根系祖地,客聚三明
——第25届世界客属(三明)恳亲大会写真
11月20日—21日,是闽西北山区三明市客家人的大喜日子,2012年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在福建三明市隆重举行,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215个客属社团2000多名客家乡亲聚首这座闽西北重镇开始了寻根谒祖之旅。
苏树林省长邀客家乡亲共谋发展
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肖扬,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汝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罗豪才,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克辉,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福建省长苏树林,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外交部副部长宋涛,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梁国扬,海协会副会长王富卿,等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福建省省长苏树林在开幕式上致辞说,福建有500多万客家人,是大陆第四大客家人聚居地。三明宁化被誉为客家祖地。目前中央赋予福建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热情好客的福建人民欢迎世界客属乡亲走进福建、走进三明,共享商机,共谋发展。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应邀参加了开幕式,在开幕式上他分别用客家话和普通话致辞说,他无法用笔墨形容现在的兴奋和感动,他希望全世界客家人团结起来,促进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增加彼此的认同感。在这之前,他在大会开幕前夕表示,福建是他的祖籍地,第5次来到这里,回家的感觉很好。他说,闽台在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等方面有着深厚渊源,他将一如既往地推动台湾与福建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努力让两岸人民共享和平繁荣。
在开幕当晚欢迎举行的晚宴上,受省长苏树林的委托,第25届世客会组委会主任、中共三明市委书记黄琪玉代表第25届世客会组委会,向前来出席第25届世客会的八方宾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海内外客属乡亲加强联谊、加深交往的聚会,也是全球客家人开展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盛会。他说,世客会创办41年来,秉承“恳亲联谊、合作发展”的宗旨,把海内外客属乡亲凝聚在一起,沟通乡情、增进乡谊,加强交流、深化合作,为弘扬客家文化、传承客家精神、发展客家事业发挥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参加第25届世客会的八方宾朋走进三明客家祖地,这是三明人民的荣幸和荣耀。”黄琪玉表示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25届世客会一定能办得热烈隆重、精彩难忘,一定能在世客会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雨中祭祖
21日上午,客家祖地宁化石壁鼓乐喧天,彩旗飘扬,在一片喜庆和欢乐的气氛中,数千名来自海峡两岸及海外的215个客属社团宾客和宁化祖地乡亲聚首这里参加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的隆重祭祖大典。
淅淅沥沥的大雨挡不住来自世界各地客家人对祖地的热情和敬仰,在擂鼓三通、鸣金三响后,祭祖大典正式开始,随后进行了升祭旗、献花篮等仪式。参加祭祖大典的两岸及海外客属代表和嘉宾纷纷向客家先祖致敬。与会的客家代表们眼中含着激动的热泪祭祀先祖,纪念客家先祖的丰功伟绩,默默感怀先祖披荆斩棘开辟新天地的深恩厚德,表达了传承千年灿烂的客家文化,弘扬薪火永续的客家精神的宏愿。
石壁是客家民系的摇篮,是海内外8000万客家人的发祥地,是世界客属的朝圣中心。自1995年以来,石壁祖地祭祖大典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8届。世界各地来到宁化石壁寻根祭祖、探亲访友的客家乡亲达30多万人次,祖地祭祖大典已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彰显客家卓越精神的盛典,成为增进世界客属乡情亲情联谊、推进客家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的平台。
走进庄严神圣的客家公祠,来自海峡彼岸的客属代表们神色显得尤为激动和凝重。参加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会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的台湾联合大学客家研究学院院长刘凤锦教授表示,两岸客家人同文同种,回来祖地感觉到非常温馨。他希望台湾每一个客家人都能够回到祖地,看看我们祖先从中原南迁聚居的地方。
曾祥辉:客家人历史上5次大迁徙
“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千年大迁徙,客属遍乾坤。”中共三明市委宣传部部长曾祥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在历史上客家人曾有5次大迁徙:
第一次客家大迁徙西晋永康元年,发生了“八王之乱”,继而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王朝的斗争,大大动摇了西晋王朝的统治。这时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相互争战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乱华”的动荡局面。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们废农田,牧牛羊,虏汉人做奴隶。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并于东晋义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营”为基础设置了义招县。这时,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
侨州、郡、县,予以各种优待。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
万之众。
第二次客家大迁徙是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诈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不久,爆发了先后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弛骋中原,辗转大江南北十数省。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南和广东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就是中原汉人历史上第二次大举迁徙。这次南迁,延续到唐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第三次客家大迁徙 南宋建立,“客家人”称谓产生。北宋都城开封,于公元112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建立南宋王朝。随高宗渡江南迁的臣民达百万之众。元人入侵中原后,强占民田,推行奴隶制。处于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随后由于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文天祥起兵抗元,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称为“客家人”。
第四次客家大迁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出面号召群众举义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胀。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人口大增,而当地山多田少,耕殖所获,不足供应,乃思向外发展。适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间发起“移湖广、填四川”和移民运动。于是,由中原移居两湖两广的汉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韩素音的祖先,都是当时由广东、福建迁到四川
的客家人。
第五次客家大迁徙是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在此期间,粤中地区发生了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曾祥辉说,在这5次迁徙中,大多数南迁的客家人都曾聚居宁化石壁村,后再陆续向外迁移,宁化石壁村因此被称为“客家祖地”,成为海内外客家后裔的“朝圣中心”,每年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海内外客家乡亲前来寻根谒祖。(远帆/文. 任艺 远帆/图)
[责任编辑:陈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