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新解读
“行旅世界,心归平和”。日前到访福建省平和县,为这句推介的宣传语而怦然心动,浮想联翩……
平和的县名是有由来的。明朝时期,平和地界上多处发生暴动。都察御史王阳明奉旨平乱后,向皇上奏疏将原先县城拆分,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置县,地名取“寇平而民和”之意,即为“平和”。将近500年的建县历史,有人发现“平和不只是一个地名,也是一种心态和境界”,并不稀奇,而是平和县怎么与世界联系起来,倒是让人一时费解。换句话说,只有了解了平和县与世界千丝万缕的关系,才能更加充分认识平和的价值、时代的进步。
平和的历史名人、风景名胜、特产名品有不少与世界有着关联。谈到平和,首先想到的是柚子。一颗柚子富了一方百姓,一枚商标搞活一域经济。琯溪蜜柚在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同时,证明商标还在世界17个国家成功注册。成为出口欧盟免检产品,是欧盟十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一。平和不仅是“中国柚都”,还被誉为“世界柚乡”。平和建县历史虽短,但三平寺的由来却逾千年。作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的闽南佛教圣地,尤其在东南亚的华人华侨中影响深远,每年有60万以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众前来朝圣。2010年5月,明代古沉船“南澳1号”被打捞出水,曾震动西方的“克拉克”瓷终于显露出神秘的光彩。伴随着南胜、五寨一带百余座古窑址被陆续发掘出来,平和一如当年的“克拉克”瓷一样为世界所认知。如果说“克拉克”瓷改变了17、18世纪欧洲工艺美术的审美观念,那么,从坂仔镇逶迤的花山溪走出了一位世界级文化大师林语堂。一个县拥有476座明清时期的土楼是否最多难下定论,但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庄上土楼却是世界最大的土楼,绳武楼还是世界最精美的土楼呢。在崎岭乡下石村,在两座土楼相隔的一条小溪上,架起了别具一格的桥上书屋,成功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对接。该建筑获得世界上最著名建筑奖之一—“2010年度阿卡汉建筑奖”……
发掘和归纳平和与世界的诸多联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带给一方水土的变化;巧用和引申地名则同样需要,对时代脉搏的把握与体认。平和县虽是福建省重点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但是,“心归平和”不光是指祖籍平和游子的恋祖爱乡,更是指在时代背景下的人文关怀的追求。平和是国家生态示范县,让我初识了“心归平和”的自然、人文和生态环境。
首先是山青。平和县森林覆盖率69%,高于福建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层峦叠翠,郁郁苍苍。绿色能使人宁静致远,从容淡定,孕育出敬畏天地、心存感恩的情怀。其次是水秀。漳州6条主要河流有5条发源于此,素有“五江之源”之称。源头活水,生命本源。水,令人平静平和、波澜不惊;水,令人至清至纯、超脱豁达。再者是触摸细滑如脂、质感温润的瓷,内心瞬间柔软。但凡出瓷器的地方,人一定是平和专注的。了解了制瓷工艺,容不下一丁点的心浮气躁。当然,还有茶。平和是白芽奇兰的故乡。白芽奇兰是福建省五大名茶之一。茶和天下,中和之美。品茶咂味,神宁意怡。当年林语堂曾说“茶须静品”,如今更有当代作家写到:“如果世界上更多的人坐在一起喝茶,这个社会就多一份和谐,这个世界就多一份和平。”
都说艺术家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其实,每个地方领导也要善于发现当地独特的资源禀赋,并且做大做强。平和县由此2011年荣获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遥想当年,王阳明是品茗议县,才有了平和;新时代的地方执政者,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推出了“行旅世界,心归平和”,旨在倡导一种平静、恬适、和睦的生活。当地一家茶企深受感召,秉承“天地和,醇香远”的经营理念,利用柚子花香窨制成了“柚香白芽”茶。平和县海拔600米山下种柚子,海拔600米山上种茶叶,一款新品,将两者完美结合。柚子花开,清明前后;“柚香白芽”,则四季飘香。
在茶香氤氲中,如果说“柚香白芽”是有意地“嫁接”,那么,“心归平和”则是回归生命的本真。因为所有不凡的价值都需要平和的心态来体会,所有真正的幸福都需要平和的境界来感受。中正平和,实乃中国大智慧矣。心平乾坤大,气和理数明。故此,“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才写入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从心态平和到社会和谐再到世界和平,平和县的追求已超越了地域,如果人们从中还有更多的感悟的话,则善莫大焉。
一位大师与一颗蜜柚
在平和县坂仔镇最近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由省扶贫基金会和省扶贫开发协会经营了20年的琯溪蜜柚示范基地向坂仔镇政府移交了经营权,这是有关坂仔镇的过去,影响深远;一件是依托“乡贤”林语堂的金字招牌,引进开发商拟投入30亿元的大手笔,打造成“世界文学小镇”,这是关乎坂仔镇的未来,颇有争议。大师与蜜柚引发笔者的思考。
先说蜜柚。大家知道,琯溪蜜柚如今已成为平和县的支柱产业。年产蜜柚超过百万吨,创下了全国柚类品牌、种植面积、产量、市场份额、出口量六个第一,赢得“中国柚都,世界柚乡”的盛名。蜜柚推广成功,原因多方面。致富思源,20年前,省扶贫“两会”在坂仔镇建立500亩琯溪蜜柚示范基地应当说功不可没。坂仔盛产香蕉,并无种植蜜柚的传统,当时平和县种植蜜柚也才刚刚起步。省扶贫“两会”以促进革命老区发展为出发点,以开发式扶贫为帮扶形式,具有战略眼光选择与坂仔镇政府合作开发琯溪蜜柚,帮助群众转变单一的种植方式。先后投入了170多万元扶持这颗柚子,点石成金,柚苗成林。坂仔镇乃至平和县大范围推广种植蜜柚从此拉开了帷幕。基地示范旨在让周边的贫困对象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更加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如今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9256元,有三分之一来自蜜柚。真正实现了一片基地带千家,一颗蜜柚富万民的示范效应。
再说大师。坂仔镇2011年工农业总产值6.5亿元,摆脱了贫困。怎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跨越发展?他们想到了名人故里。坂仔镇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大师林语堂出生及童年生活的地方。绵延起伏的十尖山和石起山,逶迤而去的花山溪承载着这位大师太多的记忆。他曾说:“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于是,“世界文学小镇”建设规划孕育而出。甫一宣布,赞扬者有之,质疑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尽管只是一个概念性设计,但其创意并不鲜见。名人故居、文化遗产搭乘经济、旅游快车已有成功案例:鲁迅之于绍兴,沈从文之于凤凰古城……今日更有借助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效应,山东那个高密东北乡不是路人皆知?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林语堂凭借《京华烟云》等作品曾先后4次获得诺奖的提名。作为一个长远目标,提出“世界文学小镇”也未尝不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打造“世界文学小镇”当是观念更新的一种尝试。更何况,坂仔镇所为并非盲目跟风,早在2010年10月,一个签约8亿元的林语堂文化博览园项目已在打造乡贤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其实,蜜柚与大师亦有联系。大师让我们心有所依,蜜柚教我们路在脚下。打响大师品牌应当从蜜柚产业成功中得到启示:一是项目选得准,眼光独到;二是示范引路,以点带面;三是20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蜜柚解决了温饱问题,大师有助于提升文化素养。平和县在1997年就光荣脱贫,但从人的全面发展来考量,迄今还列为第二轮十年扶贫纲要中的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因此,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尽快缩小发展地区间的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超常的发展理念,包括打造“世界文学小镇”这样的大手笔。这个项目之所以饱受争议,给人以好大喜功之嫌。实现未来目标不妨借鉴过往的成功经验,文化助推发展同样需要扶贫开发的精气神。发扬扶贫事业中的“滴水穿石”精神,朝着既定目标,扎扎实实地做下去,一步一步地推进。打造一个“世界文学小镇”,30亿只能外塑于形,文化气息涵养方可内化于心,需要假以时日。不求毕其功于一役,但求久久为功,功在不舍。
蜜柚与大师,“坂仔的发展路径”对于其他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也会有借鉴与启示。(戎章榕)
[责任编辑:陈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