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女性影展:性别教育与跨界经验(二)
——台湾女性影像学会前理事长王慰慈女士访谈
刘 敬[福建省闽江学院讲师]
刘:女性影展每年都有与性别相关的特定议题吗?
王:我们有很多不同议题,比如女性与家庭、女性与身体、女性与情欲、女性与性别、女性与科技、女性与环保、女性与生态、女性与工作、女性与移动等。我们每年都有一个主题。
在台湾女影的网站(http://www.wmw.com.tw/)上,可搜索到近十几年展出的各类女性议题的作品,上图为“婚姻关系”议题的影像作品。
上图为“性暴力”议题的组品
刘:刚才您提到院线放映,像这一类政治关切的女性电影一般很难有观众群,谈一下女性电影的院线放映以及票房情况?
王:台湾女性影展可以收票房,因为我们是民间自治团体。通常我们会有很多不同的售票策略。比如有时是先发售预售票,一千两百元(台币,下同),可以有一组套票,可以看6部到7部影片。这些票可以个人看,也可以和朋友分售。事先预购套票,不仅有打折,还会送礼物。我们单位的影展毕竟还是以教育、推广当作使命。走的不是好莱坞主流电影,但也很在乎我们每年的选片是否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群?电影好看很重要,如何从电影反应女性在社会里生存的真实面貌才是我们关切的。所以每年选片很重要。
2002年,女性影展在台湾总统戏院放映,图为排队购票的观众。
2012年女性影展,影院放映现场。
刘:除了院线放映之外,还有其它的放映渠道吗?
王:到院线放映是必然的一个趋势。我们现在还做到全台湾将近30个据点的巡回展出。这些巡回点,都是透过女影负责巡回的专员一一打电话开发来的。有的是长期合作的单位,有的是透过各管道推荐、介绍而来的。专员会从推荐名单直接接洽查询,问他们是否有兴趣,经费如何计算。比如告知今年影展影片巡回场次有分ABCD项目,有3万元计费,大概仅能放映五部影片。如果有六万块经费,又可以放几部片子,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安排师资讲员、到现场作导读和讲解等等。这些年来大半是十月份台北主影展一结束,马上就进行全台30点的巡展开始直到12月底结束。这30个点,包括大专院校、高中、各地文化局、图书馆、博物馆、大型书城。医院我们也去放映过,那年主题是关于女人与医学方面的议题。女人如何面对癌症,如何注意她的健康。
刘:除了票房收入以外,影展的运作有没有其他经费来源?
王:我们是一个民间组织,背后没有隶属任何政府机构或企业组织,也没公开招募捐款。因此大半的经费是以申请公部门的补助,比如台湾的“文建会”、“新闻局”(现这两个机构已并入“文化部”)、社会局、“教育部”、台北市文化局、“劳工委员会”、“客家委员会”、“原住民委员会”,以及一些基金会等等,大约可以拿到70%左右的预算。剩下的30%我们可以从民间企业赞助、票房、各巡回点的收入来支付。
刘:你们的观众群怎样培养起来的?
王: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们刚开始是走校园路线,因为我们学会里的学员和理事很多都是来自学校的老师们或者社工们。老师就带领学生、社工就拉团队、妇女NGO机构就彼此互相宣传。比如说我是淡江大学大众传播系的老师,这个点就由我来做宣传,除了培养女影志工到课堂来作宣传以外,我也会推荐影片给学生。推荐哪些课程、哪些学校和老师是可以合作的对象,再请校园推票的志工(义工),一起到课堂上配合作10~20分钟的介绍。我们把影片剪成宣传短片,训练女影志工团队到课堂上直接和学生老师作推广。我们选择的课堂大半都是一些通识课程,这些影片和她们的教学有关,比方说,文化与生活、艺术与人文、性别课程、比较文学课程,那些班级又大,学生们都会很感兴趣。讲完了以后,志工就会补充一些优惠条款,介绍套票如何使用等等,也会说下课之后,如果同学有兴趣,可以直接到外面购买套票以及领取影展现场赠品单。因此到了十月女影季节,校园里、捷运站、艺文活动地点、文化艺术相关杂志和网站都有连结点,可以获得信息。
刘:除了走校园路线,那么有没有针对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普通大众,工厂妇女,或者农村,社会底层的妇女?
王:关于这方面的教育培训,那就是比较依靠巡回展发挥功能。我们还曾去过“原住民”(少数民族)部落。她们没有经费,我们在有限的条件下,协助他们举办几场放映。我们一直多希望可以去兰屿、金门这些离岛地方,今年我们去了澎湖。这些地方我们常给予对折,并送师资过去。当然针对这些地方的选片就是很重要,不要太过艰深或另类的影片,让她们容易接纳和吸收,不要让她们受太大刺激,反而失去了胃口,产生负面想法,造成距离,以后就避而远之。比方说老人议题,今年李靖惠的《思念之城》,除了关怀老人的处境之外,还会发现为什么所有拍摄到的照顾者都是女性呢,那儿子都去哪儿?这就可以引起很多的讨论,从电影谈到他们的生活。以往我们觉得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现在就开始有了质疑;除此我们也会想到为何我们年轻人总是没法停下我们的工作,去看看我们年纪老迈的父母?这些都是比较一般性的问题,足以引起我们对生活现象的关注,比较生活化的片子无论何种年龄层、教育和文化背景都能从影像中反思到自己所处的环境。这就是靠影片映后讨论的讲员功力了。我们也尽量考虑以他们熟悉的语言,让他们感受到亲切。
90年代女性影展的活动一览
2000年后女性影展活动一览
刘:映后座谈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观众培养方式,我本人也认为,观众只有更深入地理解影片,才能受到教育和启发,而这需要专业人士来帮忙导读了。女性影展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可供分享吧?
王:我们的策略都是以读影会性质来经营,也就是放映加座谈,因为影片没有人作导读、诠释会差很多的。讲员做互动,越互动,很多东西就会被撞击出来,反省自己生活经验的东西会跳出来。我们用这样策略,因此一场放映可能会安排两个讲师做导读,一个可能是导演或某个议题专家,让两个不同领域的人一起对话。有时也会考虑邀请外地来的讲员或当地邀请来的讲员,或让她们两方一起对话。有时也会考虑到以不同性别、不同经验背景的人一起对话。我们经营的策略就是喜欢多元化,不怕挑战。早期有男性观众会站起来骂的,因为他们不理解,就会站起来作激烈的发言。比如针对海外影片,他们会问那个女的为什么要这样子,为什么不这样子,一大堆从自身有限的经验引发出来的观念和思想。我们就要心平气和地慢慢做引导,来帮助他从各种不同层面来看问题。我经常和我的团队说,我们的工作和任务就是只有一个使命,透过影像教育,播下种子,将来你会看得到改变的。经过18年了,我们现在很少看到很没礼貌、粗鲁的人。(待续)
[责任编辑:普燕]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