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峡瞭望  >   2013年第三期

双孢蘑菇:世界产业规模第一

2013年10月22日 11:33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1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教授级高工王泽生主持的双孢蘑菇育种新技术与新品种选育项目,增收1013亿元,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向全国展示福建蘑菇研究的辉煌。

王泽生在双孢蘑菇长乐基地考察新品种示范情况

双孢蘑菇起源于法国

  双孢蘑菇是一个担子长有双孢的蘑菇,起源于法国,逐渐传入欧州、北美洲和全世界,是欧州第3大宗蔬菜之一。最大宗的蔬菜是生菜,第2大是西红柿,双孢蘑菇居第三位。由于双孢蘑菇的营养价值高,其干物质中含蛋白质20%,包括含有人体必须的7种氨基酸,因此,“蘑菇炒鸡蛋”,成为美国保健协会推荐的健康食品。30年代,双孢蘑菇由欧洲传教士传入中国后,仅是自给自足,虽然双孢蘑菇品质优,但产量却很低。

  蘑菇的生产原料是农牧业的废弃物,最早双孢蘑菇是从牧场中发现(将菇水倒在草粪中生长出菇来,再提出菌株。)改革开放初期,双孢蘑菇很值钱,1斤双孢蘑菇鲜菇与1斤猪肉价格相当,因此,蘑菇罐头成为福建省出口创汇的主导产业。由于当时中国种植的双孢蘑菇大部分是引进国外的品种,显得特别珍贵,农民用水桶铺一层沙布再装一层蘑菇,交到菇站收购。当时中国生产的蘑菇罐头质量优而免检出口,被欧美客户称为“美丽的菇娘”。所以,蘑菇一度成为福建出口重要产业,占全省出口货值第3位。这一时期,中国蘑菇罐头的出口量从1万吨起步,逐渐发展到20万吨,约占世界出口总量50%。由于中国蘑菇出口量增,给国际市场带来了竞争的压力,也因此经常出现中国蘑菇罐头质量问题遭到出口退货。

  为保证出口创汇,国家轻工部组织全国有关部门协作攻关,从1978年开始启动“五五攻关”计划,由国家计委立项支持,组织包括福建在内的全国5~6个省的专家团队联合攻关,重点解决出口产量与质量的矛盾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经过老一辈蘑菇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引进了国外品种进行栽培筛选。虽然国外的双孢蘑菇菌种适合工厂化生产,产量较高,但在当时中国粗放农业种植条件下,产量虽高品质量却较差,而中国的品种质量高但产量低。为解决产量与品质的矛盾,同时引进了栽培料的2次发酵技术,使蘑菇生产既保证了产量又保证了质量。据统计,1978年全国蘑菇总产量3万吨,至1985~1986年已发展到30万吨,增长了10倍。“五五”攻关科研成果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六五”攻关获得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奖。由于福建省蘑菇科研工作出色,逐渐由参与科研单位变成为全国蘑菇科研的主持单位。

  王泽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从“五五”末期参加全国攻关,“六五”接过前辈工作继续拓展深化,明确攻关目标:把国外高产的蘑菇品种与国内优质的蘑菇品种特性结合到新杂交选育的新品种上。在此基础上福建专家团队不断完善育种技术,终于在1989年成功选育出第2代农业生产用的杂交蘑菇新品种AS2796,综合了亲本的高产与优质特性,还保留了亲本的耐热、抗性等优点,又克服了亲本出菇产品容易褐变的缺点,成为蘑菇品种的佼佼者。

艰难育种终辉煌

  王泽生告诉记者,作为食用菌的培育和发展,育种材料最为关键。蘑菇的育种方法有很多种,因为一个蘑菇可以培养出成千上万个孢子,但在长期的实验过程中,经过杂交生产出来的蘑菇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这两方面无论任何一种都无法让农民接受。因为农民是讲究效益的,要有既高产又优质,能获得市场认可的品种才会受到农民的欢迎。为此,中国蘑菇科研团队在蘑菇科研上走过了艰难的育种攻关之路,但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王泽生告诉记者,蘑菇育种是一种艰辛而漫长的研究,作为蘑菇育种人都要有这种思想准备。蘑菇良种培育一般比较顺利的话也要花5至10年时间的实验才能成功,但在西方,一个蘑菇良种研究成功后,一般推广5年就开始退化。因此,蘑菇育种人也许一辈子也培育不出一个良种,而且蘑菇只是蔬菜系中一个很小的品种,它的研究工作不像水稻育种那样可以轰轰烈烈受到社会的关注。但As2796从1992年研究成功开始投入生产,至2011年的20年间,产生了1000多亿元的产值,并且种子一直延用了20年时间至今仍然稳定,这让欧洲同行感到非常惊讶。

  30年前,全中国出口货品中,蘑菇(罐头)占三分之一,成为主要的创汇产品之一,而现在蘑菇已经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要副食品。有一句流行语: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二条腿的,吃两条腿不如吃一条腿。而一条腿指的就是蘑菇,这表明营养价值极高的蘑菇是非常受群众欢迎的。随着人类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全世界的蘑菇消费量越来越大,其中双孢蘑菇的消费量仍然是食用菌类中最大的。

  王泽生说,当年As2796研究成功后从福建省开始推广,面积也逐年扩大,现在全国已占80%的比例。据统计,目前全世界鲜蘑菇的产量共400万吨,而中国双孢蘑菇产量占200万吨,为世界鲜蘑菇生产撑起了半壁江山。

  据悉,由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牵头,联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等国内六省市科研部门,历时25年研究,在国际上首创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破解了双孢蘑菇杂交育种世界难题,选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s2796等17个杂交新品种,首次解决了国内外普遍存在的高产与优质难以兼得的矛盾,在产量、品质和适应性上全面超过了国外引进品种,扭转了我国双孢蘑菇依赖国外引种栽培的局面,成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近年全球产量最大的栽培品种。

  与此同时,福建省农科院率选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工厂化制种、规范化栽培等关键技术和生产模式。1992年——2011年,As2796新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19亿平方米,新增产值1013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44.3亿美元,产量、出口量占世界50%,自主创新的引领支撑,实现了中国双孢蘑菇产业规模世界第一的跨越式发展。为此,院士专家在评审该项目时认为,以福建省为主的蘑菇科研团队在双孢蘑菇育种与配套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国际领先。

双孢蘑菇野生种质资源新发现

  在双孢蘑菇良种培育中,野生种质资源的存在是关键。全国许多研究机构常因缺乏种质资源和筛选野生不育株困难等因素的制约,而无法开展双孢蘑菇育种研究。王泽生教授介绍说,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建立的种质资源库,保存菌株总量居世界第三,位居美国、法国之后。但如果中国不是世界双孢蘑菇原产地,就会因栽培品种的知识产权纠纷影响了外贸出口。

  为此,在2001~2004年间,四川省与福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机构合作,通过野外考察、杂交鉴定,首次发现我国西藏、四川、青海等地,存在双孢蘑菇丰富的野生种质资源和特有种质,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也是双孢蘑菇的原产地,从而占据了双孢蘑菇国际贸易主动权。

  面对未来挑战,王泽生认为,不仅通过原产地保护,从野生种质中发现耐寒耐热、抗病虫优异的菌株,而且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替代当前主栽品种,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其次,为应对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将进一步加强与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合作,推广机械化栽培、工厂化周年生产稳定价格等新技术。此外,还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利用栽培双孢蘑菇的废料生产有机肥,种植花果菜,发展生态循环产业。(遥远  文/黄献光  图)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