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副主任,国家一级编导、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台胞陈雯女士多次赴台考察少数民族文化,为历史以来少为交往的台湾少数民族同胞和汉族同胞舞蹈艺术铺架了一道沟通的桥梁,促进了他们各具特色的舞蹈艺术交流交融。
从小钟情舞蹈艺术
陈雯副教授是个热情爽朗的人,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她是第二代台湾同胞,1945年前,爷爷在父亲8岁时便离开家乡和亲人,带着第三个儿子(三叔)去了台湾。在大陆生活的父亲陈贵与奶奶相依为命靠自己的努力,成为福建省著名的电影放映员。后来,他与台湾省籍的母亲结成连理。母亲当上了宁德市政协委员、宁德市幼儿园园长。因此,她于1965出生闽东电机之都福安市,并在闽东完成了小学学业。由于她从小就喜欢歌舞艺术,1978年,12岁小学毕业后就考上了福建艺术学校舞蹈专业,198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分配进入福建歌舞团,开始了舞蹈艺术生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陈雯副教授是个勇于努力发奋的人,她在舞蹈艺术的创作中,努力精研创新,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受到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1994年,她被调到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任教,教授课程是芭蕾基础训练、剧目排练和民间舞蹈,因成绩显著被提拔为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副主任。2003年,她考上并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本科)教育管理专业; 2008年考上了北京舞蹈学院编导专业,并获得了艺术硕士学位。20多年来,她无论是在舞蹈创作方面还是理论研究上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于2010年10月晋升为副教授。同年12月,经评审通过,成为国家一级编导,教授课程为“芭蕾基训、剧目排练、民间舞”。
2011年6月,陈雯晋江升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副主任,并成为学科第二带头人。现在是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福建舞蹈家协会理事,福建省妇联对外交流协会理事,全国第十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她在2012年岁末席福建省第7次台胞代表大会时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她钟情舞蹈,此身要为舞蹈艺术献身。
舞蹈艺术创作成绩显著
20多年来,陈雯老师无论在舞蹈艺术的教学或创作上,她都一如既往地刻苦钻研,努力奋进,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得到了院校领导的高度信任。她相继担任了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广播事业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建国5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国庆55周年、2007、2012福建省“五个一”工程颁奖晚会舞蹈总监、福建省文联庆“十七大”迎新春、福建省教育厅2010、2011教师节等大型文艺晚会的主创工作及多个省级晚会的导演、执行导演、舞蹈总监等职务,由她执导演出的舞蹈节目受到观众的欢迎。
最令陈雯感到自豪的是,她分别于1999年和2009年两度担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和60周年首都国庆群众游行福建省彩车的舞蹈设计,并两次获得北京国庆游行总指挥部颁发的优秀个人荣誉证书。
作为台胞,陈雯以涉台题材创作的舞蹈获奖更是让她感到激动。她告诉记者,2006年,她以台湾民谣为音乐素材创作的女子群舞《渣某阿》,获得了文化部主办的文华艺术院校第8届“桃李杯”舞蹈比赛群舞(民间组)优秀剧目导演奖;2007年4月,她应邀出访美国参加蔡福丽中国舞蹈团的年度展演,参与舞剧《红色的风》的创作;同年7月,由国家文化部组团前往摩洛哥、突尼斯、塞浦路斯三国参加文化交流时,由她担任艺术团导演编创的作品《青春的旋律》、《希腊舞》,受到了外国友人的一致好评。同年11月,她以台湾民谣为音乐素材创作的民间群舞《喳么仔》荣获第6届“荷花杯”十佳作品奖。强将手下无弱兵,她教习的学生也获得了十佳表演奖。
陈雯是位才华横溢的舞蹈教师,20多年来,她所创作的许多舞蹈,记录了她舞蹈艺术创作的辉煌。2008年,她作为第一作者创作的舞蹈作品《天黑黑》,获得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文明办、文化部四进社区文艺汇演银奖;2009年,《天黑黑》参加国家教育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舞蹈比赛获得了二等奖和由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的福建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2009年8月,芭蕾群舞作品《偶?丫》,获得了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芭蕾舞群舞创作三等奖;2010年5月,获福建省文联主办的首届百合花专业舞蹈比赛创作银奖、福建省政府百花奖和福州市政府茉莉花奖;同时由她参加创作的京剧《北风紧》江南歌舞舞蹈,获得了文华特别奖。2011年8月创作指导的当代舞作品《永远的笑容》获得了文化部第九届舞蹈比赛优秀表演奖;2012年3月作品《船政学堂》获得了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表演类作品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
理论研究成果辉煌
作为大学舞蹈老师,陈雯不仅教学成绩突出,而且理论研究成绩斐然。
由于她教学有方,学生表演她所创作的舞蹈节目屡屡得奖。2007年,她指导学生表演其独创作品《喳么仔》,参演学生获得了第六届荷花奖舞蹈比赛优秀表演奖;2008年,在福建省教育厅、文化厅联合主办的武夷音乐舞蹈节,由她改编的芭蕾作品《红色娘子军》指导学生演出,获得了表演一等奖。2009年,她所教习的学生许潘飞表演的独舞《荷塘月色》获得了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第九届 “桃李杯”舞蹈比赛评委会特别奖;同年,她的学生陈滨滨获得了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芭蕾少年甲组优秀奖;学生许潘飞表演《爱莲说》获得华东六省一市舞蹈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大学生舞蹈比赛独舞表演一等奖。由她编排并指导的国庆60周年福建彩车晋京表演,六位学生获得了首都群众游行总指挥部颁发的优秀个人荣誉证书。
在艺术实践的同时,陈雯十分重视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并取得了显赫的成绩。由她独自撰写的多篇论文参加多届全国艺术院校“桃李杯”舞蹈比赛的论文学术研讨,并发表在艺术类中文核心刊物《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舞蹈》、《福建文艺》、《艺苑》、《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等杂志上。
早在1994年,她独撰的论文《外形动作与内心情感的统一性——舞蹈剧目教学之我见》参加了第四届全国艺术院校“桃李杯”舞蹈比赛的论文研讨会,并发表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上。从2009——2012年期间,她相继主持了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师资培养方案、教程和教材开发项目》研究(负责儿童舞蹈编创部分)、《舞蹈艺术实践》省级精品课程、文化部社科基金立项课题《民族民间舞在台湾的传承研究》、福建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艺术实践(舞蹈)》课程,主持并参与了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项目《群文舞蹈编舞法》,还撰写了《欧美舞考级教学法》等。此外,她还写了多篇相关论文在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并在全国性的杂志上发表,受到了同行的青睐。
难忘的故乡之旅
陈雯虽然是台湾籍同胞,但因她在大陆出生,对故乡台湾是没有印象的。然而,谈及2008年她应台北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邀请,首次踏上陌生的故乡土地,为台湾乡亲教习大陆民族民间舞蹈的情景,她至今心头仍难平静。
她告诉记者,那次赴台她几乎走遍了整个台湾,看到了台湾孩子们表演的大陆民间舞蹈(包括蒙族和藏族舞蹈)令她感动。她说,因为台湾公立学校有没有大陆民间舞蹈课程,台湾传播的大陆民间舞蹈,都是从民间学来的,因此更显难能可贵。
她说,当她看到了台湾演员们穿着大陆民族服装,并看到他们对民族图腾崇拜等文化,以及台湾舞蹈老师都把中华民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承让她感动不已。也就从那时候开始,她开始深入到台湾少数民族部落体验生活,目的是希望通过走遍台湾14个少数民族部落,了解他们原始的民间文化。去年7月,她再次到台东都兰参加了丰年节的采风,在台进行了17天的调研,看到了大陆民族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台湾期间,我收获最大的就是为少数民族与汉族舞蹈界的沟通和融合铺架了一道桥梁。”陈雯说,她自己也是台湾同胞,在台湾考察中,她看到了台湾汉族的舞蹈和少数民族舞蹈各有千秋,但他们之间长期来是没有沟通和联络让她感到遗憾。她认为,如果他们之间的舞蹈艺术能进行沟通交流,将使台湾舞蹈艺术更加完美。于是,经过她的牵线,现在台湾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舞蹈界沟通往来频繁,无疑将为台湾的舞蹈艺术增添色彩。(陈国明 文)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