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为此,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再次强调,福建省要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建设各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打造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美丽福建,再展八闽山水生态魅力。
福建最宝贵的生态资源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这是2012年3月12日在北京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为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看望福建代表团时强调的。他要求福建省要继续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扩大绿化造林面积,加强森林资源建设和开发,探索开展绿色乡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活动,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局面。
福建省是中国“最绿”的省份之一,森林覆盖率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历届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并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早在2001年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问题,2002年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就制定了生态发展的规划纲要,之后一任接一任的省委省政府领导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共福建省委和各级党组织还制定了一套对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体系和奖惩制度,如: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处理得不合适,因为环境污染造成影响,按照一岗双责,提拔任用时进行一票否决。
虽然福建省森林覆盖率已居全国首位,但如何继续扩大森林面积?这个问题仍然引起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为此,近年来,福建省多次召开高规格的林业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 建设绿色海峡西岸的决定》《关于加快造林绿化 推进森林福建建设的通知》等10多个政策文件,做出了建设海西现代林业、实施“四绿”工程、开展“大造林”活动等部署。特别是中共福建省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了2016年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的新目标,作出了“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效益,建设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美好家园”的新部署,有力推动了林业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强化森林生态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为生态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2年以来,福建全省累计完成植树造林2520万亩,特别是2010年启动“四绿”工程、2011年开展“大造林”,有效加快了城乡绿化一体化,打造了宜居环境。造林大苗化、树种多样化、品种珍贵化、色彩季相化,已经成为造林主要标准,主要造林绿化树种由过去的杉木、马尾松、桉树等几种增加到40多种。在600多公里的沈海高速公路福建段的绿化,更是别拘一格。漳州段的相思树和美丽异木棉,厦门段的凤凰木和火焰木,泉州段的刺桐和鸡冠刺桐,莆田段的秋枫和荔枝,福州段的榕树和海南蒲桃,宁德段的香椿和香樟……,为八闽大地绣描出一幅五彩斑斓的森林画幅。
为进一步提高福建省森林覆盖率,福建省政府于2012年9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实现森林覆盖率65.5%,到202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65.5%以上,森林蓄积5.42亿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农民涉林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努力把福建省建成生态环境优美、林业产业发达、森林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林业生态强省。
闽北:立足生态保护,建设绿色腹地
在八闽大地生态建设如火如荼日的现在,作为闽北粮仓、闽江源头、福建生态保护绿色屏障的南平市,立足生态保护,建设绿色腹地,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南平市土地面积占全省的五分之一,群山连绵,森林覆盖率超过70%,是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地区,2011年,南平市被环保部命名为福建省唯一的以设区市为单位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福建省长苏树林强调,南平的优势在生态、出路在生态、责任也在生态,没有生态优势就没有南平的未来,要顺应自然规律,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为提高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南平市提出打造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以绿色生态为基础,以资源环境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生态宜居、富民强市为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构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协调的综合发展框架,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探索具有特色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与此同时,南平市实现造林树种多样化,以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据统计,2011年全市营造阔叶树和混交林48.4万亩,占植树造林总面积的39.3%,阔叶树造林面积及其所占比重都为历年最高。从2008年开始,武夷山市在国家和福建省划定133万亩生态公益林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建成20万亩县级公益生态林。现在,武夷山市建立起三级生态公益林153万亩,占该市林地总面积的40%,居全省县市之首。享有“杉木之乡”美誉的南平市顺昌县,是全国杉木中心产区的核心区,连绵起伏的大山,放眼皆是葱茏的绿色。该县采取耙带造林的方式,以保持水土、保持生态、防止水土流失。
重点推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城乡、推行绿色消费及保护绿色生态,加强生态资源管护,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使闽北的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闽西长汀:火焰山变成绿洲
福建堪称中国治理水土流失先行省,而闽西长汀县治理水土流失取得了重大成绩并已成为一面旗帜。从上世纪40年代至新中国诞生,主要做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和面上治理的初步探索,投入不大,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历届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从1949年12月成立“福建省长汀县河田水土保持试验区”开始到1983年,长汀县对水土流失进行了初步治理和治理模式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期间遭遇了“大跃进”和十年动乱的挫折,初步治理的成果遭受了严重损失。
1983年4月2日,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第一次到了长汀河田八十里河,也就是当年土壤保肥工作志中记述“四周山岭尽是一片红色”的地方。他心情沉重地向长汀县领导发问:“河田的水土流失占全部山地面积的55%,同安溪、南安、惠安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长汀算不算冠军呀?我看是冠军。这个问题挑明有好处,我们就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坚决夺取全省治理水土流失的冠军!”从此,河田极强度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成为福建省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受到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福建省政府组织林业、水保、水利、农业等八部门,在长汀河田拉开水土流失治理的攻坚战。
2000年1月8日,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在《长汀县百万亩水土流失治理报告》上批示:“搞好水土保持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项南同志在福建工作时,就十分重视抓长汀县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我们应继续做好这项工作。同意将长汀县百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也就从2000年伊始,福建省分别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省长办公会议、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确定了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全省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每年由省级有关部门扶持1000万元资金。为此,中共长汀县委、县政府把建设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新长汀,作为科学发展战略目标来抓,迎来了治理水土流失历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特别是2000年被列入全省为民办实事项目以来,累计治理面积达117.8万亩,有12个乡镇118个村21万人得到实惠。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1985年的146.2万亩减少到2011年的48.3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9.8%提高到79.4%,植被覆盖率由10-30%提高到75-91%,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8580吨下降到438-605吨,径流系数由0.52下降到0.27-0.35,含沙量每立方米由0.35公斤下降到 0.17 公斤,年增加保水6526.4万立方米、保土128.47万吨,群落向多样性、稳定性演替,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基本圆了长汀老百姓的百年绿色之梦,过去的”“火焰山”变成了满山绿韵果飘香。
长汀的治理模式与经验被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院士专家考察团誉为“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治理成果“红壤丘陵区严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被中科院院士专家们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是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典范,对我国南方强度水土流失区的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天边云 文)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