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红砖建筑与厦门鼓浪屿同时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但是,较之鼓浪屿的名声,公众对闽南红砖建筑又知道多少呢?
从高处俯拍红砖建筑群
2013年3月19日,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文物保护维修工程进驻仪式在厦门市大嶝岛举行。湖北楚风园林古建筑有限公司施工队经过招标正式进驻大嶝岛田墘社区。厦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翔安区文体广电出版旅游局、大嶝街道等单位和部门的负责人、业主等进行了施工进驻交接。
维修工程队首先将金门县政府总部、金门县政府盐兵楼(县政府保安队)、国民党金门县党部4栋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一期维修工程投资约350万元。而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群包括:金门县政府总部、县政府文书房、县政府保安队队址、县政府会议旧址、县政府盐兵楼、国民党金门县党部、县党部书记处,共7处12栋建筑,总建筑面积2698.6平方米。
简朴的施工进驻仪式折射出不简单的维修意义,这表明金门县政府旧址群维修进入了实质性的一步,同时也表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又进了一步。
同在郑氏家庙前的小广场上,让人记忆犹新,2012年6月9日,国家文物局、厦门市、福建省文物局相关领导和专程赶来的金门文化局局长李锡隆共同启动了大嶝金门县政府旧址维修工程的仪式。有关部门是把这次仪式作为厦门市2012年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的主会场,足够重视;文保单位建筑维修工程须历经17项报批程序,也足见慎重。
12栋红砖古厝,红砖墙、石基座、如燕尾一样翘起的檐角,乍一看杂草丛生,满目疮痍,但细一看,不论是木雕、石雕,还是砖雕、彩绘,其线条飘逸、刀工精致,散发出质朴清雅的韵味,十分精美。那么,这些有待维修的红砖建筑群价值只是它的建造技艺吗?她承载着怎样的历史记忆?对它进行抢救性保护意义又何在呢?
红砖古厝:华侨留下的遗产
闽南话把房子叫厝。闽南红砖古厝,红砖红瓦,艳丽恢弘,尽显建筑之张扬,而内在则质朴端庄。闽南红砖建筑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泉州、厦门、漳州、莆田等地,在台湾以金门最为集中。一般的古厝多有三开间或五开间,如果是大厝,除了庙宇之外,一定是富裕大户人家,飞檐卷翘,彩绘屋脊,雕梁画栋,华美绚烂。红砖白石双坡曲燕尾脊的汉式古大厝,俗称“皇宫起”,其建筑造型、格局、技艺、用材等都蕴含着某个特定时代的文化气质,极具地域特色。
与传统的闽南古厝一样,大嶝岛田墘红砖建筑群的外貌均是以红砖建筑为主。“红厝顶、红墙砖、红地板”是大嶝红砖古厝最大的特色。屋脊双燕尾式、马背式,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闽籍资深建筑师骆中钊认为:“正是这用泥灰塑造的“双燕归脊”传递了父母盼儿归的信息,呼唤着外出亲人的乡思,才使得古厝充满着无限的生气和魅力。那一条条凌空疾返的“双燕归脊”便成为红砖古厝在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富独特性的典型标志。”这种独特标志只遗存在闽、台两地,其他地方迄今尚未发现。
在大嶝岛田墘社区,现存建于清末民初的双落红砖古厝有148座,绝大多数是当地华侨事业有成回来兴建的。古厝老人回忆起造厝的先贤无不包含深情······既有闽南传统式红砖大厝,也有华侨从南洋各地借鉴的西洋式民居,代表了20世纪初期民居建筑的各种类型。其中,金门县政府旧址群7处12栋建筑最具申遗的亮点。
在众多的红砖古厝中,年代最久远的、建造最精美的可数郑氏家庙了。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重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二十世纪90年代再次重修。坐东朝西偏北,总面阔12米,总进深23.5米,建筑面积约282平方米。
郑氏家庙是大嶝红砖古厝的代表性建筑,以红色为主色调。厝顶为红色,内外墙为红砖结构,屋面也铺红色筒瓦。前进为前殿,后进为大堂。大门朝西,两旁双向门各朝南北。家庙前殿石壁角雕有万字文、团鹤、麒麟、花卉等图案。门楣上悬“郑氏家庙”木匾。厅堂内悬有“崇祀褒忠”、“笃学可风”、“户部郎中”、“会魁”、“乡贤”、“解元”匾额。祠内保留着大量精美的清代石雕柱础,整个建筑保存得比较完整。在那个烽火年代,郑氏家庙曾作为金门县政府会议室。
谈及古厝文化,列举一个细节就足以说明源远流长。一块镌刻“荣阳衍派”的门匾耐人寻味(见图)。其中的“荣”字上面的草字头,已经不用两个“火”字,而“阳”字却用繁体。它告诉后人,这座房子的先祖来自中原河南的荥阳县,这就是大嶝古厝郑姓的由来。至于为什么会把“荥”字下面的“水”改为“木”,后人猜测可能是大嶝岛缺木,四周皆水矣!
闽南一带多为中原之后裔、其习俗仍保留着不少古风遗韵。来自中原一带的闽南先民,他们带来的中原传统建筑特色直接影响着闽南民居建筑。它吸取了传统四合院民居的布局形式,巧妙地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创造出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的闽南红砖古厝。
闽南红砖建筑的价值,正如同济大学张松教授考察后的评价:红砖建筑在沿海城市,海洋、蓝天、白云、红砖和谐一体的景观,是国内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而其木雕、窗雕等装饰物,还有建筑石材,也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柱子,不是木头,而是石头做成,这是因地制宜,可防台风。再比如建筑的细节,曲线的屋脊,雕梁画栋的局部,不管从技术性还是艺术性,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而其聚族而居的建筑形态,更是现代建筑所没有的。建议将这一传统技艺的工匠、技术、烧制的传承,也同步列入保护范畴。
烽火年代:共御外辱的见证
大嶝岛红砖古厝怎么会成为国民党金门县政府的旧址的呢?这得回溯了一段已经散尽硝烟的烽火年代······
历史上大嶝岛属于金门。北宋以来,厦门、金门两岛属泉州府同安县管辖。民国初年,厦门、金门独立设县,1914年(民国3年)金门县成立,下辖金门、烈屿、大嶝、小嶝四个岛屿。
1937年10月26日,日本侵略军占领金门岛,县长邝汉率县政府人员撤退至同安澳头。同年12月,福建省政府令金门县政府迁往大嶝岛。1938年初,金门县政府及县党部先后在大嶝岛田墘村借用民居办公。1938年5月13日厦门岛被日军占领后,6月金门县长韩延爽建议迁金门县政府及大小嶝居民到南安、同安,省政府同意政府迁移,但大嶝居民不愿迁走,表示要坚持留下来协助军队坚持抗日,与大墱岛共存亡。省政府只好于7月4日下命金门县长由南安县长颜德桂兼任,在大嶝设金门县政府办事处。11月,驻扎大嶝的国民党军队移驻南安莲河,大嶝的安防工作由南安县保安中队接防。从1938年7月起金门县政府大嶝办事处便担负起领导大嶝民众进行抗日的重任。
从1939年到1945年间,金门县政府大嶝办事处先后组织了以金门籍的热血青年为主体“金门复土救乡团抗日敢死队”、“金门复土救乡团”等,开展了一系列的袭击金门日军的活动。史载的战绩有:1939年4月20日,组织了40人突袭金门,斩杀日寇45人;1940年2月5日,袭击金门沙美伪区公所,擒杀伪警察科长郎寿臣;1941年7月,“金门复土救乡团”袭击琼林伪派出所,捕获伪警一名;1944年5月10日,将金门西园盐场虐待盐民的三名日籍技师,绑入内地斩首示众等。大嶝军民抗日活动,致使驻金日军惶惶不可终日,大嶝岛也成为真正从未被日军占领的地方。对这段历史,《金门县志·兵事志》第二章《抗日》部分有详细的记载。
在抗战8年间,先后有9名金门县长在此任职。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金门县政府相关机构迁回金门岛。从此人去楼空,荒草萋萋,败落坍塌,古厝在风雨中飘摇······
大嶝岛田墘村金门县政府旧址群,是海峡两岸“五缘”关系的重要涉台文物,是金门抗日斗争史的实物见证,也是两岸同胞团结一心、共御外辱民族精神的历史遗存,对加强两岸交流、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有重要的意义和历史的价值。(戎戒 文/图)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