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18”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的台湾工艺品展示厅内,摆满了各种陶瓷、木雕、银雕、跤趾陶等精美工艺品,满目琳琅,鲜艳夺目。其中台湾工艺之家协会理事长林国隆陶艺展台上展示的台湾水里蛇窑用自然法烧制出的传统、古朴陶瓷器具,显现出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爱陶的观众。
水里蛇窑的百年传承
今年53岁的林国隆,是台湾水里蛇窑第三代传承人。水里蛇窑是他的祖父林松江于1927年在台湾南投水里创办的陶窑,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南投水里因为是木材集散地,燃料丰富且土质佳,适合制陶,为此,其祖父当年在那里创办了蛇窑,砌筑窑炉,生产陶器流传至今。
成为蛇窑传人的林国隆,对古今中外陶瓷的设计和制作有较深的研究和造诣。他告诉记者,自古以来陶瓷产品主要是农业社会时代早期的生活器具,如:碗‘勺、瓮、钵等,都是为适应农业社会民间应用的器具。所以,当时生产的陶瓷讲究实用,简单而粗糙,根本谈不上美感。他说,随着时代进步,人们不仅讲究实用,而且还讲究美观,要求所购买的陶瓷器具不仅要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必须具备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为此,传统的陶瓷产业因就跟上新时代的步伐而开始转型,不仅要注入新的元素去改变原来粗糙、笨重的外观,而且还要用新的模式去经营。因此,要从制造业转入具有广泛性的服务业,就必须让传统陶瓷产业通过全新的设计和材质的改良,成为文创产业。
出生于陶瓷世家的林国隆,从小跟在祖父和父亲身边学习制作陶瓷器具,对陶瓷器具的生产制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他在上完大学机电专业并参加服役回乡后,再次报考了台湾联合大学陶瓷科系,并于1970年毕业后,开始了传统陶瓷转型的努力,从而成了水里蛇窑的第三代传承人。他告诉记者,陶瓷行业的创新和转型,是为保护台湾即将消失的文化。于是,他开创建立了台湾很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案例,也激起了推动台湾当局对文创产业的扶持。
台湾文创产业教育基地
水里蛇窑在二次大战后曾经盛极一时,甚至有抢着刚出窑的水缸的盛况。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家家户户都有了自来水的水龙头,再也没有人使用水缸储水了,有了冰箱便利储存食品,用缸浸渍酱菜的人也少了。为此,台湾传统陶瓷窑场受到了用塑料等科技制品取代的冲击,使传统陶业成了夕阳产业,水里蛇窑也因此没落了一段时间。
然而,林国隆先生接下掌管蛇窑责任的使命后,他不但没有放弃祖父传下来的事业,而是努力思索保存蛇窑的方法。在1993年11月12日的文化复兴节上,接掌第三代窑业的林国隆把蛇窑正式转型开发成一个具有观光和教育的园区,期许自己不让台湾最古老的蛇窑在这一代消失。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和探讨,他最后做出了将水里蛇窑扮演文化教育的角色的决定,要把水里蛇窑生产的陶瓷产品做精做活,不仅保留传统的质朴,而且又有创新有欣赏价值,一件器具在人们手上要让人不忍释手,让人们感觉到持有一件蛇窑产品,就等于持有一种文化。
“水里蛇窑保存了南投陶200多年来的记忆,南投陶的文化在台湾窑业历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谈起水里蛇窑,林国隆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情感。他说,水里蛇窑是台湾现存最古老、最具有传统代表性的陶瓷烧窑,窑身长达百余台尺,以木材为燃料,柴灰落在坯体上面,会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和朴拙的质感,这种制陶法是现代陶窑所无法取代的。他认为,陶土和柴火的艺术有如人类生命之火无止境的燃烧,借由传统文化的持续,愿水里蛇窑在现代生活中,提供一份乡土扑拙与知性、感性的美,并让它代代相传延续。
正是林国隆的执着和创新的理念,他以传统之镂空、镶嵌、化妆等技法,压印贴花、刮雕等,为南投陶创造了陶瓷制作的独特性。由于他为台湾传统陶瓷产业的改革开发出第一个新产品,为台湾陶瓷行业注入了活水,将制造业提升为服务业,赋予了教育功能,使曾经没落的蛇窑成了台湾文创产业教育基地。
产品挑战金氏纪录
陶器制造史就是一部地方的文明发展史,许多的古文明都以记载陶器发展为历史,水里有良好的泥土适合做陶,有丰富木业资源可提供烧窑,泥土与火的结合中还有斯土斯民的浓厚情感。从水里第一个窑保存到现在也是最后一个仍在使用的蛇窑。早在台湾发展小区总体规划之前,蛇窑就开始做这样产业活化的工作,而成为台湾对外展示产业活化的一个成功案例,同时林国隆还在台湾成立了柴烧研究会,与海峡两岸及海外陶艺家一起促进柴烧陶窑的发展。
多年来,林国隆的蛇窑为当今台湾陶窑业的发展创造了不少话题,他在千喜年创作了一个总高度为6.8米的“千喜双口瓶”,成为全球最高之陶器,挑战了金氏纪录,至今在台湾仍被传为佳话。林国隆说,创作是无止境的,许多作品的创作是靠灵感,靠在生活中的细心发现。他说,有一次抢窑时,烧窑师傅忘了把头包起来冲进窑里又冲出来,变成了“爆炸头”,被邻近刚洗衣回家的女人发现后,认为这种烫发是个好方法。于是,每当逢年过节期间,当地妇女就用竹子把头发卷好,并包上毛巾,到窑里来回走个两回,头发就烫好了,并且发丝上还遗留有淡淡的竹香。
这些年来,林国隆在陶瓷产品的创新上下了很大功夫,并取得斐然的成绩,受到海内外业界的极大关注。他创新了很多时新的陶器产品如:茶具、花器等为主要产品,因为现在人用的产品都喜欢返扑归真,他用朴实融入生活,他采用木材烧制的特色工艺产品,不用调色但会出现各种自然颜色的器具,这种返扑归真的陶瓷产品大受欢迎。他说,一种老文化不会没落,是看用怎样的手段来改造它。这也是文化再利用创造出来的价值。
期盼加强与大陆同行业交流合作
现在正在推动“易”工艺品品牌,因为在这之前台湾早期并没有一个工艺品品牌。近年来,台湾文化部门推动发展文化产业,因为工艺产业是文创业,是台湾“六大旗舰计划”之一,首先要发展工艺品牌。林国隆说,台湾“易”品牌用3年时间打出了国际知名度,这个计划重点是设计师、工艺家加入政府资源,而产生出来的是台湾工艺产业的品牌特色。
林国隆传承掌门蛇窑陶业以来,成果丰硕。1980年,他设计的一个“源”陶瓷,是应用多媒材,用玻璃与陶瓷融合,玻璃如同溪流,静观像一泓溪水在流动,产生一种静态展演动态的模式,这件产品获得了台湾“新陶之生奖”。2003年,他所创办的蛇窑陶瓷文化园区经营获得了台湾文化产业奖。2008年,园区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是台湾文化产业第一个加入国际组织。同年,园区同韩国江源道高城郡陶园二里(韩国陶瓷发源地,具有800年历史)缔结为姐妹关系。
水里蛇窑文化园区有文物馆、简报中心、陶艺教室、艺廊、示范区等,在林国隆的经营下知名度越来越高,园区不定期举办国际研讨会,至今已经举办了8届,这种由私人举办的国际研讨会在台湾还是绝无仅有,凝聚了许多海内外艺术家参加了设计制作的陶艺交流,为国际陶艺交流展示一个很好的平台。为此,台湾成立工艺之家时,他被推选为首届理事会理事长。
谈及此行大陆参加“5.18”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的目的,林国隆说,他这次带领了十五家台湾工艺之家的会员企业前来参展,展出的作品有金工、木雕、跤趾陶工艺等,作品有150多种,其目的是想在大陆展示台湾工艺之家的品牌产品,同时希望通过展示,进一步与大陆的同行进行有益的交流,切磋技艺。更希望在合适时期,能找到大陆的合作伙伴,让台湾工艺美术融入大陆的生活圈了。(戈壁涯/文)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