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技靠谁发展,如何让农村青年留村务农,如何让农民不再靠天吃饭,如何改变青年农民厌农情绪,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如何建设”等议题,是这场研讨会研讨的中心,来自海峡两岸的有关专家学者及与会代表见仁见智,纵论对策,共同破解“未来谁来种田”难题。

刘波(右)与台湾嘉宾交流(黄献光 图)
6月16日,160多名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代表聚首厦门,参加由中国农学会、福建省农学会、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科协闽台科技交流中心、中华两岸事务交流会联合主办的海峡论坛·科技专家论坛的分会场“当好未来科技型农民”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育未来科技型农民”主题进行探讨,一致认为,只有培育科技型农民,才能展示海峡两岸未来农村的魅力。
破解“未来谁来种田”难题
“现代农业科技靠谁发展,如何让农村青年留村务农,如何让农民不再靠天吃饭,如何改变青年农民厌农情绪,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如何建设”等议题,是这场研讨会研讨的中心,来自海峡两岸的有关专家学者及与会代表见仁见智,纵论对策,共同破解“未来谁来种田”难题。
台湾21世纪基金会执行长孙明贤在发言中认为,培育未来科技型农民,是破解农民老龄化应对之策。该基金会与福建省农科院等机构合作,在厦门共建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他指出,都市设施农业现代生物种业农用电子鼻等研发进展良好,但创新研发落实于生产,需要提高农民素质,而两岸农民老龄化是制约因素,台湾农民平均年龄62岁,问题更加突出。为此,需要依靠培育科技型职业化组织化的农民来破解。
福建省农科院院长刘波在发言中表示,破解未来谁来种田难题,必须把当农民作为职业,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精致农业,培养知识农民即新农场主。他说,创办农场主学院,就是要长把农民培养成种田经营的主人,把土地的原本价值归还给农民,让他们守住农业,而不是培养“地主”,培训期间必须让农民赚到钱,才能颁发有营业执照的农场主学院毕业证书。
他指出,福建省农科院在建宁周宁连城等5县,率先探索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的建设,开创"科技+资本+商贸+农民"县域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以农业物流综合体智慧农业博览园农业综合实验站为载体,打通农超对接和农产品网络销售通道,构建县域型农业服务业态,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与会专家还一致认为,培养新型农民,不仅要创办农场主学院,更要创建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把种田利润留给农民,要让农民充分享受种田的价值与尊严。
“ 福建,台湾农民创业首选地”
“福建,是台湾农民创业首选地”,参加研讨会的台湾农民创业园两岸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副主任、龙岩市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志鸿在发言中表示了在闽创业的由衷感慨。2011年初,就是他以台湾农民的身份执笔给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写信并收到胡总书记的回信。
李志鸿指出,因为福建的纬度、地理、气候、人文、环境、语言、习俗都和台湾相似,所以到福建来,可以实现比较成功的对接。从拿林权证到解决贷款问题,从农业用电享受七折优惠到先进生产加工设备的配置,他以自己在闽西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创业的现身说法,力陈大陆高度重视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发展。他说,园区拥有很多优惠政策,目前他正在整合观光休闲的理念和产业进入园区,力图把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打造成两岸农业合作互利乡镇的典范。
谈到目前台湾农业发展面临的瓶颈挑战,李志鸿说,台湾土地资源稀少,台湾农场平均拥有的耕地是一公顷,属于小农经营。台湾农民到大陆来发展,无论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动辄几百亩,上千亩,甚至上万亩,有机会让他们由小农变中农,变大农。与此同时,台湾的田园劳动成本偏高,导致部分农田休耕抛荒。此外,因为台湾的农业市场比较小,而现在大陆已经成长为高档产品的一个最大消费市场。以他在福建创业的切身体会看,各级政府在基础设施产业配套技术支持品牌营销等方面,支持台湾农民创业园,让台商和当地农民都赚到钱,说明有效整合两岸农业资源,深化互补合作,可以共创双赢。
培养新型农民 展现乡村魅力
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福建农林大学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乡村休闲发展协会会长陈家骅在致辞中称,现在全国各地也不断进行各种探索,培养造就有知识、有技能、懂市场、懂经营的现代新型农业产业工人,使他们依靠自身技术,提高自主创业和致富的能力,既能在农忙生产季节当好生产技术工人,也有专业特长在农闲季节从事二、三产业。他认为,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表明,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依靠科技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培养一批职业化的现代农业大军。
他说,我们要多学习台湾农民的经验,台湾很多农林院校毕业生,就是自己创办家庭农场。他曾经到过台湾几个地方看到很好的典型,从种植到生产加工,产业链非常完善。他们自己一个民宅就是一个小型的加工企业,而且还有展示厅。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的产销班,那些人是真正的农民,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
他指出,现在当务之急需要建立一套可行的模式,让更多的职业农民能够切实掌握、使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的技能。那就需要建立一个在农业一线,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开展创业和服务的机制;建立一个适应各地需求、机制灵活、功能完备、实用有效的现代农业科技培训服务体系;建立一个政府统筹、大学依托、部门协作、农民积极参与的培训运行体制。让新一代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村或者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经营主体。
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和动员,这些背井离乡的农民杰出代表,完全可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它不仅仅是科技型农业人才问题,最重要的是农村的组织结构要调整,政府要尽快转变职能和作风,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贴心服务,利用亲情和政策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回归工程”。通过他们回乡创业,为新农村建设汇聚更多创造财富的要素。(满天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