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海峡新闻| 海西视点| 交流合作| 闽台渊源| 印象八闽| 服务指南| 人物访谈| 台海观澜| 共同家园| 专 题| 视 频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闽台在线  >  2013年第八期

台军积极投入灾害防救工作

2013年10月16日 16:08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台军虽出动兵力、器具投入救灾工作,但因救灾初期指挥体系不顺,救灾行动迟缓、投入兵力过少、对灾情掌握不足、与地方沟通不良等,以致救灾效果有限,引发舆论与民众的强烈批评,认为台军的救灾远远不如解放军。

  台军近年将防灾救灾列为“中心任务”之一,积极投入地方防灾救灾工作。据2011年台防务报告书统计,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台军共参与重大灾害抢救17次,一般灾害抢救133次,累计派遣兵力149000余人次。台军此举不仅有助于改善军政军民关系,对增强部队应急反应能力也具有积极作用。

  救灾不力饱受批评

  台湾地理上属于灾害多发地带,常年风灾、水灾、震灾不断。据记载,从1720年至今,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地震就有79次,而规模较大的台风更是每年至少一次。台军原先虽成立有各级救灾机构,也经常参与地方防灾救灾工作,但并未将其列为中心任务之一。2009年8月7日,台湾南部遭到“莫拉克”台风袭击,台风迸发多日暴雨,灾情之重为“50年之首见”。暴雨引发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导致桥梁断裂、道路毁坏、楼房倒塌和村落被埋。据台湾有关部门统计,“莫拉克”台风造成全台483人死亡、61人失踪,经济损失达200亿元新台币。灾害发生时,马英九认为现行的法令足以应付灾害防救工作,拒绝各界要求其发布紧急命令的请求,也未在第一时间下令军队到一线救灾。台军虽出动兵力、器具投入救灾工作,但因救灾初期指挥体系不顺,救灾行动迟缓、投入兵力过少、对灾情掌握不足、与地方沟通不良等,以致救灾效果有限,引发舆论与民众的强烈批评,认为台军的救灾远远不如解放军。时任国民党籍民意代表周守训即在报刊撰文指出,利用军事资源协助救灾,在全球早已行之有年,台军抢险救灾应该好好学习美军和解放军。台联党前主席苏进强也撰文表示,“莫拉克”台风造成南台湾灾情惨重,而出动台军救灾,竟要由屏东县长曹启鸿亲自致电防务负责人陈肇敏,出动时距灾情发生已逾16小时;更不可思议的是,地方政府对驻军救灾的先期要求,竟换来后者“灾情未发生,不宜派遣”或“先派联络官了解状况后再说”的回答,迟钝麻木令人匪夷所思。他呼吁台军不妨“以敌为师”,学习大陆解放军如何“抗洪救灾”,并将救灾列入战备任务,以挽回民众对台军的信心。

  面对外界严厉批评,台军方当局后期加大救灾力度。8月13日,台军出动兵力2万584人次、各式舟艇8艘、各型车辆663辆次、各式飞机49架、机具150件投入救灾,并派遣空军F-5侦察机空拍灾区地形照片。台军特战部队也派遣452名特战队员,编成50个小组,沿8条路线挺进高雄县甲仙乡,屏东县雾台乡,嘉义县阿里山乡,南投县集集镇等灾情严重村落,进行地毯式搜索抢救。据台军方统计,在“莫拉克”台风期间,台军共投入54.7万多人次的兵力,出动飞机5700多架次,成功撤离灾民11338人,是10年来台军动员规模最大的一次救灾行动,超过9.21地震中部地区救灾的总兵力。风灾过后,马英九因指挥救灾不力,引发民众的强烈不满,导致其民意支持度降至16%的历史低点,时任台当局行政负责人刘兆玄也引咎辞职下台。

  汲取教训重视救灾

  鉴于救灾不力引发各界批评并导致行政部门负责人下台,马英九及台湾军方汲取教训,开始重视完善军队灾害防救机制,强化军方在灾害防救中的作用。一是明定将灾害防救列入台军中心任务之一。马英九明确提出“救灾视同作战”,“救灾就是作战”,确立“超前部署、预置兵力、随时防救”指导原则,首次将灾害防救列为台军主要任务之一,视为台军必须面对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的新形态威胁。台“灾害防救法”原先规定,市、 县政府及“中央”灾害防救主管机关因应灾害处理时,得申请军队支持,其办法由“内政部”会同有关部会确定;显示在当时的救灾体系中,军队处于被动地位。“莫拉克”台风后,2010年8月通过的“灾害防救法”修正案赋予台军在一定条件下的主动角色,即由过去消极“接受申请、支援”,转为积极的“主动协调、执行”。如今年7月“苏力”台风将袭击台湾时,台军方当局即提前开设军队灾害应变中心,并规划待命兵力4.7万多人、S-70C直升机3架、UH-1H直升机10架、C-130运输机1架等,以因应救灾需要。 二是完善相关法令规章。包括修订“国防法”、“兵役法”和“经常战备时期突发状况处置规定”等多项与灾害防救有关的法规,同时结合各单位编装任务特性,制订不同的灾害防救准则与教令,使台军在防灾救灾及复原方面,能够在必要法令授权与规范下,迅速达成防灾救灾整备,并能在灾害发生时全力投入救援。三是加强灾害预警情报收集与军地协调。台军在2009年度防务报告书中,提出建立“整合预警机制”,确定将透过跨部会机制整合,建立双向联系渠道,把灾害预警情报及通资设备建置于各作战区,发挥情资整合、及时预警与早期因应作为,精确掌握应变时机,以便动员合适兵力与机具投入救灾。如规定由地区后备指挥部编设联络官,进驻市县乡镇区救灾应变中心,各村里由后备辅导组长及辅导员协助灾情搜集,与地方构成紧密的协调联络,适时派遣兵力与装备遂行灾害抢救。

  加强演练增强能力

  在明确将灾害防救作为军队中心任务之一后,台军加大灾害救援演训,并将其纳入年度“联合搜救”、“万安”、“汉光”演习兵棋推演及演训流程,经常进行演练,以提高灾害防救能力。如2009年12月10日,台北县举行台风及土石流灾联合防救灾演习,台军即派遣陆军关渡地区指挥部、第53工兵群、航空第601旅、海军陆战队第66旅等多支部队参加,借由实际参与救灾演练,锻炼与提高部队防救灾害能力。今年台当局在全岛各地举办11 场由军地双方参加的“万安36号” 全民防卫动员演习,共动员人力10020人,车辆机具1813项、船舶13艘,直升机21架,依地区潜在灾害不同特性,就风灾、土石流、水灾、震灾、核灾、海啸及海难等8种类型灾害,演练当局联合应变机制编组、台军支援兵力运用等课目,有效验证救灾组织动员能量。 5月24日在金门县进行的最后一场 “万安36号”演习,更以灾害防救作为主要内容,模拟强烈台风带来超大豪雨,引发淹水、船难等复合式灾害,由金门县政府实施灾防整备、抢救及灾害复原等三阶段45项状况处置与相关问题研讨, 验证参演人员及单位对状况的掌握与计划可行性。下午的综合演练中,动员政军警消民等单位,于水头码头及县立体育馆等地,实施大规模的撤离、防汛及维生管线抢修、船舶事故抢救、核生化侦测、重大灾害新闻发布、收容所开设和灾后垃圾清运及环境消毒等。金门驻军投入200 多名官兵,参与灾害抢救及撤离工作。

  台军积极投入灾害防救工作,得到大多数民众的赞赏。但一些民众把救灾官兵当作苦力,甚至要求军方赔偿其在灾害中的财物损失,令官兵“有苦难言”。如2010年“凡那比”风灾期间,台海军陆战队登陆战车大队在宜兰执行救灾任务时,因前进洪水泛滥的市街搜救,履带压到深沉在水底的泡水车辆,车主见车顶有履带痕,即向陆战队要求赔偿他全新的新车,否则将向法院控告。又如空军防空部队热心协助屏东枋寮一带被水淹的民众清理房屋,4 名士兵拿着圆锹、脸盆,徒手在郑姓人家房子里挖了四天淤泥,结果郑姓民众却说家中劳力士金表不见了,指控被救灾官兵窃走,扬言向警方报案,让满身脏污的士兵当场傻眼。几天后该民众在家里角落找到被水冲走的金表,却未向官兵讲一句道歉话。还有极少数青壮年灾民,将清理家园任务全丢给官兵,自己在一旁抽烟纳凉,却像工头般指使官兵做这做那,把官兵当免费工人使用。官兵对此十分委屈与不满,但基于军民关系,却“敢怒不敢言,气在心里口难开”。此外,军方投入灾害防救所涉及的设备维修、油料成本、救灾物资、乡民安置等救灾成本,据统计从2009年8月起到2011年年底为止,共耗费13亿1088万元新台币,全由军方当局调整年度预算先行垫支,各地方政府都以财政困难为由不予归还,使军方当局倍感困扰。台防务负责人高华柱即表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台军战备工作,因此要求当局重视设法解决。(郁鸿  文)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