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峡瞭望  >   2013年第九期

学校文化需要以生命为范本

2013年10月25日 15:13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有很多的变革,是绕不过去的。你不要以为你经济发展了,你就绕过去了。那么,我们就要做一个积极的建设者,去推动这个国家变革,去累积这个国家变革的可能性。而教育该怎么做呢?就是要回到教育的立场上,去做教育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也许就是让孩子睁眼看世界,让孩子从各种禁锢中慢慢去明确自己的责任,慢慢去长成一个对社会更有担当的人。

  学校文化一定要从源头说起

  方陈:今天大部分学校都意识到建设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但在急于求成的时代潮流中,也不乏有些学校提的口号震天响,实际做的东西却都是假、大、空。对于那些真正有志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校长和教师们,你有何建议?

  张文质(教育学者):对此,我总是很容易想到契诃夫说的一句话:我们最要紧的是,要一点一滴地挤掉我们身上的奴性,一点一滴地挤掉我们身上非人性的、粗暴的、粗鲁的、野蛮的、极端的毒汁。我有一次从厦门去莆田,跟我同车的是国内一个著名学者,在高速公路上,我们前面有一辆车一直挡道,这位学者就跟司机说,你赶快超过他,然后我们一起对着窗口骂他。果然,超车的时候,两个人齐声骂那辆车的司机,一个人用莆田话,一个人用普通话。那时我就特别感慨,我想,当我们说着那么崇高的理念时,回到生活中,我们依然可能是个有很大麻烦的人。

  我们的变革还是要回到学校的出发点,“宁近勿远,宁浅勿深,宁下勿上,宁低勿高”,回到最基本的、可行的、稍微变革就能开始的起点上。这实际上跟“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形成了某种张力。“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它强调的是对好的范本的理解和学习,而“宁浅勿深,宁下勿上”更强调的是一种行动的方式,是从每一个最切身处开始变革。

  变革就是不断地使地方知识具有普世意义。我们要思考,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价值观念里面旧有的东西,哪一些具有普世价值?比如说让山村学校的孩子唱民歌,让民歌成为学校文化的主旋律,我相信这种文化同样具有普世价值。我们大陆这些年学校之间在并校,台湾由于人口的缩减,也在并校,但是台湾与我们的行政化的并校不同,台湾对学校都有个周期:给你三年时间,你能不能找出一个证明这所学校存在的理由?哪怕规模再小,只要你找出这个理由,你的学校就能继续存在下去。这个理由一定是——即使是本土文化、区域文化、村落文化——具有普世价值的。这是可以给我们启迪的,这种自我寻找,其实是对学校文化的重新确认。同时,变革也是不断地使普世知识成为学校新文化、新习俗。这一方面是对地方文化中的普世价值不断的发掘、确认,另一方面是让具有时代精神的普世价值观不断进入学校,成为新文化。对学校而言,我们真的需要反省:能不能在孩子身上植根人类的共同的价值观?

  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和文化开放的时代,人的表达能力就变得很重要,你能不能把简单的话语说得很生动,能不能把复杂的话语说得很通俗,能不能把枯燥的话语说得非常有吸引力?这其实都是我们作为一个“人”的很基本的素养。但在另一方面,在由巨大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所构成的复杂的人际关注中,你能不能跟你的对手,甚至是不认同你文化的人合作?我觉得现代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怎么跟与你价值观不同的人对话、交往。

  所以,当我们谈到学校文化的时候,一定要从源头说起,从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生命素养说起,包括人际方式、言语方式。我们是一个“旧人”,比如说今天教育的变革,有很多是体制性的原因,但我更多看到的是我们自身文化方面的不足。

  学校文化是有边界的

  方陈:那么,对于你来讲,你会不会经常去想象一种“乌托邦”式的校园,并在校园里建设一种理想化的学校文化?

  张文质:当我想到学校文化,想到办学理念的时候,我都感觉自己很难去描述某一种理想化学校的状态。我们今天累积的所有变革,实际上是为了更大的变革,而更大的变革就意味着我们很多缺失的权利、缺失的保障、缺失的社会对学校最有力、最充分的支持,都要从头做起。

  有很多的变革,是绕不过去的。你不要以为你经济发展了,你就绕过去了。那么,我们就要做一个积极的建设者,去推动这个国家变革,去累积这个国家变革的可能性。而教育该怎么做呢?就是要回到教育的立场上,去做教育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也许就是让孩子睁眼看世界,让孩子从各种禁锢中慢慢去明确自己的责任,慢慢去长成一个对社会更有担当的人。

  方陈:你一直强调教育要回到“人之常情”、“人之常性”,教育要从根基上护育儿童身心的成长,那么,教育应当怎样才能回到“人之常情”,回到“人之常性”呢?

  张文质:首先,教师作为一个人,需要有对“人之常情”的最基本的思考。我小学时个头很矮,比较调皮,又经常被班上同学欺负。有个同学欺负得我最厉害,我就找老师告状,我跟老师说,某某同学刚才又欺负我。老师说,要不是你坏的话,他怎么会欺负你呢?其实,同学欺负我没什么,但老师一说完,我立马嚎啕大哭。“此恨绵绵无绝期”,已过去三四十年,我还记得这件事。后来我就想,我们先不要上升到太高的层面上去想这个问题,即使以人之常情来说,老师也不能这样回答,哪怕老师觉得这个孩子整天告状有点烦,也不能跟他说“你要是不坏他怎么能欺负你呢?”这位老师的名字我记不住了,但是他说的这句话,包括当时他脸上的那种有点嘲讽的表情,我都还记得。

  另一个层面,教师还需具备“师之常理”,这是一个教师所需要具有的专业性。有人说教师要有高过普通人的“境界”,但我觉得提教师的“本分”,比提“境界”来得实在。本分尽到了,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可能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回到教师的本分来理解我们的工作。

  我经常会用一种“非教育学”的表述跟教师谈适合当教师的三个“条件”:

  第一,家里比较有钱的人,可以当教师。他不是为生计而教学,钱多一点少一点,不会计较,也不会在乎,情绪稳定,心平气和。

  第二,身体健康的人适合当教师,因为教师这个工作极其琐碎,需要耐心,要有恩慈,需要有同情心和承受力。一个做教师的人被学生伤害,这是他的宿命,没有当教师的人不受学生伤害的。当教师经常要承受这样的打击,如果你没有开放的心灵,没有一种比较好的承受能力,更重要的是,没有对这个职业本身的理解,就很容易发生师生冲突,就很容易用不同的尺度去对待学生。

  第三,童年过得比较好的人,更适合当教师。童年得到很多疼爱的人,生命会更加舒展、欢快、饱满,就像一个吸纳了充分的阳光和雨露的果实一样,长得特别饱满,里面都是汁水,都是甜蜜,都是美。这样的人感受过--尤其在亲子关系里面--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所以,当他遇到挫折时,他就更容易承受。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的文化、学校的办学理念,它总是有个“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意味着它没办法代替家庭,甚至也很难抵消社会对孩子的影响。教育终究不能代替家庭,教师终究不能代替父母,所以要谈学校文化,缺少家庭的介入,缺少家庭的参与和认同,是建立不起来的。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家庭对学校正态的介入越多,对孩子的成长越有利。(方陈  文)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