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禁毁林种茶 保护森林生态
武夷山是乌龙茶、红茶的发源地。近年来,武夷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把它列为全市的主导产业,努力打造“武夷山大红袍”品牌,推动了茶产业的良性发展。茶产业大力发展的同时,茶叶价格也一路上涨,于是,违规开垦茶山的行为便时有发生。“美丽武夷”需要以良好生态的环境为支撑,受利益驱动,林农毁林种茶,严重威胁了森林生态安全。
早在2008年,武夷山市就发出通告,要求科学开垦茶山,保护生态资源。2010年,又出台《关于规范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将全市山场划为禁止开垦区域、限制开垦区域、可开垦区域。2011年,武夷山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明确禁止在十大区域开垦茶山,这十大区域包括:风景名胜区、城村古汉城遗址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多样性保护区、九曲溪上游、25度以上的陡坡、国土部门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基本农田、生态公益林地、集中式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以及主要河流、主干渠、铁路、公路两侧一重山,以上范围内违规开垦茶山的,坚决整治,无条件拔除茶苗,及时补种阔叶树或马尾松、杉树。 武夷山市还规定可开垦但未报批的违规开垦茶山,允许在规定期限内补办报批手续,但必须要求业主按照“头戴帽、脚穿鞋、腰绑带”的方式进行改造,先行由乡镇、街道收取业主一定的生态保护整改保证金,在业主完成整改验收合格后予以返还,若业主不按时完成整改的,乡镇、街道可以使用业主上缴的整改保证金,专项用于整改,凡业主不补办报批手续,又不进行整改的,乡镇、街道参照禁止开垦区处理,没收保证金,直接拔除茶苗。
但是,随着当地茶产业的发展,一些人为追逐经济利益,无视生态保护的要求,出现了将茶山偷开进限开区,有的还蚕食到禁开区,即使在适开区,也不按科学种茶的要求,将整座山“剃光”,给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 为切实保护好武夷山良好生态环境,加快绿色发展,武夷山再次出台茶山整治规定,自2013年起,5年内取消适开区,对新发现的违规开垦茶山,不管处在什么区位,坚决予以拔除茶苗,并及时补种阔叶树或马尾松、杉树。
武夷山市政府副市长江书华说:目前,武夷山市共有13万亩茶山,115个行政村中有70%多的村有茶,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茶厂”属于小作坊,武夷山在提高茶叶附加值和衍生产品的开发上一直在努力。对于没有茶山又想从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分得“一杯羹”的人群,江书华认为要把他们从只有茶叶可以致富的“独木桥”想法中解脱出来。致富的路有很多,种茶需要技术、资金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条件,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茶山,也不是没有茶山就不能致富。江书华说:“没有必要走这个独木桥。”他介绍,目前武夷山在烟叶、食用菌、毛竹、旅游等多方面都可以发家致富,不仅如此,近年来,武夷山大力发展项目,今年预计投资近百亿的五大战役,也能较好地满足人们致富需求。
打造“生态绿都” 发展林下经济
根据实际,近年来,武夷山市围绕打造“生态绿都”目标,建设山青、水绿、天蓝的“生态绿都”,广泛开展我与林农拉家常活动,市林业局组织大批人员,走村入户宣传《森林法》、《土地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讲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并通过电视、标语、横幅、宣传车等形式,让市委、市政府“五年内不新开茶山”的决定家喻户晓。在依法打击上,保持高压态势,森林公安出动警力546人次,受理各类毁林种茶案件37起,打击各类违法人员42人次,有效发挥了威慑和教育的作用,今年全市新开违规茶山面积大幅下降,比去年减少1.2万亩。对少数铤而走险违规开垦茶山的林农,加大打击力度,并开展毁林种茶案件警示教育,让林农进一步知晓违规开垦茶山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同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尤其是“森林人家”颇具特色。
“森林人家”是指以良好的森林环境为背景,以有较高游憩价值的景观为依托,充分利用森林生态资源和乡土特色产品,融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一体的,为游客提供吃、住、娱等服务的健康休闲型品牌旅游产品。
几年来,武夷山在福建省林业厅指导下,积极探索带动林农与林业职工增收致富新途径,创新推出了“森林人家”森林旅游发展模式。目前,全市已有武夷源、陶观、乡巴佬民俗风情、葫瓜农庄、黄角潭等8处“森林人家”,各具地方特色。
武夷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内的武夷源森林人家,属转岗分流的林场职工参与经营的模式,在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全面禁伐的四新采育场基础上建立的,“森林人家”开发,不但解决了采育场职工再就业,还带动了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他们发展养蜂户25户、茶叶加工厂5处、香菇种植户28户,林农收入大幅提高,户均收入从几年前的3千元增加到3万元以上,农村各项建设不断加快,村容村貌不断改善。
武夷山林业局配合福建省林业厅对“森林人家”经营户进行资格审核,有序将符合规范的乡村旅游点纳入管理范畴,实行授牌经营,评定星级,对不符合要求的经营户摘牌处理,武夷山“森林人家”成为闽北山区示范旅游线路,吸引了许多城里客人前来休闲度假。
“森林人家”把砍树人变为看树人,促进了森林资源保护。洋庄乡大安村过去是个有名的贫困村,前几年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打工。现在,随着生态、红色旅游的开发,原已迁移或外出打工的村民,又纷纷回到村里从事乡村旅游或者开店,旅游旺季时,家家生意红火。村民暨喜华在黄岗山大峡谷景区入口正对面新建的“黄角潭森林人家”,最多时午餐就开了几十桌,暨喜华全家老小齐上阵,加上雇的10多个人,仍然忙不过来。今年上半年他就接待旅行社团队47个,收入15万多元。
大安村党总支书记江秀萍说:“地处大安源景区的大安源自然村共有30多户人家,分散于青山环抱、苍翠遍野的小盆地里。生态旅游开发之前,村民们只能靠山吃山、靠砍树过日子。现在,发展森林人家”,森林得到严格保护,来这里旅游的人们越来越多,尤其是闽浙赣边界的城里人,村民做梦也没有想到森林也能成为致富的工具。”
大安源景区森林旅游红火,带动了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推动了农副产品、土特产的销售,增加了农户收入。如今,大安村民种植的玉米、地瓜、芋子、马铃薯、淮山、南瓜等都成为游客喜爱的食品,自产的红菇、香菇、木耳、笋干、白莲等土特产也十分畅销。来自浙江金华的毛孔标先生携一家六口初次来大安源景区,感到这是一种心灵的放飞,他说:“我们团共有46人,都是听了当地旅行社推介,以家庭式组合慕名而来的。这里的瀑布、溪流、古树、泉水、鸟类等都给我们留下新鲜感,尤其农家宴的土鸡、土鸭、麻糍等充满乡村特色的佳肴,真令我们都市人喜爱不已。”
武夷山洋庄乡大安、坑口等地的森林人家建设,还把森林文化与当地的民俗风情相结合,以“家庭乐队、电影队、导游队”为载体,以“走一趟红军路、吃一顿红军饭、唱一首红军歌、看一部红军电影”的形式,让游客体验红色之旅与绿野之游。
去年,武夷山“森林人家”共接待游客40万多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800多万元。
探索富民新路 积极帮助林农排忧解难
发展林下经济是拉长林业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去年以来,武夷山围绕林下经济发展,积极帮助林农排忧解难,目前,森林人家、林下种植、养殖、加工等绿色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林业科技人员抓住与林农拉家常机会,指导林农利用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的有利条件,通过发展林禽、林畜、林蜂、林菜、林药、林菌、林游等模式,培育特色林下经济产业,走出一条生态富民新路。林业局工作人员在与吴屯乡林农拉家常中,发现这里生态独特,鼓励在林下种植金线莲,并帮助选址,在吴屯乡阳角村首季种植金线莲200万株,年产值预计达2000多万元,林下经济发展,武夷山林农逐步实现不砍树也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去年,武夷山林药种植2100亩,年产值达2100多万元;林下养殖达1600多亩,年产值2000多万元;林菌红菇原料采集面积13万亩,年产值3300多万元,受益农户达5000多户,人均增收达1250元。
为进一步推动林下经济发展,武夷山市林业局编制《全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3-2020)》和林下经济利用技术规程,落实1000万元林下经济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扶持18个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武夷山还将继续实施“万户林农增收千元工程”,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菜等林下种植业,林禽、林蜂、林蛙等林下养殖业,林下化学、生物质等非木质产品采集加工业和森林人家、森林景观利用等森林旅游业,对森林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开发,探索出一条条富民新路子。(熊慎端 林国伟 文)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