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美,杭州还有什么?
如今杭州又添一景,参观20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会址,尽管门票150元一张,但参观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杭州是中国最美的城市。杭州原本“天生丽质”,加上为了筹备G20,一年来浙江省、杭州市精心打造,锦上添花,对标国际,提质增效,风姿绰约更加迷人。
在移步观赏G20会址,脑袋一直在盘旋一个问题:G20选择杭州只是因为美吗?有朋自远方来,应当展示好山好水好人文;但追寻美的背后,比光鲜亮丽更耐人寻味。
除了美,杭州还有什么?如果说四个“最”是其峰会的分量:杭州峰会是2016年我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也是近年来我们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峰会,为全球所瞩目;那么,“4个I”则是此次峰会的主题,即创新、活力、联动、包容,与‘十三五’规划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其实,杭州早在前些年就在探索、践行这些理念,获得“G20”举办地才名至实归。
在杭州被广泛关注的当下,我们不妨聚焦目光,世界经济看中国,中国经济看杭州。杭州最拿得出手是两张名片,一是老祖宗留下的西湖,一是现代人创立的阿里巴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是杭州人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但全国5A级景区不只是一个西湖。杭州在本世纪初,拆掉西湖围墙,取消门票,成为全国第一个免门票的5A景区。这是一种创先意识,更是一种创新思维。免门票10年间,游客数量增加2.1倍,旅游总收入增长3.7倍,达到上千亿元。取消门票不是追求以旅游作为直接赢利点,而是以旅游业作为导流的入口,激活餐饮、旅馆、零售、交通等相关产业,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致使第三产业的比例已超过了60%。如今旅游业已从“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10年前,尚未有“全域旅游”的理念,但杭州“实践出真知”,创新之都可见一斑。由此再次验证,“有资源未必有优势,有创新就会有活力“!
杭州第二张名片是阿里巴巴。从马云的创业经历看,当年他在北京办网站受挫,在上海申请支付宝业务同样吃了“闭门羹”。记得7年前时任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在政协会上提出质疑;“为什么像马云这样的人,在我们这儿没有成长?”马云最后无奈回到了杭州。是杭州包容了他,也成就了他。当然,马云也成就了杭州。杭州如今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全国最高,互联网经济2015年对杭州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由此得出,包容是发展的前提,有包容才会有联动。在经济整体下行的背景下,杭州去年经济增速又达到了两位数,新经济支撑明显。如今集聚在杭州周边的梦想小镇、基金小镇、云栖小镇等星罗棋布,有外地领导参观后感叹:“杭州令人羡慕的不仅是拥有阿里巴巴,更难能可贵的是仍在全面系统地培育未来的阿里巴巴!”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看杭州,不光只是美!
“城市阳台”出彩不止在名
住建部日前下发了《关于将北京等20个城市列为第一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通知》,旨在通过城市设计,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什么是城市设计?杭州“城市阳台”能给我们以启发。
抵达杭州钱江新城,徜徉其间,即被“城市阳台”的命名所吸引。城市阳台位于钱江新城核心区,由一座主阳台、两座副阳台组成,白天观特色江景,夜晚赏璀璨夜景,是集休闲、游憩、观景等功能于一体。在钱江新城商住楼的自家阳台、窗户即可望江看潮,但有了城市阳台却能让更多人感受到新城生活的开阔;钱江新城无意打造是杭州的“外滩”,却因为城市阳台的设计而领略浦江风景线。
“城市阳台”的出彩在借名。众所周知,阳台是家唯一可以敞开的眺望空间,足不出户就能够接触到阳光和空气。而钱江新城的设计者,巧妙地将家用空间借到公共空间,说是移花接木,倒也新颖,通俗易懂,听后明了,城市阳台命名一经推出,即有仿效者。
借名容易创意难。“城市阳台”的出彩更在钱江新城的设计上。主阳台位于新城的中轴线上,挑江而出,长约322米,宽80米,分上下两层;两座副阳台不挑出江面,巧妙地利用原有资源,将两条街道进行对接,一条是清江路到解放东路;一条是新业路到庆春东路,形成张臂拥抱之势。一体两臂的城市阳台宛若一个巨型杭州人欢迎各方宾客,让人们重新认识不一样的杭州,将精致柔美的西湖特色,引入了钱塘江大气开放的神质。
城市阳台的功能远不止为人们重新认识杭州,还为城市设计者留下可资借鉴的理念——从城市阳台望到城市天际线。城市之美,固然需要美在细节,但也需要美在视野上。将伫立城市阳台上,凭栏临风,极目远眺,透过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的建筑群,望得到远山近水,日月星辰,能够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的亲近感,这缘于山水脉络的天际线。
相形之下,不少地方将依山、傍海、临湖、靠河地段让位于房地产开发商,在利益驱动下,甚惜寸土寸金,容积率过高,钢筋水泥筑起的城市森林阻挡了人们的视线、压抑人们的生活,“城市病”由此蔓延。钱江新城设计者的可贵,不在留出多大的城市公共空间,而在于展示了城市天际线。如果说“记得住乡愁”是美丽乡村的内涵,那么,“望得见天际线”则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一如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两个概念——“疏可跑马与气韵生动”,这甚至成为判断一幅画是否优秀、作者境界高下的最高法则。城市建设同样需要处理好疏密繁简的关系,密中有疏、简中有繁,让生活在城市里人们不时望得见湖光水色、山脊轮廓、云卷云舒,才会气韵生动,才能心神恬适。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布局。钱江新城几年功夫,就吸引超出20万人口入住,城市阳台展示的虽只是城市形象的局部而非全部,却足以反映出城市的美感和生活的品质。
继第一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之后,住建部还将陆续推出,这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城市设计是避免“千城一面”,也是提升城市颜值的一条有效途径。因城而异,因设计而出彩。“城市阳台”只是提供一个瞭望城市设计的一个窗口,却让我们对未来更多城市的不同风貌、不一样的城市天际线有了新的期许。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设计,让城市更美丽。
从“农家乐”到“洋家乐”
农家乐大家都熟悉,但“洋家乐”于我可是第一次听说。日前到访浙江省德清县,见有“中国洋家乐发源地”的招牌,觉得有些诧异。当听介绍,其中一家名为“裸心谷”的“洋家乐”,平均每张床位一年上缴利税10万元,就不禁瞠目结舌。
德清人将这类最初由老外投资经营、消费群体以老外为主的民宿叫做“洋家乐”。以区别以往主要由农民经营的农家乐。
“洋家乐”兴起是有故事的。始作俑者是一个在上海工作的南非人,10年前到莫干山游玩,即被一个叫三九坞村庄的山清水秀所吸引。在发现良好生态同时,也发现不少废弃的旧民居。这位老外毫不犹豫地租下这些土胚房,先是简单装修后,邀请朋友周末前来度假,结果大受欢迎。他看好生态“钱景”,投资近2亿元的“裸心谷”于2011年开业了。所谓“裸心谷”就是创造一个可以完全放松解压的天然场所。一个晚上两三千元的茅草小屋,不是酒店,也不只是民宿,而是山居成为美好的日常经验,更是理想美学的现实版本。于是,在口口相传中变得一床难求。名不经传的小山村,很快成为了闻名遐迩的国际村。这种既卖服务和特色,也卖山水和风景的模式吸引不少外国人与德清本地人纷纷效仿。目前莫干山下,农家乐和“洋家乐”至少有500家,以点成圈,形成了集聚效应。不仅在莫干山上再建有“裸心堡”,而且将“裸心”品牌复制到重庆、成都、苏州等地。
“洋家乐”的兴盛,以我粗浅观察,主要缘于“融合”和“互动”。
原材料与现代感的融合。“洋家乐”最独特之处,是处处崇尚环保、亲近自然的低碳理念。竹子铺成的天花板、木质的地板、老树桩做成的茶几……找不到一台空调的影子,所有的装饰保留和深化了泥坯房原有的风格和材质,改造农房不光是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还融进新的设计元素和各国文化,点石成金,充满创意,体现了主人的原生态理念和现代生活的品质;人与自然的融合。当今业界旅游经济已向访客经济转变,崇尚的是无景点旅游,崇尚的是一种回归传统、返璞归真的感觉,客人们入住这里,是彻底放松心情,摒弃都市里的喧嚣与浮躁,爬山、散步、骑车、钓鱼,静听鸟鸣声、流水声、竹海的摇曳声,品尝“裸心农场”种养的蔬菜瓜果。“洋家乐”不因其坐落山水间的自然环境之美,还因其契合了低碳休闲旅游之趋势。
农家乐与“洋家乐”的互动。“洋家乐”的创始显然受到了农家乐的影响,“洋家乐”的兴起又带动了农家乐的提升。农家乐起于满足城里人吃农家菜的需求。但这种日趋同质化的吃吃喝喝也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导致不少农家饭庄经营困难。“洋家乐”异军突起,打开了国际化视野下的乡村旅游,不光看到差距,愈感到需求的国际化呼唤供给侧改革之迫切;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互动。比如促进了户外自行车运动,每年都会举行自行车赛、徒步登山等低碳旅游活动。莫干山旅游已从单一的避暑度假,逐渐走向集运动、健身、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旅游,一条绿道将周边乡村旅游也蓬勃地带动。由是观之,乡村旅游只有与乡土文化、农业产业、商业服务互动联动起来,才能真正解决新型城镇化的问题。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德清县从农家乐到“洋家乐”,不只是一种新业态的转型升级,而且对生态资源的利用、生态优势的转化想必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咸亨酒店喝酒
抵达绍兴的第二天,表哥很用心,在参观了鲁迅故居后,安排在鲁迅中路179号咸亨酒店吃饭。在咸亨酒店吃什么?吃风味——茴香豆、臭豆腐、花雕酒??????吃名气——略懂鲁迅先生的人,都熟悉咸亨酒店。更进一步,当然就是吃文化喽。
尚未走进酒店,老远就望到了门口孔乙己的雕塑。蓬头垢脸衣衫褴褛的“孔乙已”站在正午的阳光下,脏兮兮的左手捏着一颗茴香豆在招引顾客。不知是塑像栩栩如生,还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记忆深刻,顷刻间人物鲜活了起来,神态流露了出来,韵味也弥漫了开来……
经不住酒店的阵阵飘香,从遐想中拉回了现实。当跨进酒店,不料却有似曾相似之感,其店堂与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描述并无二致:三开间平屋,无窗,无分隔墙,西首朝外摆开曲尺形柜台,“太白遗风”青龙牌高竖台上。柜台里边最显眼的,是那贴着大大“酒”字的半人高酒缸以及温酒用的开水大铜锅;柜台上边放着的,则是被称作“过酒坯”的各式下酒菜:豆腐干、百叶包、水煮花生、烩鸡蛋、熟蟹以及猪内脏等价格低廉的菜肴,当然还有当年孔乙己尝过的茴香豆。东间沿街设齐腰短墙,与中间相连成“坐吃大堂”。堂内酒座均为长三尺、宽约二尺的条桌,每桌配二根长凳,桌凳一式漆成荠色。
咸亨酒店是鲁迅先生的堂叔周仲翔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创建的。“咸亨”二字源自《易经·坤卦》的“品物咸亨”,意为“万物得以皆美”。咸亨的“咸”作“都、皆”解;“亨”是“通达、顺利”之意;“咸亨”的含义为“万事顺利、财源通达”。只是遗憾,百年沧桑,兴衰荣辱,时背厄运,这家由鲁迅族叔主持店务的酒店只开张数年便告关门大吉。如今,因为有了“民族之魂”鲁迅先生的情感注入和名人效应,这爿酒店才大红大紫了起来。我们进店时,正在旁边新建三星级的上万平米新楼。据说还在北京、南京等地开设分号,成为融名城、名士、名酒风情于一体的江南名店,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中华老字号”。
“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和“上大人、孔乙已、高朋满座;化三千、七十士、玉壶生春”,这是当代一位作家在咸亨一顿饭,“吃”出了两副名联,如今作为招牌悬挂在大堂上。对于我们而言,在咸亨酒店喝酒,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样是花雕酒。表哥介绍说,他的妻子是外地人,原先不胜酒力,自从嫁过来后,如今每晚夫妻都要喝一碗花雕酒,还说酒中富含多少种氨基酸,对身体有好处。表哥是喝多识广,认为“咸亨”的花雕跟别处就是不一样。经他一提醒,我倒是仔细端详杯中的黄酒,色泽橙黄透明,香味沁鼻。浅泯一口,甘甜绵密。天下黄酒源绍兴。据说绍兴大小酒厂酒坊160多家,怎么个不同?我难以比较鉴别。猜想无非是渗透了鲁迅先生的艺术观照,经过了文化的发酵和提炼,被赋予一种独特的精神味道,才显得风味格外醇厚。据说在咸亨酒店用膳需要提前预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咸亨”爆满的食宾酒客不就是冲着追寻一种传统,回归一种精神,品味一种文化而来吗?不就冲着体验鲁迅深沉的文笔、绍兴浓郁的风情而来的吗?人们是在喝一种鲁镇风味,吃一种精粹文化,求一段人生经历,留一段难忘感受。
从绍兴归来,生活中有所改变的是,从此喜好这一口。十天半个月要到超市买一瓶花雕酒,独酌陶然,为的是追忆在咸亨酒店里的那份回味。绍兴城内的花雕酒尚且不同于咸亨酒店,外地超市的花雕酒味道能纯正吗? 【戎戒】
[责任编辑:马一娜]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