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峡瞭望  >   2017年第7期

漳台文化,一脉相承

2017年08月29日 13:07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从明代开始,漳州先民曾多次大规模向台湾迁移,如今超过三分之一的台胞祖籍在漳州,台湾众多历史人物和当代政要的祖籍都在漳州。历史上随着漳州人徙台,把独特的闽南文化带到台湾,台湾的民间信仰、岁时风俗习惯与漳州完全相同,文化艺术渊源也相同。近年来漳台文化交流频繁,台湾各界人士通过到漳州寻根谒祖、族谱对接、宗亲会交流、观光旅游,亲身感受到祖地文化的辉煌。

  大陆首个两岸宗亲文化交流中心成立

  漳州先民历史上曾经有过4次迁台高潮,仅明清时期就有500多个村庄98个姓氏迁移台湾。当前,台湾2300多万人口中,祖籍漳州的800多万人。台湾蓝绿两大阵营的政要,祖籍也大多在漳州。为适应台湾同胞寻觅根祖文化的需求, 2012年6月16日,大陆首个以宗亲文化为主题的对台文化交流中心——海峡两岸(漳州)宗亲文化交流中心,在闽南漳州成立。

  从现已查明的漳州民间400多部族谱看,明清以来漳州向台湾移民共有113姓。在台湾民间的漳州族谱有1800多部。自1987年底以来,前来漳州寻根谒祖的台湾姓氏达80多个,55万余人。近年来,漳州市组织开展了漳台族谱对接工作,通过大量族谱资料和文物,为台湾同胞回乡寻找血脉源流提供了可靠信息。

  为此,漳州市突出作好“祖地”文章,着力加强漳台姓氏源流和族谱研究,积极开展族谱对接、宗亲对接等活动,吸引了大批台胞回乡寻根谒祖,增进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漳州市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资源,创新载体,广泛联谊,切实把该市打造成为全国对台宗亲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进一步开创漳台交流合作新局面。

  为服务台胞回漳州寻亲谒祖,漳州市博物馆内设有漳台族谱对接馆,漳州市先后编写《漳州文化丛书》、《漳州姓氏》、《漳州市庙宇宫观》、《漳州与台湾关系丛书》、协编出版了《闽南话漳腔词典》等,让台湾同胞顺利地找到自己的根。

  宗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爱国爱家、思根报本、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精华,在沟通两岸同胞亲情乡谊、增强民族认同方面有重要作用。

  前来参加海峡两岸(漳州)宗亲文化交流中心成立仪式的台湾中华统一促进党副主席曾正星认为,漳州在漳台历史渊源、宗族演变等方面的资料收集做得很好,比台湾齐全。他认为,资料收集得越多,越能为台胞来漳州寻根谒祖提供更多的帮助。

  中共漳州市委统战部长张祯锦表示,海峡两岸(漳州)宗亲文化交流中心以漳台族谱对接馆、民俗风情馆、史料文物馆和族谱对接网等“三馆一网”立体框架,全方位展示漳台文化内涵,为台胞了解漳台历史渊源、宗族演变和社会文化提供方便,将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新平台。

  漳台各项文化、艺术、体育交流热络

  随着两岸各项交流日益频繁,漳台两地在文化、艺术、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也显示出热络的情景。在东山岛举行的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节、漳浦乌石妈祖文化节、国际开漳圣王文化联谊大会、蓝氏三杰文化交流都吸引了不少台湾同胞前来参加。

  2008年11月16日,龙海市举办首届海峡两岸保生大帝文化节,台湾保生大帝信仰总会理事长廖武治率领260多名台湾各地保生大帝信众代表,与大陆各地信众代表共2000多人会聚龙海市白礁慈济宫,共同祭祀一代名医吴真人,两岸信众还进行了有益的交流。

  2010年6月19日,第四届漳台恳亲大会在漳州市举行。来自漳台两地的开漳圣王及其部属后裔和信众代表、台湾漳籍同乡会代表、台湾宗亲代表50余人参加了恳亲大会,两岸宗亲在交流中还表达了同根同祖的亲情。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后,漳州市充分发挥世遗品牌的影响力,加快南靖、华安土楼生态旅游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打造世遗精品旅游线,吸引了众多台湾游客前往旅游。同时,漳州明清历史街区、三平风景区、关帝庙、南山寺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民俗史迹,深深地吸引了众多台湾游客。

  在教育团体的交流方面,2006年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台湾院校开展教师互访、学生互相交流、项目合作等,并与台湾7所高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金门技术学院建立企业人才培训中心,并与台湾新华卫教育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目前漳州市已有6所职业院校与台湾10多所高校以及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0年8月8日,漳州实验中学、漳州正兴学校分别与台湾台北县明德高中、台湾高雄县福诚高中签署友好交流合作协议。2012年4月5日,应漳州师院邀请,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吕理政一行到漳州师范学院,与相关专家教授就进一步加强闽台文化交流和研究进行交流座谈。4月9日,漳州师范学院与台湾屏东教育大学签署《学术交流合作协议书》,双方将开展为期4年的交流合作。与此同时,近年来,漳州师院先后与台北教育大学、世新大学、明道大学、中州技术学院、稻江科技暨管理学院、大仁科技大学等10余所台湾高校签署学术交流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

  在艺术交流方面,漳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芗剧、潮剧,锦歌、南音、竹马戏,布袋木偶戏、大车鼓舞蹈,还有芗城灯谜、漳浦剪纸、诏安书画、华安玉雕等等,都是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漳台民间艺术交流日趋频繁:漳台木偶戏交流演出、两岸首次切磋“国乐南词”、两岸芗剧首次强强联手。

  2010年1月5日,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与台中教育大学联合开展海峡两岸高校艺术交流研讨会,这是漳州市高校首次与台湾高校联合举办艺术交流研讨活动。研讨活动中,台湾教育大学著名摄影家黄嘉胜、书法家庄赐禄两教授携带各自的摄影、书法作品在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展出。

  同年6月30日,由中共漳州市委宣传部、市二轻联社、市旅游局和台湾三义木雕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首届漳台根木雕艺术精品展在市工艺美术馆开幕。两岸76位根、木雕艺术家共展出了228件优秀木雕作品,相互间还切磋了技艺。

  漳台教育界加强联谊

  近年来,随着漳台交流的频繁,漳台两地教育界的交流也显示出热络现象。通过交流,增进了两地青年学生的感情,让台湾青年学生感受到祖地文化的魅力。

  2012年8月底,共青团漳州市委书记林立雄带领漳州市青联学生参访团一行30人首次赴台交流。在台期间,漳州青联学生参访团成员受到了有关社团和单位的热情接待,参访活动丰富多彩,双方交流广泛深入。

  在台期间,参访团拜会了中华教育交流推广协会、中国青年创业协会总会、中国国民党嘉义县党部,拜访了稻江科技暨管理学院、丰原高级商业职业学校,与嘉义县青年创业会、嘉义县青年菁英协会、嘉义县青工会等社团进行多次友好联谊交流。参访团成员深入了解了台湾特别是嘉义县的风俗民情和风景名胜。根据接待方安排,参访团成员分别入住台湾接待家庭,与台湾友人同吃同住,深入体验台湾人的家庭生活。一样的乡音,一样的风俗,让他们感到熟悉和亲切,“两岸一家亲”在这里得到真实的诠释。最后的含泪惜别、相约再见,更让他们体味两岸挥之不去的亲情。

  为让台湾青年学生了解祖地文化,体验祖地亲情,2014年7月10日,40余名台湾师生参加了“闽南文化研习营”活动来到闽南漳州,感受“祖根文化”。

  台湾明道大学教师谢瑞隆一来到漳州,就向同行的台湾大学生介绍了闽南与台湾的渊源。他说,台湾文化其实是对闽南文化的延续,由于台湾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是那么了解,他相信同学们到漳州会看到很多类似于台湾的东西,希望他们回过头再去思考台湾文化的来源。

  该次“闽南文化研习营”共有来自台湾大学、成功大学、中央大学、元智大学等台湾高校40多名师生,以及闽南师范大学部分老师、辅导员及学生代表等,共60余人参与研习、互动和交流。营员代表、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庄秋君在发言时表示,以前看土楼都是只有在电视上,一直想要实地去感受下土楼的景象,因此对土楼充满期待。

  本次研习营时间将持续一周,营员们将走访漳州历史古街、漳州市博物馆、芗城林语堂纪念馆、闽南文化展示馆、南靖土楼、东山关帝庙等进行实地考场,亲身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同学们还将聆听与闽南文化相关的讲座和文艺晚会。该活动对于弘扬和传承闽南文化,促进两岸高校青年学子之间的相互了解具有重要意义。临别,台湾带队的谢瑞隆老师表示,希望以后漳台能更进一步持续交流合作。 【文/郭善真】

[责任编辑:马一娜]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