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峡瞭望  >   2017年第7期

他为内蒙古农业绿色防控呕心沥血

2017年08月29日 13:29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他为内蒙古农业绿色防控呕心沥血

  ——访内蒙古呼和浩特赛罕区科技特派员陈志伟

  电影《静静的爱敏河》,是一部描写内蒙古同胞慈悲和大爱的故事。1960年,国家遭受了严重的3年自然灾害,在这危难之际,内蒙古人民做出了举世罕见的决定——将3千名因饥饿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上海孤儿,接到内蒙古,托付给牧民抚养。从此,抚养3千名孤儿的行动,在内蒙古草原上拉开了帷幕。今年58岁的陈志伟就是其中的一位上海孤儿,他现在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科技特派员,他为内蒙古农业绿色防控事业呕心沥血。

  从上海到内蒙古安家

  陈志伟1958年出生于上海郊区,父母是谁,从事什么职业,他并不知道。因为1960年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他刚刚2岁,对家乡、亲人没有任何印象。他是后来听说自己是从上海婴儿堂(孤儿院)出来的,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无从知道。他只是后来听养父告诉他,自己是与3000名上海孤儿一起被送到内蒙古的。当时正值中国遭受史无前例的灾荒年到来之际,为养活这批上海孤儿,周恩来总理亲自给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打电话,希望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能接收这批上海孤儿。乌兰夫同意了。据说,从1960——1962年间,分多批把这3000名孤儿从上海送到内蒙古安家。

  由于当时这3000名孤儿身体状况参差不一,到内蒙古后,当地政府经过对这批孤儿体检后,根据送去的孤儿不同身体状况,分配到不同地区和不同家庭,大部分都分到草原牧民的家中。而由于陈志伟从小身体虚弱多病,瘦骨嶙峋。如果把他给分配到牧区,政府耽心草原医疗条件差,对他的成长不利。因此,他被留在了呼和浩特市区孤儿院生活,后来被一对没有生儿育女的夫妇收养。

  陈志伟告诉记者,他的养父母是做小生意的摊贩,生活也过得勉强。在陈家,由于陈志伟为人乖巧,这两夫妻还是较为爱护,尤其是养父对他特别疼爱,尽管家庭生活条件非常一般,但养父总是尽量把家里最好的东西让给他吃,希望他弱小的身体能得到进一步调养。从此,陈志伟就在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快乐成长,也与养父建立起深厚的父子感情。

  历尽苦难的童年

  长到可以入学的年纪,养父尽管生活很艰辛,但他还是要把这个养子送进学校去接受教育。当他刚上了不到一年的小学,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生已经无学可上,他只好整天同养母在家呆着。1966年10月,养父被牵连上了一桩冤假错案,被遣送回山西老家朔州劳动改造,养母因此离去。小小年纪的陈志伟从此开始了跟随养父艰辛的流浪生活。

  回到养父的山西老家,养父到处上访,希望错案能得到纠正。可是养父上访徒劳无果,只得又带着小志伟回到内呼和浩特。当时陈志伟还不满7岁,没想到在那疯狂的年月里,连7岁的孩子都没有被放过,他也被打成“小反革命”,每天陪养父一起被游街示众。从此,陈志伟只有跟着被打成“反革命”的养父相依为命,有上顿没有下顿过日子。因为养父是山西人,内蒙古也没有亲戚,无人接济,小志伟只好到街头流浪乞讨,受尽了人间凌辱和冷眼,小小年纪在充满泪水的日子中度日如年。

  因为养父是“反革命”,被遣返山西后,呼和浩特的家也没有了。回到呼和浩特后,养父继续上访,小志伟每天晚上只能睡在木器厂的圆木堆缝间,这样才不致于被严寒冻倒。后来,养父上访无果返回呼和浩特市找到他,便带着他到呼市北边大青山背后的武川山区,一家一户乞讨度日。当时因为粮食紧缺,农村百姓也没有多余的粮食施舍。于是,父子俩靠挖黄鼠狼的窝,掏出藏在洞中的小麦,总算又度过了一段危机。

  武川在大青山北面,冬天里天下着鹅毛大雪,北风如刀,父子俩每天晚上只能睡在田头地尾的窝坑里以避严寒,在饥寒交迫中又过了一年。一年之后,养父又带着小志伟回到呼和浩特,暂住在亲戚家的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里。父亲再次上访,希望早日获得平反。养父走了,家里只剩他一个人。为了不被饿死,只得去拾荒。父亲上访无果回来后,摆摊修鞋。就是靠这极为微薄的收入供他去上学,一直读到初中毕业。那时已经是“文革”后期,养父已经70高龄,因长年缺少营养,体弱多病,再也无力供他上学了。于是,他辍学到社会上当木工,人家盖房子时,替人家做门窗框,父子俩在艰难中捱日子。

  改革春风中迎来转机

  一个人的磨难结束,曙光就会到来。初中毕业后辍学在家的陈志伟,已经长成一位男子汉了,眼看养父的身体越来越弱,他发誓要养活养父,以报答养父的养育之恩。因此,他摆起水果摊,起早贪黑,夏天每晚都要摆到半夜才收摊。

  因为陈志伟初中毕业,算是有点文化,平时有空会到居委会帮忙办黑板报,还当过门卫、烧过锅炉,他的勤劳和善良得到领导的好评。1976年,为缓解他家庭困难,领导把他分配到内蒙古建材机械厂工作,先去西安学习了一年,回来后,工厂已经下马,他又被分配进了内蒙建材设计院建筑材料厂工作。1982年,他已经26岁了,到谈婚论嫁的年龄,这时,养父的错案终于得到了平反,但养父已经病危,他希望看到志伟成立庭家。于是,经人介绍,他与一位内蒙姑娘结成连理。结婚不到3个月,养父就去世了。

  时值改革开放年代,陈志伟的飘泊生涯结束了,由于他头脑灵活,勤劳肯干,他一边上班有了稳定的工资,一边兼售一些小食品和一些小孩子喜欢的小图片,生活开始有了转机。1984年,他的儿子出生了,1990年,单位给他分配了一套房子,终于有了自己的窝。接着,他当上了厂里的管理,承包了内蒙新型建材厂辖属的涂料厂,生活开始好转。

  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一些,陈志伟于1993年下海办起了涂料厂,但因为卖出去的货收不回钱,亏了,只好改办厂做馒头,但每天早上3时就得起床,6时就有人来提货,身体受不了就停业了。这时,呼和浩特开办了小义乌小商品市场,于是,他在市场内租了个摊位,一干8年,赚了几十万元,挤进了呼和浩特中产阶级家族的行列。

  陈志伟是个爱动脑筋的人,遇事喜欢琢磨。他买了辆电动车,2年电瓶就不行了。当时电瓶价格昂贵,对平民百姓来说,如何节约这笔购买电瓶车电瓶开支是个难题。他看到了《中国经营报》的一则广告,说是北京清华鲁晶公司有蓄电池修复技术。他认为,这是一项环保产业,前景看好。于是,他拎着自己电动车的电瓶到该公司常州代理处学习修复电瓶技术。学会后,回到呼和浩特成了内蒙电瓶修复的总代理。接着他又在包头开了8家连锁,在内蒙小有名气。后来,他成了内蒙电瓶售后服务的商家,并开了电瓶车电池专卖店。又相继做了CSB电瓶和清华之声电瓶总代理,做了整整10年,赚了几百万元,他决定隐退改行。

  为内蒙古农业绿色防控呕心沥血

  陈志伟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的兴趣极为广泛,在经商全身隐退后,他喜欢上农业。他说,民以食为天,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前景无量。因此,在结束多年的经商后,他想在农业上一试身手。

  经过一番仔细调查市场,他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富裕起来后,内蒙古人开始喜欢起鲜花。无论是探望亲人、过年过节或布置新房,鲜花都很受青睐。2014年3月,他开始试种玫瑰。

  在玫瑰种植中陈志伟发现有许多虫害,经上网查才知道是害螨红蜘蛛的侵害,致使叶枯花凋。后来他在网上发现,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张艳璇博士研究成功的天敌捕食螨可防治农作物害螨。于是,他通过电话与张博士联系,引进了天敌捕食螨实施“以螨治螨”绿色防控,玫瑰园的害螨从此消声匿迹。他通过请教张博士,获悉她的“以螨治螨”生防技术已经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及乡镇的花卉、水果、蔬菜等作物上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生防效果。于是,他开始向当地一些果农、花农、菜农推荐张博士的“以螨治螨”生防技术。从此,他不断在农业科技领域进行钻研,逐渐积累了一套种植经验。2014年,通过考试,他被选拔当上了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科技特派员。

  2014年,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高灵旺到呼和浩特市推广农业绿色防控技术,陈志伟便为他与张艳璇博士搭桥,引进“以螨治螨”绿色防控产品。经他牵线, “以螨治螨”生防技术引进内蒙草莓园,取得了显著成效。陈志伟告诉记者,过去农业没有实施绿色防控技术,只靠打农药来防治各种虫害,虽然暂时防治了虫害,但农药污染了农产品和土地,影响了人体健康。他认为,绿色防控技术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陈志伟已近花甲之年,虽然经济宽裕、衣食无忧,但农业这个崭新的领域让他感到精力充沛。他说,人生60岁还有一波创业冲动,他要把后半生的精力投入到农业科技中,为人类造福。因此,作为科技特派员,他不仅每天要接收来自天南地北的绿色防控产品,而且还要把这些产品及时送到田间地头,并辅导农民如何实施绿色防控,以创农业绿色品牌。如在草莓上实施“以螨治螨”绿色防控技术,不仅要让农民挑好释放捕食螨的时间,还要掌握好温度和环境,以保证这项绿色防控技术实施的成功。他的严谨工作和不怕苦的精神,不仅受到农民的欢迎,而且得到领导的称赞。

  作为农业科技特派员,陈志伟总想在农业科技上有所作为。过去没有大棚种植,农业靠天吃饭,秋冬季节来临之际,内蒙古就缺乏绿色蔬菜和水果,而现在农业种植一般都是用大棚种植,一年四季都有鲜花鲜果和蔬菜了。然而,如何能为大棚带进新鲜空气,为植物生长带进气肥,这是大棚种植最棘手的问题。他为此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智能型冷热气流循环系统”。这一发明,让农民的大棚作物种植终年得到良好生长,该发明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接着,他又发明了“换热吸热均施肥一体机”。因为冬季温室大棚地温低,浇进水后会降低降低地温,不利于植物生长。于是,他发明的“换热吸热均施肥一体机”,是利用太阳能为地温加热的吸热放热循环系统。这一系统的投放,为农民解决了严寒时节植物受冻之忧。

  陈志伟告诉记者,农村苍蝇特多,传播各种疾病。因此,他现在发明了一种诱捕苍蝇物效器,已经过了多次实验效果显著,不久将投放市场。【文/陈国明(首席记者)】

[责任编辑:马一娜]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