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区,是扶贫攻坚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也是中部发展的一大“顽疾”。“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战争中扭转战局的一次著名战役,让大别山成为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而今,提及大别山区,人们对其印象更深的是“贫瘠落后”。2016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安徽考察,来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走访村民,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他对乡亲们说,我这次专门来看望大家。从北京坐了1个半小时飞机到合肥,又坐了1个半小时汽车到金寨,再用1个多小时进山来到你们这里,就是要了解农村脱贫特别是革命老区扶贫的真实情况。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怀着对人民的热爱、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要求,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精准扶贫:金寨榜样
定点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核心区,也是安徽省面积最大、山区人口最多的县,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和扶贫开发重点县,当前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自2003年以来,在中央和北京市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由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京市农委)牵头,通过人才培育、技术引进、产业扶持、项目推动等多种措施,持续开展了对金寨县的定点扶贫工作与68万老区人民风雨同行,攻坚克难,在连绵起伏的大别山区,共同打响了扶贫攻坚的“金寨战役”。据统计,截至2015年,北京市农委共支持金寨现代农业发展项目9大类,到位资金达2372.2万元。
扶贫先扶智。 北京市农委经过多次深入大别山区的金寨县实地调研,认为金寨有的是资源,缺的是人才,要的是技术,少的是龙头。于是对症下药。多年来,在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的积极协调下,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精心组织,每年邀请北京著名专家、学者在该院举办专门针对金寨广大乡村干部、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企业负责人、农民经纪人、营销大户的培训班,目前,已累计培训600多人次。每次培训都结合金寨实际,选定鲜明主题,重点突出,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时代性。培训期间,还组织学员参观京郊休闲农业、民俗村、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农村建设等示范现场,使学员们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更新了理念,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
有了北京的智力支持和项目带动,自2008年开始,金寨县先后开展了齐云、天堂寨沟域经济发展、茶叶休闲旅游、茶谷建设规划,几年来,共实施规划项目20余个,建成休闲农业示范区15个、农家(茶谷)小院32个,年接待能力10万多人,休闲农业年创收入达5600多万元。与此同时,金寨县也选派了一批干部到北京市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科研单位和机关处室挂职锻炼。通过锻炼,他们既开阔了视野,又学到了先进管理经验,同时宣传推介了金寨。
位于金寨县的安徽大别山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立足于大别山区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的科技开发型民营企业,公司拥有目前国内先进的山茶油生产线,是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公司“大别山”牌野生山茶油已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并荣获安徽名牌产品、安徽名牌农产品称号,产品畅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州、深圳及东南亚一带。
要让贫困地区从根本上脱贫要靠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变“输血”为“造血”。在北京市农委项目带动下,目前,金寨县重点推进茶叶、猕猴桃、毛竹等八大特色产业,组织实施了重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3年倍增计划,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2亿元、财政预算安排专项奖补资金2100万元、小额担保贴息贷款2.6亿元,用于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目前全县茶园面积17.2万亩、油茶26万亩、毛竹22万亩,50万亩板栗深加工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开发出全国首创的板栗肽产品,初步破解板栗长期加工滞后的问题;黑毛猪生态养殖、猕猴桃、石斛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发展速度较快。
“通过双向互动,组织北京企业到金寨考察,在北京举办金寨农产品推介会,帮助金寨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支持金寨农产品开展品牌创建等形式推介金寨、宣传金寨。目前,金寨农业产业化经营茁壮成长,全县已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9家、省级10家。通过实施金寨农产品“进京入沪”工程,在北京、上海、合肥等大中城市建立了200多个农产品直销窗口,引进中农批建设大别山物流园农产品交易市场。一大批山区特色农产品成为城乡人餐桌上的放心食品、健康食品。“长寿之乡,养心金寨”的农业金字招牌正在成为金寨农业的最大品牌。
裕安区:金融+扶贫,贷出致富路
大别山区裕安区苏埠镇采取金融扶贫的5万元贷款和就业,让许多贫困户脱贫。该镇陵波村贫困户刘传江家有6口人,父母、妻子因身体原因,无劳动能力,女儿患病,儿子高中在读,全家生活一直靠老刘在上海一家家具厂打工的收入维持。2016年初,扶贫包保干部了解老刘家的情况后,精心为他家设计了户用光伏电站、养殖业补贴资金、办理残疾人护理补贴、低保兜底等扶贫“综合套餐”,帮助他脱贫。正当老刘一家看到脱贫希望的时候,2016年6月,80多岁的父亲突然摔伤颈椎致残,老刘只能选择回家照顾家人。就在全家一筹莫展的时候,镇、村干部带着裕安盛平村镇银行的工作人员来到老刘家中,采用10户连户小额贷款的方式,向银行贷款50万元,投放给本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鑫隆米业公司;贷款由公司提供抵押担保,每年支付给老刘3000元股份分红,同时聘用他到公司打工,让老刘家脱了贫。
区别于贫困户直接带资入股的方式,陵波村贫困户本身不承担金融风险,而是转移到“第三方”,成了村里低保贫困户和五保贫困户能够获得小额信贷最高额度的主要原因。通过引入“第三方”机制,全村去年金融扶贫10户,贷款总额50万元,探索了一条转嫁贫困户风险、延长增收链条的现实途径。
苏埠镇南楼村裕南春生态园是该镇招商引资的民营企业,种植大棚蔬菜600多亩,养殖种鸡5万多只,年销售近6000万元。为把金融扶贫工作向纵深推进,中共南楼村党总支和裕南春合作社党支部,扎实开展党建引领脱贫,创办“裕南春金融+产业+就业扶贫基地”。镇、村党员干部牵头协调农商行苏埠支行,带着贷款协议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裕南春合作社主动帮扶24户贫困户入社,为他们提供贷款担保,并免费提供大棚、种苗、技术、销售一整套服务,拉长产业链条,实现“金融+产业+就业”深度融合扶贫,确保“贷得出、有实效、实惠多”。
陈大宏是南楼村今年42户预脱贫户中的一户,他和妻子都因病致残,儿媳要照顾公婆和孩子,全家都指望老陈儿子打零工收入维持生活。包保干部、村书记张家亮为老陈家设计了残护、低保、光伏电站的帮扶“套餐”,还帮老陈儿子联系到外地一家服装厂工作。通过5万元的贴息贷款,老陈、裕南春合作社、农商行三方协议,一亩地的反季节温棚,一天之内全部到位,就大棚蔬菜这一项,家里的收入又增加了至少8000元。在裕南春金融扶贫产业基地里,像陈大宏这样自种自得的有6户,还有18户暂时不具备条件的贫困户,合作社采取就业扶贫的合同方式,每户负责看管一个大棚,确保每户打工收入不低于8000元。
苏埠镇将今年预脱贫的300多户贫困户与农商行、盛平村镇银行、邮储银行对接,首批1000多万元贴息贷款很快就要发放到各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渔网具企业,预计每年产生的放大效益将达到350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通过“金融+就业”、“金融+产业+就业”等造血扶贫新模式的实施,充分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了贫困户的“造血功能”。
“开发式”“造血式”路子让贫困户增收脱贫
湖北大别山区黄冈市已有1600多家企业、4392个市场主体参与精准扶贫行动,带动1500个贫困村、13万贫困户、36万贫困人口就业或增收。 据新华社报道,李云启家是黄冈罗田县凤山镇上石源河村贫困户,家里有84岁老父亲,还有一个7岁大的孙女,儿子儿媳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去世,家中缺少劳力致贫。2015年,罗田县为李云启家提供了3万元贴息贷款和1万元扶持资金,帮他家买了10只母羊和1只公羊,2016年出栏25只黑山羊,能挣3万元钱。
刘锦秀在罗田县家喻户晓。她创办的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和湖北名羊农业科技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7700多个农户养黑山羊。2015年,罗田县提出产业精准扶贫“33111工程”:依托刘锦秀的公司和合作社,用3年时间,向适合养羊的贫困户户均一次性提供3万元贴息贷款和1万元扶持资金,支持1万户贫困户通过养羊实现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上石源河村村民汪国龙2015出栏了35只羊,收入近4万元。2016年,他养的黑山羊已有100多只,还有自己的合作社,带动5个贫困户增收,进入了“预脱贫”行列。有了公司带动,村民们和大市场连在一起,就可以“借船出海”了。
黄冈市属大别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2013年以来,黄冈市开展“千企帮千村,脱贫奔小康”活动,实施“1名领导+3至5家单位+1名工作队长+1家重点企业+1个重点贫困村”的结对帮扶机制。政府提供1万元资金扶持,银行为贫困养羊户量身定做精准扶贫贷款产品,提供3万元贴息贷款,为贫困户提供10只能繁母羊和1只公羊,建设标准羊圈;由公司和合作社从羊圈建设、种羊引进、种草、疫病防控等方面对贫困户进行免费指导,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保险机构按每只90元保费、2500元保额对能繁母羊实行全额保险。政府引导、市场带动、银行支持、保险参与、贫困户主动作为,五方签订协议,形成产业精准扶贫“大合唱”,确保风险可化解、农户能增收、企业不受损。截至目前,刘锦秀已与106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其中有406户开始养羊。“五位一体”模式受到贫困户欢迎,也得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的认可,从黑山羊产业移植到板栗、中药材、旅游和农村电商等产业。
“罗田一只羊”(黑山羊养殖)、“蕲春一棵草”(蕲艾产业)、“英山一片茶”(茶叶产业)、“麻城一朵花”(杜鹃花旅游)等特色产业在黄冈大别山区蓬勃兴起,基本形成因县、因村、因企制宜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如今,各地引进一批民营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资金帮扶、订单生产、技能培训、劳务就业等多种方式,带动贫困户走“开发式”“造血式”的路子增收脱贫。(文/公坚)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