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十三五”期间,按照国家现行标准,西藏确定59万农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由于这些贫困人口分布在12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上,脱贫的难度却相当大。同时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生存发展条件差,生产方式落后,贫困人口素质低,造成贫困的原因复杂而多样。为做到精准扶贫,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西藏自治区工商联的号召下,民营企业扎实推进“百企帮百村”,助力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着力打造“五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2016年是西藏扶贫开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年。作为全国唯一设立脱贫攻坚指挥部的省区,西藏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自治区、市(地)、县各级调整充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层层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立军令状,压实责任,强化落实,基本确立了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脱贫攻坚主体框架。
据《西藏日报》报道称,2016年,西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明确了贫困县党政正职脱贫攻坚期不摘帽不调离的责任,相继出台了近30个配套文件,对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两项制度衔接等方面进一步细化了配套政策。全区按照“资金投入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工作要求,推动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金融扶贫、援藏扶贫“五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2016年,西藏自治区统筹整合了各类涉农资金85.2亿元,启动了“百企帮百村”活动,利用扶贫日活动平台,组织动员全区近百家企业和社会各界捐赠资金5500多万元。中国烟草总公司捐赠5亿元助推“三县一乡”脱贫攻坚。全区年末扶贫贴息余额达到422亿多元。首次在西藏召开的全国扶贫援藏工作会议,使80%以上的对口援藏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和脱贫攻坚。
与此同时,针对全区59万贫困人口,西藏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全年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28个,完成投资33.58亿元,带动贫困群众脱贫5.8万人;安排易地扶贫搬迁总投资51.5亿元,易地搬迁总规模18310户7.7万人,建设安置区(点)376个,开工建设总面积202万平方米,竣工住房9737套,已搬迁入住3.58万人;全年安排生态岗位50万个,大部分已经落实到位;大力推进“321”教育工程,落实2814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资助资金774万元,全年投入培训资金6790万元,完成技能培训4.9万人,转移就业3.4万人,建设基层就业服务平台280个;农村低保标准由2350元提高到2550元,兑现农村低保资金33803万元,临时救助资金18774万元。
此外,2016年,西藏针对贫困乡村提升“水电路讯网、教科文卫保”整体水平,统筹整合交通、农牧、水利等行业部门涉及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251个,总投资53.63亿元。
拉萨市“企帮村”精准扶贫结硕果
自2016年西藏自治区扶贫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西藏拉萨市工商联结合实际,明确目标,认真制订《拉萨市民营企业“企帮村”精准扶贫行动实施方案》,切实组织引导该市民营企业参与“企帮村”精准扶贫行动。许多民营企业以“两年脱贫、三年巩固”为目标,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捐赠扶贫为主要帮扶载体,采取一企帮一村、一企帮多村或多企帮一村的方法,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有力助推了广大农牧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
拉萨市“企帮村”精准扶贫活动之初,该市工商联便及时组织民营企业座谈,积极宣传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和拉萨市“两年脱贫、三年巩固”的目标任务。西藏卓玛医院、拉萨军达绿化有限公司等40家民营企业积极响应。之后,拉萨市工商联积极与市扶贫办对接,了解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以及产业发展要求和产业扶贫项目,并先后组织多家民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对接,形成共识。31家民营企业与曲水县聂当乡热堆村、达嘎乡色普村等地达成产业精准扶贫意愿。
原来米玛一家4口人,因人多地少,两个孩子正上小学,每年收入仅1万多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被列为村里的贫困户。去年以来,米玛在一家公司上班,媳妇在家搞养殖业,现在全家年纯收入超过了10万元。在城关区哈达集团的帮扶下,米玛家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米玛家的变化只是整个“企帮村”精准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西藏坎巴嘎布卫生用品有限公司与达孜县塔杰乡主西村结对后,从产业、就业、捐款捐物等多个方面入手开展帮扶工作。目前,该公司在塔杰乡主西村建立了种植基地,主要采取“公司+农户”产业带动的方式,广泛动员当地村民参与其中。村民们在公司种植基地从事移栽幼苗、种植和采摘等工作,每月增收2000元以上,让560户农牧民直接受益;该公司还吸纳29名农牧民在企业就业,每人每月工资2400元左右。在该企业上班的村民顿珠高兴地说:“有党的惠民政策和企业的大力扶持,我们这些贫困户不愁没事干、没增收渠道。”
目前,拉萨市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已形成燎原之势。广大企业为农牧民解决600多个就业岗位,许多村民已摆脱贫困,逐步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拉萨市工商联负责人说,拉萨市工商联将切实推进“企帮村”活动对接工作,充分发挥民企在精准脱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让民营企业进一步增强为贫困村、贫困户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积极主动抓好企业与扶贫村、贫困户的牵线搭桥工作,引导企业结合各自实际,选择相应的产业发展项目,探索创新扶贫开发模式。
扶贫,让山南千年非遗发扬光大
在西藏山南乃东区(撤地设市之前为“乃东县”),有一家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这家合作社通过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带动当地无业青年及残疾人等就业,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文化+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泽当哗叽残疾人服饰加工厂,属于乃东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该社是山南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5月,人员多数由本地失地农民、残疾人员、失足待业青年等组成。
乃东曲德沃村村民普布旺久是这家加工厂的一员,就在不久以前,他因为腿脚不便,常年失业在家,只能做一些家务活。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他已经能熟练操作缝纫机。他对自己干的这份工作很满意。他认为,有了这样一个工作机会,会让自己信心很足。他说,通过培训也学到了技能,以后他还想自己创业。目前这个工厂有员工50多人,都是乃东区内的失业青年及残疾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专业合作社诞生后,打造了“泽帖尔”这一著名民族品牌,“泽帖尔”也叫毛哗叽,是唐朝文成公主把汉民族先进的纺织工艺融入到藏族传统氆氇(羊毛织品)纺织技术上,两者紧密结合而派生出来独具特色的纯手工精羊毛哗叽纺织产品,它在氆氇工艺中生产技术难度最大、面料最柔软精细、做工最为复杂,过去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使用。由于只有乃东县泽当镇才掌握这项手艺,因此,被称为“泽帖尔”(意为泽当的氆氇)。
乃东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成立运行以来,尽管生产项目不多,各方面条件有限,但为山南的农牧经济发展、扶贫就业闯出了一条新路,也让频临灭绝的毛哗叽手工纺织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2015年12月,“泽帖尔”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据悉,2015年该合作社销售额为195万元,利润42万元,总纳税额14万元。该合作社不仅为员工购买“五险”,还实行员工分红,分红资金达8.6万元,带动了更多贫困农牧民群众转移就业。乃东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将进一步扩大以“泽帖”产业为主的各类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及特色旅游产品的生产能力,传承和发扬藏民族优秀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和民族产业品牌。(文/戈壁)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