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峡瞭望  >   2017年第5期

三坊七巷,中国都市仅存的“里坊制度活化石”

2017年07月06日 10:50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是由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三个坊和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七条巷和和南后街组成,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9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

  福州历史之源、文化之根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

  走进宽达十几米的三坊七巷石板路向前寻访,右边的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左边的七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杨桥巷顺势排列。从三坊七巷左拐,便可看到林觉民故居,林觉民、冰心、林徽因曾先后在此居住,现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94平方米。主体建筑康为三进,现仅存二进,四周有风火墙。在那“风光月霁襟怀”之间,在那“红紫青蓝白绿黄橙”之里,无不洋溢着他们对自己居所的热爱、赞美与回忆。

  三坊七巷,孕育于唐,形成于宋,兴旺于明清,孕育出许多八闽人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都在此留下慨叹。在所有描写这座历史悠久的著名坊巷的诗句中,最有名的是居住于此间的近代诗人陈衍的“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了。这一条条细长的里坊街巷,人杰地灵,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都从这里出生,在这里生活,从这里走向辉煌。

  从这里走出了林则徐、严复、沈葆桢、林觉民、陈衍、林徽因、冰心、庐隐、郁达夫等一批对中国近代有影响的人物,他们生活背景多多少少受到三坊七巷文化的影响,他们怀着对这里圣贤的尊崇,对国家和家族的热爱,用报国的激情送走了远古的暮气,迎来了今日的繁华朝气。甚至曾有人这样评价:“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

  三坊七巷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林则徐纪念馆、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严复故居等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得这块土地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人的骄傲。

  号称“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则徐,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他官至一品,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 、新法家代表人严复,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 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 学、政治 学、政治经济 学、哲 学和自然科 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葆桢,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中国“船政之父”。晚清时期的重要大臣,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传统文化传承地、民俗文化展示地

  福州三坊七巷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是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有“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

  走进福州三坊七巷,让人领略闽都民俗风情,感受榕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尽管时光流逝千年,三坊七巷的古韵古风依然还在,不可多得的建筑与不可多得的文化既是社会的榜样,又是百姓见贤思齐的力量。

  在三坊七巷的古韵古风中,“名人家风家训馆”是典范,在历史的长河中,古老的福州三坊七巷,曾经名人荟翠、正是代代相传的名人家风家训,孕育出许多国家栋梁之材,其中还流传着许多精彩家风家训故事。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馆”,充分利用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名街、闽都名人聚居地的独特优势,向广大市民及游客展出三坊七巷近代史上名人的家风家训,展示他们爱国爱家、好学上进、立志成才的良好品格。馆内展出了三坊七巷近代史上的16位名人的家风家训,他们良好的家风,造就了他们爱国爱家、好学上进、立志成才的良好品格,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财富。

  以爱国爱家为核心的《名人家风家训展》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有人建议将内容编写成册,有人建议向全社会推广以教育后人,有的市民认为,良好的家风家训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让后辈子孙世代继承;有的名人后裔送来族谱、传记、书信等。许多市民还纷纷建议将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展长期巡回展出,并多样化的开展宣传活动,将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的文化内涵转化为福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三坊七巷”已成为福州城市精神集结地、名人文化纪念地、传统文化传承地、民俗文化展示地。

  坊巷名人与宝岛台湾不解之缘

  曾经生活在三坊七巷的名人,与台湾具有不解之缘。如今,这块风水宝地,已经成为海内外游客引颈之地。曾经居住在郎官巷、宫巷、塔巷、杨桥巷及文儒坊等坊巷的名人,名字与海峡彼岸的台湾宝岛息息相关。名人名楼、名宅名院,在海峡两岸民众心中,刻下了永远的辉煌。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的作者陈衍,是中国近代诗歌流派“同光派”闽派的领袖之一,曾被誉为诗坛盟主。

  光绪十二年(1886年),陈衍前往台湾协助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招抚当地少数民族,开疆拓城,修筑铁路,发展经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京会试时,时逢中日甲午战争后期,清廷派代表赴日马关求和,引起爱国志士的不满。于是,他与林纾、卓芝南等在京举子毅然联名上书都察院,反对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等领土。其新思想受到维新派人物梁启超等的赏识,后经“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介绍到上海,在陈季同等人办的《求是》月刊当主笔,力主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唤醒国人,走强国富民之路。从离开台湾回到家乡后,他受到当时福建督军李厚基重托,于1916年开始编纂《福建通志》,其中将台湾从明到清的历史加以详细编纂,从而使这本书牵动海峡两岸。

  沈葆桢,是晚清时期重要大臣。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请他赴安庆大营,委以重用。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台湾,被少数民族人民误杀为借口,发动侵台战争。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筹划海防事宜,办理日本撤兵交涉。由此,沈葆桢开始了他在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于日寇侵略台湾,派兵占台南琅硚、牡丹等地,清廷委任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督办台湾军务,并兼理各国通商事务。沈葆桢到了台湾,积极加强战备,坚守城池,不久就迫使日寇知难而退,“遵约撤兵”。

  沈葆桢守住台湾后,立即着手进一步的开发,实施了开禁、开府、开路、开矿四大措施。与此同时,沈葆桢对台湾行政体制也提出并实行了一些改革,主要有:在艋舺创建台北府;增设恒春、淡水两县;改原淡水厅为新竹县,原噶玛兰厅为宜兰县。至于加强海防的具体措施,如建设新式炮台、购买洋炮及军火机械,购买铁甲舰,练水雷军等等,在沈葆桢的主持下,都在一一加紧进行。上述改革措施的实行都得到了清政府的允准,因而加强和改进了清政府对台湾的治理,促进了台湾的进一步开发。

  台湾妇女界领袖人物辜严倬云,是福建省福州仓山区阳岐乡人,但她是清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之孙女,1925年在三坊七巷中的郎官巷严复故居中出生,并在那里度过她的美好童年。至今,留给她童年美好回忆的郎官巷,像烙印般刻在她的心坎上。【文/天帆】

[责任编辑:李瑞艳]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