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峡瞭望  >   2017年第6期

泉州摩尼草庵与“海丝”的不解之缘

2017年08月02日 13:56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在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曾多次提到明教,有人认为这只是小说杜撰而不是真实的。然而,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在闽南泉州市晋江华表山发现的摩尼草庵附近出土了一块标有“明教会”的黑釉碗和60多块刻有“明”“教”“会”等字样的残瓷片,一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经相关专家前往考察认证,晋江摩尼草庵,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

  明教为波斯人摩尼所创

  史料记载,摩尼教,又称明教、明尊教、二尊教、末尼教、牟尼教等,是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ani)在拜火教的理论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等教义所创的一个世界性宗教。

  摩尼教主张善与恶的二元论,认为宇宙间充满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且有严密的教团组织和宗教制度。摩尼教在波斯被指为异端,摩尼本人获极刑而死,其信徒因而转向罗马东部、印度北部,从4世纪至6世纪广泛流行于中亚以及地中海一带。唐武则天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波斯人拂多诞持《二宗经》献于武则天,标志着摩尼教在中原地区公开建寺传教。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7月,唐玄宗曾下诏:“摩尼法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宜严加禁断。”摩尼教于公元763年传入回鹘,由于受到回鹘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发展迅猛,很快成为国教。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回鹘国破,被迫西迁,失去护法的摩尼教风光不再。会昌三年(公元843年)遭唐武宗敕禁,此后摩尼教在中原地区转入民间。

  据载,摩尼教在我国旧称“明教”,唐代中前期传入中国。到明初,朱元璋嫌其教名上逼国号,遂驱逐信徒、毁坏寺院,摩尼教逐渐被其他宗教所融合。泉州草庵摩尼教寺成为仅存的珍贵史迹。晋江华表山南麓的摩尼光佛石刻像,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到了晋江华表山参观了草庵,来自30多个国家的50多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新闻记者看到庙里的摩尼光佛大为兴奋,确切鉴定这里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完整摩尼教遗址,成为考察活动的“最大发现”,成为泉州申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有力实证。2004年,金庸老先生还专程到访晋江华表山,他站在光佛石像面前凝视许久,感慨良多,他连连说道:“明教存在有史迹的印证,这绝不是杜撰的”

  我国最完整的摩尼教遗址

  摩尼教创建人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伦安息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为信仰基础,吸收基督教、佛教和古巴比伦的宗教思想,创立了摩尼教。该教于唐代传入泉州,称为明教,崇拜光明,提倡清净,反对黑暗和压迫。晋江华表山草庵摩尼教遗址,位于泉州市晋江余店苏内村,因古用草构屋,故曰草庵,它是我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

  草庵摩尼教现代遗址为元代建筑物,据考古发现,宋代摩尼教已在这里活动。明代禁绝,此处乡民仍以佛教崇拜,保存完整。

  摩尼教曾经流行于中国的广阔地区,在唐代曾广为传播,并影响到唐以后的多次农民运动。明代何乔远《闽书.方域志》记载:唐会昌年间,有一位摩尼教僧侣——呼禄法师避难入闽。先到福清,又到福州传教,秘密收徒,之后到泉州秘密传教。死后,埋葬在泉州城北清源山下。五代时,摩尼教继续在泉州活动,清源都将徐铉写的《稽神录》里,记载了一个摩尼教士在泉州活动的故事。

  宋代,摩尼教时称“明教”,在福建十分流行,陆游《老学庵笔记》云:闽中有习左道者,谓之明教,亦有明教经甚多,刻板摹印,妄取《道藏》中校定官衔赘其后。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浙江温州洪水泛滥,溺死数万人,朝廷敕令“徙福民实其郡”,许多泉州人迁往温州,也传去明教,为此,当时温州的明教也十分盛行。到了南宋,王朝对摩尼教持反对态度。嘉定十四年(1221年),泉州知府真德秀《再守泉州劝农文》力劝“乡闾后生子弟,各为善人,各修本业,……莫习魔教,莫信邪师”。南北宋时期,明教曾在淮南、两浙、江东、江西、福建等地流传,还组织过多起农民起义,著名的方腊起义,就是借明教的名义发起的。现在福建是全球唯一能找到明教佛像遗物的地区,再缩小范围,就是福州、泉州、宁德三地。

  晋江市一张“闪亮的名片”

  南宋年间,泉州是当时世界最繁茂的港口城市“刺桐城”,有一个叫雅各的意大利商人曾来到泉州经商,他赞叹怀念自己在泉州度过的日子,并用古意大利文写下了《光明之城》手稿。手稿写道:“人群中,不但有土生土长、操着本地口音的泉州人,还有身材高大、头发金黄、高鼻深目的外国人。这些外国人中,有法兰克人、亚美尼亚人、英国人、犹太人……在这座城里,他们有自己的客栈和仓库,与本地居民和平相处。” “因为街上有如此众多的油灯和火把,到了晚上这个城市被映照得特别灿烂,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得到它。人们称这座城市为光明之城。”《光明之城》对南宋末年泉州海外交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和泉州的文化、宗教、民俗作了真实的记录。

  “光明之城”的称谓,跟明教的圣火崇拜有异曲同工之妙。“剌桐城”是中世纪的不夜城,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宗教博物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带来迥异的建筑、器物与文明,使得泉州成为吸纳海外文化和向海外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门户,这当中,宗教文化尤为显著。不仅是草庵摩尼教遗址, 在这里能觅到全世界的宗教的踪迹。因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沟通,古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诸多文化在泉州广泛传播,并与中原文化、古闽越文化交汇融合,中国道地的宗教——道教,与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天主教、印度教并存。因此,摩尼教在这里得以生存。

  据载,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就曾先后在摩尼草庵住过两段较长的时间,还在庵里留下了“草藉不除,便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的对子。历经几个世纪的风雨,摩尼草庵已经吸收了本土佛教、道教的内容,融汇了当地的民间信仰。每逢节日,不少信众都来此烧香、祈福。草庵俨然成了泉州多元包容文化的典型代表,完美印证了“草藉不除,便觉眼前生意满”的喻意。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此地曾发掘出宋代明教会的瓷碗,证实宋时泉州摩尼教已十分活跃。现代遗址为元代建筑物,据考古发现,宋代摩尼教已在这里活动。明代禁绝,此处乡民仍以佛教崇拜,保存完整。1987年8月,瑞典隆德大学召开首届国际摩尼教学术讨论会,草庵摩尼佛造像作为讨论会的纪念性吉祥物。

  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参观草庵后,认为它是这次考察活动的"最大发现",这为后来泉州申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提供有力的实证。1996年,晋江华表山摩尼草庵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日本"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也来到草庵考察,专家学者认为,摩尼光佛是世界上惟一的保存最好的摩尼教遗迹。2011年8月,泉州市政府投入巨资兴建草庵摩尼教遗址公园,未来的草庵公园,包括草庵宗教游览区、书院文化游览区、古寨文化山林区和田园生活休闲区等,致力将草庵景区规划成集休闲、旅游的著名景区,将草庵建设为"3A级"旅游景点,并将其打造为"爱国教育基地",成为晋江市一张“闪亮的名片"。

  晋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摩尼教寺紧依华表山麓,内有僧尼住持,原来庵前还有一座佛教寺,因年代已久早已废弃,近年又重建,焕然一新。花木、果树相映,风景十分优美清净。在草庵遗址附近出土的完整黑釉碗,如今已被收藏在晋江博物馆内,成为“镇馆之宝”。

  据悉,宋末元初时烧制的这种黑釉碗,除了在草庵附近发现外,晋江市磁灶镇、泉州市区周边郊区等地也曾多次发现。明教会统一烧制这种食具,说明当时人多势众,组织严密,宗教活动频繁。

  摩尼教教义信条《劝念》的具体内容,“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被刻于草庵的摩崖石壁上。

  晋江华表山摩尼草庵寺依山崖傍筑,建筑形式为石构单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阔三开间,间宽1.67米,进深二间3.04米,屋檐下用横梁单排华拱承托屋盖,简单古朴。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庵内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作圆圈浅龛,直径1.68米,坐像身长1.52米,宽0.83米,头部比较特别,呈现辉绿岩(青斗石)颜色,长方形面孔0.32X0.25米,背有毫光射纹饰,呈现花岗岩石质,散发披肩,端坐莲坛,面相圆润,眉弯稍为隆起,嘴唇薄,嘴角线深显,形成下额圆突,显得安详自如;身穿宽袖僧衣,胸襟打结带,无扣,结带用圆饰套束蝴蝶形,而向两侧下垂于脚部,双手相叠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神态庄严慈善,衣褶简朴流畅,用对称的纹饰表现时代风格。【文/天帆】

[责任编辑:马一娜]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