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晋江入海口的蟳埔村,是“海丝”起点泉州著名的渔村和历史文化名村。有福建“三大渔女”之称的蟳埔女,其头上戴的簪花围有“头上花园”的美誉。蟳埔村民居住的房子是海蛎壳砌起来的墙,是别拘一格的“蚵壳厝”,是古代泉州对外贸易的产物,见证着泉州“海丝之路”的辉煌历史。
福建著名的三大渔女之一
美丽蟳埔女,妈祖故里湄洲女及惠安女一道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这三大渔女都有比较特殊的发饰,而其中又以蟳埔女的发饰最为艳丽抢眼。这里的女人至今还保留着盘头插花的习俗,走在蟳埔村道上,随处可见头上插着鲜艳簪花的妇女,展示一道靓丽的风景。
传说蟳埔女是古代阿拉伯人后裔,与当地人通婚的结晶。因为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蟳埔村又位于晋江出海口,古时阿拉伯人渡海来泉州经商生活,历代与当地人通婚贸下的后裔。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考察时发现,蟳埔村的蚝壳厝和蟳埔女的头饰都是中亚遗风,蟳埔女最喜欢的素馨花是宋代时从中亚流传过来的。
来到这个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的小渔村时,人们就会发现村中的蟳埔女都穿着大裾衫,盘头插花、戴丁香耳坠,让人产生一种鲜为人见的美感,她们“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是宋代以来从中亚流传过来的,展现一派独特的中亚风情。
蟳埔女特有的头饰——簪花围,有“四季花园”的美誉。簪花围采用应季的小朵鲜花扎成的整齐的花环,可以是颜色淡雅的含笑、白玉兰、茉莉和栀子花,也可以是颜色鲜艳的桃花蕾、小玫瑰等等,各色菊花是最常见的选择,如今很多已被廉价的假花所替代。
蟳埔女不仅头饰十分繁复,她们的耳饰也别具特色。未婚的蟳埔女孩 上戴的是圆形丁勾耳环,不加耳坠;结了婚的则戴加耳坠的丁勾耳环;做祖母的则戴老妈丁香坠耳环。蟳埔女衣服是斜襟的大裾衫,穿大筒裤,脚下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不是踩着一双人字拖,就是打赤脚,渔女的质朴本色显露无遗。
千百年来,蟳埔村独特的民俗风情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蟳埔女精美的头饰渗透着蟳埔人民对美好的热爱和执着;别具一格的蚵壳厝体现了独特的沿海文明,凝聚着蟳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美味的小吃蚵仔煎、菜粿等无不让人回味无穷;传统的民俗活动代表了蟳埔村沿海人民最纯洁的信仰。小小的蟳埔村承载着那段光辉的历史,在这缤纷的现代社会中依然闪耀着自己独特的人文色彩和精神魅力。
独特的蟳埔村,独特的蟳埔女,蟳埔女民俗活动于2008年被正式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服饰和民俗在全国绝无仅有,头上“移动花园”的魅力每年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和摄影师蜂涌而至,展现着蟳埔独特亮丽的闽南海丝风情。
蚵壳厝:重现“海丝”遗韵
蟳埔村原名前埔,后因盛产蟳(螃蟹),又因闽南语前和蟳谐音,故改称蟳埔。当然,吸引人们来到这里的不只是 红蟳,还有“蚵壳厝”和“蟳埔女”。蚵壳厝又称蚝壳厝,闽南话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蚵壳厝就是以蚵壳为建筑材料的房屋,它散发着浓浓的海丝遗韵。
据专家考证,这些“蚵壳厝”用的蚵壳原产于非洲东海岸,大概有15公分长,分为上盖和下臼。上盖3厘米厚,下臼大概厚5厘米。历史上的泉州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商贾云集,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自然也是商贸往来非常兴盛,各种瓷器和货物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跨洋运往各国。船员们从远洋归来时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蟳埔海边。于是,他们便因地制宜,把散落的牡蛎壳加以利用,用坷壳砌墙,打造成特别的“蚵壳厝”,这就是蟳埔村独具特色的蚵壳厝的由来。
由于“蚵壳厝”的特性很适合海边潮湿的气候环境,雨水不会泼进屋里,而且冬暖夏凉,经济实用,受到了蟳埔及周边百姓的喜爱。
据载,蟳埔蚝壳厝始建于宋末元初,用蚝壳、砖石砌成墙,蚝壳如片片鱼鳞,十分美观。历经百年乃至千年风霜的蚵壳厝,见证着泉州"海丝之路"的辉煌历史,诉说着一个地方特有的历史与风土人情。
泉州修建“蚵壳厝”的历史悠久。据考证,其建筑的思想源头可追溯到古闽越时期,相传当时的先民已拾取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到了元末明初,泉州蟳埔地区的“蚵壳厝”鳞次栉比,大量涌现。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屋子已有现代环保屋的雏形。它一般采取内为砖、外为牡蛎壳的筑造方式——内墙由杂碎土石或砖石砌成,外墙则层层叠叠以牡蛎壳黏合。因泉州地区多雨水,牡蛎壳的外墙能保护内墙不受雨水侵蚀。加上筑造时,牡蛎壳一般以凸面朝上,并稍微向外倾斜,这样的设计更利于排水。此外,牡蛎壳也便于反射阳光,一个夏天下来,屋子里并不会因为阳光直射而产生燥热之感。最重要的是,“千年砖、万年蚵”,得益于牡蛎壳不怕虫蛀的特性,这样的屋子也更坚固。在蟳埔村流连,一座座蚝壳砌墙的房子,让人感受到它不仅仅是房子,更像是一件件艺术品。
随着时代经济发展,城市周边到处高楼林立,村中许多年轻人已经到天南海北创业“打天下”,他们或移民海外,或在城市购买楼房,为此,蟳埔村大部分“蚵壳厝”也人去楼空。如今蟳埔的“蚵壳厝”已留存不多,目前仅剩下60座左右,其中不少还有颓败的趋势。因此,保护蟳埔村“蚵壳厝”建筑的任务迫在眉睫。
流传数百年的蟳埔风情
蟳埔村,更为迷人的是流传数百年的独特蟳埔风情。中国古代女人都有缠足的习俗,因为旧社会要求女人要“三从四德”、“走路裙子不飘”,而与各地不同的是,蟳埔村见不到“缠足”这道封建社会强加在妇女身上的枷锁。为了生活,蟳埔妇女天天要下海抓鱼虾,上滩涂敲蚵,挑海鲜贩卖,有着与男子一样的强体力劳动。因此,老少蟳埔女因劳动的需要,都有一双自然的天足。
蟳埔村是海丝起点泉州著名的渔村和历史文化名村,蟳埔村虽地处城市,但这里的人们依然世代承袭着祖辈们百千年来的生活仪轨。由于沿海渔民都信仰妈祖,蟳埔人靠打渔为生,同样也信仰妈祖。据说村中一座妈祖庙从明朝万历年修建至今,历朝历代庇佑着渔村的讨海人,因此村中的妈祖天香巡境民俗活动至今已传承了300多年。
根据当地的风俗,每年正月29日这天是蟳埔村的妈祖巡香日,这一天尤为引人注目。蟳埔人靠海吃海,妈祖是人们心中的“航海女神”,人们用盛大的踩街游行活动来表达自己对大海和海神的敬仰,祖辈都祈求海神的保佑。为此,在这一天,从四面八方闻讯赶来观赏的的客人会把小小的蟳埔村挤得水泄不通。这一天顺济宫前人潮涌动,香烟袅绕,观众挨肩接踵,热闹非凡。
正月29日这一天,在村子里处处可以看到头上插满鲜花的蟳埔女,除了在外上学和工作回来探亲的蟳埔女没有这个习惯外,村中的女孩和妇女几乎都在头上带着插满鲜花的花围,年纪越大,越“老来俏”,花色越发鲜艳。
正值妈祖绕境日,上午9时许,庄重的妈祖祭拜仪式过后,蟳埔村青壮男子抬着妈祖轿全村境巡游,蟳埔女们手执香跟游。妈祖轿所到之处,家家户都摆上供品,一家大小点香跪拜感恩妈祖赐福,祈求妈祖恩泽广施,护佑全境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种风俗代代相传至今。【文/遥远】
[责任编辑:马一娜]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