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峡瞭望  >   2017年第6期

永春:泉州海上陶瓷之路发祥地

2017年08月02日 14:05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贡献巨大。中国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酒醋等物产都是通过这条黄金海道运往世界各地。闽南永春县,是泉州海上陶瓷之路的发祥地和起点之一,自宋迄清,桃溪流域、湖洋溪流域的陶瓷(青瓷、碗盘等)、漆器、茶叶、老醋等物产都是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东南亚各国乃至非洲大地。

  湖洋“海上丝绸之路”史迹

  据考古人同的考查,在永春境内如今仍存在着大量宋明时期的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史迹。宋明时期在永春境内遗留至今的古瓷窑址,是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

  永春县与“中国陶瓷之都”德化毗邻,自古也是陶瓷之乡,湖洋溪流域现存的宋代外销古瓷窑遗址有湖洋镇的蓬莱窑(蓬莱村湖丘山)、溪西窑(溪西村原茶厂后)、宋至清代的碗窑芸窑(龙山村畚厩岭至金鸡亭一带),东关镇明代以前的内碧窑(内碧村南洋宿船潭附近)、外碧窑(外碧村祖厝附近窑址,明代以前外碧桥亭附近古窑址,加莲埔北山宫附近瓦窑隔)等。

  据内碧(内八坑)、外碧(外八坑)二村村民口传,民国以前湖洋镇龙山村的瓷碗粗坯做好后,主要转运到宿船潭边上的内碧窑再烧制,以方便船运。《桃源李氏族谱》保存的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立约书——《二世果斋公设立听山祀山》已有“灰窑隔”“瓦窑隔”等外碧古地名。外碧村李氏三世李旺(1453-1490年)、四世遁斋(1488-1544年)之墓所在的古地名叫“苏陶垅”(外碧村林口右山麓,即现今桥亭附近)。外碧村清代道教科仪《福簿》同样录有“碗窑仑”“瓦窑垅”“宿船潭”等陈坂溪流域的古地名。这些地方史料充分证明,很早以前,永春就已是重要的陶瓷、碗盘的生产基地。

  宋明时期,永春瓷窑生产的陶瓷器皿通过永春境内湖洋溪码头运往泉州,再从泉州出口到“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和地区。

  古印度教传播地之一

  永春还是古印度教的传播地之一,永春天竺寺就是见证。天竺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唐乾元中(公元758-760年间),原为庵,后改为院。明代何乔远《闽书》等记载:天竺山界南安、仙游二邑,清淑廖廓,如化人之居,日霁可望清源主山,上有天竺岩。天竺寺曾被贤弘法师誉为“南禅圣地”,宋时寺院部分迁至云峰乡中扩建,规模更为壮观,寺院改名为“云峰寺”。

  据熟知天竺寺故事的永春人林樟木先生介绍,天竺寺是由天竺真人所建。而这天竺真人应是在唐代天宝年间(742~755年)由印度进入清源郡(乾元元年称泉州)的,他觉得泉州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遂留下来开坛讲经,并在天竺山上建庵盖寺。在天竺寺遗址附近,有一块由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立的“天竺寺记”碑中写道:“传天竺国王子达摩祖师曾于此讲修禅学,天竺山因而得名。唐乾元间,邑人在此修建寺庙……”。

  另据村中传说,原来的天竺寺乃佛教圣地,占地范围曾达50余亩,鼎盛时有僧伽百余众,寺中供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天竺寺建于唐朝,至今已有1250多年,曾是极负盛名的千年古刹。鼎盛时期,有僧众百余人,宋朝时寺庙迁至云峰扩建,规模更是壮观,成为八闽声名远播的受戒之所,被贤弘法师誉为“南禅圣地”。相传天竺王子达摩祖师还曾于此讲修禅学。曾经有中国社科院印度教专家到外山乡云峰村天竺寺考察,认定该寺是古印度教的重要遗址。目前,寺中还可见一些古印度教神像,比如作为古印度教3大神之一的毗湿奴神。同时,永春还有很特殊的铜狮表演方式“刣狮”,使用的铜狮还有藤牌,这种形式可能跟永春早期是古印度教重要传播地有相关。

  天竺寺遗址还发现了一处据传是天竺寺僧人闭关之所的洞穴——通灵洞。这个洞穴是由两方巨岩依靠着山坡斜拱而成,洞内面积约20余平方米,由于洞的一侧曾出现过山体坍塌,洞内大部分已被泥土掩埋,无法知道洞中到底藏有何物。但是,在洞外的岩壁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神像头,从脸形看有些像印度教守护大神毗湿奴,面部是草绿色的,头顶黄色的锥筒帽,帽上还有5个骇人的蛇头。除此之外,被发现可能是天竺寺遗留物的还有石墩、石槽、石栏等物,而在天竺山中,仍存有当时的僧人修建的凉亭和开凿的古井,可见它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很深的渊源。

   五里街许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海上丝绸之路”,一般被认为是泉州港,其实是福建古直隶州永春五里街许港。原泉州港是色目人大船装运的海港码头,而永春五里街是“溪州船运码头”的起点。

  古代海上港口贸易,即海上丝绸之路,其出口的商品就是以德化县陶瓷为最主要的货物,加上一点所谓的“丝绸”产品。在元明清时代,色目人的船运比较发达,在亚洲各国沿海到处游弋,当然也逛上了福建沿海的晋江县城(泉州),看到地摊上摆着许多日用陶瓷,陶瓷碗及坛坛罐罐等等满是喜欢,就用白银或者香料来换取,把极其便宜的日用陶瓷制品拉运回阿拉伯国家出售。

  永春五里街许港,是古代闽中商贾货物南往晋江沿海的唯一河流运输通道,也是唯一的古栈道。德化县的陶瓷产品,在元明清时代只有两三个小陶瓷烧窑,产品单一,主要生产日用陶瓷,大小碗碟及坛坛罐罐,极少有所谓的陶瓷雕塑品。而色目人当时日用陶瓷比较稀缺,故就从沿海晋江乘船沿着晋江河流古道到永春五里街许港,再爬涉山路到达边远山区德化县城,看样及日用陶瓷的造型要求。

  德化县古代直至民国时期,都没有所谓的公路,与外界的商贸联系,只能从永春的苏坑吾峰走羊肠小道,通过肩挑背扛到永春五里街,送来陶瓷产品及换回盐巴和一点海产品。古代山城德化县,其小河流是通向永泰县直至福州闽江,不过小河道弯弯曲曲落差极大,绝不能使用所谓的小船运,从陆路到福州要500公里以上。

  永春作为福建古直隶州,在元朝明朝时代,桃城五里街石鼓镇基本算街市连成一片,当年车水马龙万家灯火,商店客栈林立,是闽中南最热闹的商品货物集散地。历史上特别是五里街许港码头,是闽中南通向晋江出海口,包括人货混装的“溪州船”小港口,也是通向海上贸易的唯一河流通道,桃溪河流最鼎盛时期,其“溪州船”数量达到300多艘。到民国时期,永春五里街及桃溪河流,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真正起点。

  “海丝”机遇带旺香产业

  永春,有“中国香都”的称誉,永春达埔镇有300多年的制香历史,为当地支柱、重点支持产业。宋元时期海上贸易发达,泉州成为了东方第一大港,阿拉伯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香料,在泉州定居并经营香料等生意。明末清初,在泉州的阿拉伯后裔因避难来到永春县达埔镇,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竹子、香料等资源,制作和贩卖篾香,以制香为生,开启了永春县达埔镇的制香史,永春香实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舶来品。

  300多年来,达埔制香技术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县共有制香企业近300家,规模较大的有50多家,制香人超过3万人,产品达300多种。2006年,“永春篾香”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在全国香制品的地域产品中率先取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7年开始建设中国永春篾香城。汉口制香厂、彬达制香厂成为全国卫生香行业标准起草单位。全县香产业累计获得省著名商标8枚,市知名商标7枚,通过ISO认证13家。

  永春香产业已经过300多年的传承洗礼,是中国生产燃香类产品六大主产区之一。永春达埔与厦门翔安区、广东新会、河北古城并称为“中国四大制香基地。2013年,永春整个香产业链实现产值27.3亿元,产值增长达35%。在永春“中国香都”授牌仪式上,星云大师为永春达埔献上一幅“中国香都”墨宝。

  中共永春县委书记林锦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永春香产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香产业的快速发展,使香企与“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和地区联系日益紧密,前往越南、老挝、柬埔寨甚至是非洲等“海丝”经济带的国家购买香原料越来越多,永春也将更加深度地参与到与“海丝”经济带国家贸易合作中。 【文/暑光】

[责任编辑:马一娜]

相关阅读:

台湾特产礼品选购
到台湾游玩,给亲戚朋友们带点“伴手礼”是少不了的差事。那台湾到底有哪些比较出
台湾十大美食小吃
台湾小吃闻名世界,散落在民间的小吃成千上万,“十大小吃”是一种传统的称法,因为它
台中特产——凤梨
凤梨酥早在三国时代就有了,但却是到60年前在台中市经过创新,才成为今日的凤梨酥
同安封肉
  闽南同安县“封肉”。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
三明美食之旅
三明美食之旅:沙县小吃、永安小吃、竹笋特产、擂茶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