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山东亿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东临沂嘉沃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德海与福建省农科院的“以螨治螨”绿色防控专家张艳璇博士签订了一个合作的协议,由张艳璇博士为他所经营的农业企业提供绿色防控技术支撑。张德海表示,他要让贫脊的沂蒙山区飘出果香。
出身贫困,从小自立
张德海中等个儿,脸色黝黑,不善言语,给人的印象是纯朴和憨厚。1968年,他出生在山东临沂市郊区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祖祖辈辈种田,全家赖以生存的就是政府分给他们的每人不到一亩的土地。他的家共有8口人,有6个兄弟姐妹,他在家排行老三。家里除了老大读到初中毕业外,其他几个都没读多少书,他只上二年的学就辍学了,而姐姐根本连学校的门都没有进过。
张德海自小懂事,聪明乖巧,孝顺父母。面对贫困的家境,他希望用嫩弱的肩膀为父亲撑起养家的担子。13岁那年,他就走出家门外出打工,到临沂市农科所种花生和大豆。在这个本应在父母身边受宠的时间段,他已经就开始尝受人间的酸甜苦辣。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要到田里干农活,才会有不到1元的工钱。无论是炎夏还是严冬,他的双脚都要踩在泥土里,收工回到宿舍总是一脚泥巴一身臭汗,小小年纪便体会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累在身上,苦在心里,可他再苦再累也从不向父母诉说。这种艰苦的生活延续了2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整个社会,刚刚16岁就想到外地去闯荡,他希望能赚更多钱来帮助家庭,他要用自已的辛勤汗水换来兄弟姐妹们快乐生活。
山东人早期就有闯关东的先例,张德海听说到黑龙江密山种树好赚钱,他便约好一位同村好友两人一起闯关东。年仅16岁的孩子,远离了家庭和父母,在祖国边陲的深山老林里生活,每天对着的是单调的大山,他经常想念家乡和亲人。种树是个累人的活,无论是挖坑还是坯土,对16岁的孩子来说都是一种难以想象的艰辛。每天出去干活都是一身臭汗,收工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服。夜深人静时,他全身仿佛散了架躺在床上想念家人,有时还会偷偷地抹泪。虽然每天可以获得10元钱的报酬,但他要度过难耐的孤独和寂寞。干满一年后,终于收拾行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临沂。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成了一位男子汉,他要为这个家有更多的担当。他通过自学,成了村里的一名电工。初生牛犊不怕虎,尽管自己没有养鱼的经验,半年后,他果敢地承包了村里的15亩池塘学养鱼,为治鱼病,他自已到书店里买了一些有关养鱼的书籍,边学边干。苍天不负有心人,一年赚了1万余元,这在80年代是已经是令人羡慕的万元户了。
可是养鱼的好景不长,随着经济的发展,临沂市大面积旧城改造开始了。家乡的旧房要拆了,承包的池塘也被征用了。没有了鱼塘要做什么呢?头脑灵活的张德海不甘寂寞,他把自己这几年的积累投入养禽鸡业,但由于缺少经验,不到2年就把原来承包养鱼赚来的几万元钱全都赔了进去。在失败面前,张德海没有沮丧,他决定从哪里摔倒就在那里站起来。
闯荡江湖,涉足建筑
张德海为人本分,不怕苦不怕累、但也不甘寂寞,当时村里的水电工没有很多活,他便利用业余时间到建筑工地上打零工,有了两份收入,生活过得较为平稳。但他不想安分守住一份平稳的工作,他认为一个男子汉要敢于闯荡世界,他要自己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于是,他凭着自己在建筑工地干活的经验,大胆地把自己熟悉的村民召集起来,拉起了一支建筑队伍去承接建筑活,这一干就是6年。
2008年,张德海年已40并已成家立业,他的建筑队伍凭着良好的信誉和过硬的建筑技术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恰逢当年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需要重建,他想一试身手,便带着自己的建筑队伍到了汶川,承接了红旗社区11幢楼房的建筑任务。
因为自己是个农民出身的孩子,他牢记父亲的关于“做人做事都要讲信誉”的教导,他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所以他所承建的11幢楼房所用的钢筋水泥标号严格按照上面要求。“保质保量”是他对建筑队员的要求,他决不许建筑队有偷工减料事件发生。经过近两年的施工,11幢楼房不仅展示了外观美,而且质量上乘,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彰。
2009年,有了多年建筑的经验的张德海能展开翅膀远飞了,他把建筑队伍拉回到了故乡临沂。因为有了在汶川建筑的业绩,旧城改造时,他被房地产商看中,首批中标了费县探沂镇5幢6层楼房的建设任务。一年后,这5幢楼房保质保量完成,受到了很高的评价。从此,这支建筑队伍在临沂名气越来越大,每年承接到的建筑活不断。他至今涉足建筑业已经20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事业做强做大。
华丽转身,投身绿色农业
2016年,随着房地产政策的不断调整,建筑业也步履为艰。作为农民的儿子,几十年来他一直心存农业情结。因此,他决定把从事建筑行业赚来的钱投到农业领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称,中国是农业大国,临沂市是农业大市,发展农业前景可观。他表示,自己生在沂蒙山区,爱这片革命先烈洒过热血的土地,要尽自己微薄的能力让贫脊的沂蒙山披上绿装,飘出果香。
从建筑业转向农业跨度太大,张德海对从事现代农业没有经验,尤其是农业部提出要求在2020年前要实现农产品农药零增长,这对经营农业的企业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他是个有心人,只要自己认定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做成并且要做好。于是,他自费到周边的省份去考察了一段时间,认为贫脊的沂蒙山区土地较为适合种苹果。但因为陕西洛川苹果、新疆阿克苏苹果都是名品,而山东虽然有苹果,却因气候、土地等原因,种出的苹果水份太多,甜度不高,品质一般,市场欢迎度较低。他想到自己要做就应当做高端农业,要种就要种与众不同的高端苹果。他从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科教栏目中看到有一种瑞士的红肉苹果,营养价值高于一般苹果,很受市场欢迎,而且价格高出市场一般苹果的好几倍。于是,他通过渠道引种了正宗的瑞士红肉苹果苗,成了山东省第3家种植红肉苹果的企业。接着,他又独家引进了新西兰 “绿帅”苹果和日本的“富岛”苹果,使该公司成为山东省种植高端苹果的农业企业。
做农业没有高科技行不通,苹果树种下去不久出现了卷叶。张德海知道这一定是虫害,这将会影响苹果的生长.但不知道是什么害虫?只有靠打化学农药来杀虫。张德海告诉记者,2016年,他共为苹果树打了17次农药,光农药包括人工就花费了90余万元。但现在是提倡绿色农业,打农药不仅会破坏土地结构,而且会造成苹果的农药残留,将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但如果不打农药应当采取什么办法来灭虫,这件事让他感到头疼。
后来,他从中央电视台科技栏目了解到,他的苹果树遭受的是螨害。要防治螨害,必须采取绿色防控手段来解决。中央电视台介绍了福建省农科院张艳璇博士发明的“以螨治螨”绿色防控措施,可以防治螨害,并能保证苹果的绿色品质。于是,他找到了费县农业局的领导,要求帮助引进张艳璇博士的“以螨治螨”技术来帮他的苹果园实施绿色防控。
张艳璇博士为亿利科技园揭牌
2017年3月,临沂市举办一场草莓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学者都应邀出席,张艳璇博士也应邀出席并在大会上作了有关草莓实施“以螨治螨”绿色防控的学术报告。费县农业局副局长王庆华参会时听到张博士的报告后,热情邀请张博士到费县指导农业实施绿色防控技术。
5月2日,张艳璇博士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专程飞抵山东费县,参加了由费县农业局组织的专家与企业家的座谈交流会。她与张德海等相关农业企业的领导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第2天她又参观了张德海经营的1600亩苹果园。据费县农业局领导介绍,这片苹果园也是临沂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张艳璇博士在显微镜下看到了附在苹果叶上的害螨,决定与张德海董事长合作,用“以螨治螨”的生防技术来治理这块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同时她还手把手教会张德海董事长如何施用有机肥配合“以螨治螨”绿色防控技术,以让这块贫脊的土地上结出硕果来。
当天下午,张艳璇博士与张德海董事长签订了一项“以螨治螨”绿色防控合作协议,并亲自为张德海经营的亿利科技示范园揭牌。回福州后张博士立即空运一批天敌捕食螨到费县,让张德海立即投放苹果园。
张德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所经营的亿利科技有限公司苹果园规划在3至5年内面积扩大到2万亩,他所经营的嘉沃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目前已经种下了200多亩的臻子和板栗,面积还要继续扩大,将来所有的果树要全部实施“以螨治螨”绿色防控措施,以保证该公司向市场提供有益于消费者身体健康的绿色果品。
胸怀沂蒙父老
张德海告诉记者,沂蒙山区是革命老区,当年多少沂蒙山父老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做为后辈,现在正在享受着他们用生命代价换来的幸福和安宁,他要尽企业的责任,为老区人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此,他选择承包了费县崔家沟山岭这片1600亩较为贫脊的土地种植苹果。他认为,虽然土地贫脊,但这片土地是朝阳的梯田,采光好,只要用心经营,还是能种出好品质的苹果来。他从崔家沟村两委了解到,崔家沟共有400多户人家1670人,其中有150多户的贫困户,贫困人数达768人。因此,在租种村民土地的同时,为了改善贫困户的生活,他招收贫困人员到自己的果园做工,每人每天有100元的工资。同时,他又组织了村中16户贫困户成立了合作社,由公司为他们提供果苗,帮助进行前期管理及购买肥料,等苹果收成销售后,利润三七开,种植户得7成,他得3成。他以这种方式让贫困户逐渐脱贫。
“一家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不会有多大的发展前途;一家拒绝为社会尽责的企业,终将被社会抛弃。只有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的企业,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信任和支持,这是企业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也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实基础。”张德海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的企业赚了一些钱都是来之社会,作为一名民营企业经营者,他不会忘记企业的责任。他表示,随着他的企业规模逐步扩大,招收贫困户的工人也会逐渐增多,合作社的规模也会逐步扩大,计划在3至5年内,让崔家沟的700多名贫困人员全部得以脱贫。他平实地叙述自己的愿望,没有更多豪言壮语,声音里透着纯朴和真诚。在记者面前,这位年近半百、皮肤黝黑、个子并不高大的企业家,展示出的是与沂蒙山一样的宽阔胸怀。 【文/陈国明(首席记者)】
[责任编辑:马一娜]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主办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国台湾网
地址:福州市华林路80号 邮政编码:350003
Copyright 2009 Taiwan of the Fujian Municipal Governmen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