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12.8%:去年厦门接待台胞数占全国比例
2013年台湾同胞全年入境人数为516.25万人次,其中厦门接待的台胞数约占全国的12.8%。
33家:厦门赴金游组团社
全市经营福建居民赴金游组团社24家,经营省外暂住人员赴金游组团社9家。
7县市:台湾在厦设立旅游代表处
近年来,市旅游局积极鼓励台湾各县市旅游经贸协会在厦设立代表处,对经由台湾当地政府授权的代表处予以35万元的专项补贴。目前,已有基隆市、台南市、澎湖县、嘉义县、金门县、宜兰县和台中市等7县市先后在厦设立旅游代表处。
旅游业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市一直是大陆地区年接待台胞过夜数和大陆居民赴台游经由口岸人数最多的城市,较好发挥了对台旅游先行先试的排头兵作用。
但在中央对台优惠政策不断扩展到其他城市的新形势下,厦门对台旅游的政策优势正逐渐弱化,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如何充分调动并发挥厦门对台资源优势,使厦台旅游再创辉煌已刻不容缓。
■文/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致公党厦门市委联合课题组
挑战与问题政策优势逐渐弱化旅游环境有待提升
1.对台旅游政策优势逐渐弱化。我市是首批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旅游试点城市之一,现赴台旅游试点城市已达36个,大陆赴台旅游组团社已增至216家。省内的福州、泉州和漳州也是赴台个人旅游的试点城市,且发展势头迅猛。相比之下,在两岸人员进出、口岸通关等便利化措施方面我市已不占明显优势。
2.对台旅游办证手续繁琐制约发展。我市对台旅游存在以下问题:办证手续复杂,要求严格;我市赴台旅游团队名单表须送至省旅游局审核后才能出行,手续繁琐,降低办证效率;当地没有赴台游组团社的异地游客办证难,阻碍了我市非本地籍居民的赴台旅游。
3.对台旅游购物环境吸引力不足。我市旅游购物缺乏特色,除了馅饼和漆线雕,许多游客来厦门旅游,不知道该买什么带回去。厦门除了在偏远的大嶝有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外,在游客最集中的中山路和鼓浪屿,却没有专门的台湾商品购物中心。
4.对台旅游宣传效果有待加强。在旅游宣传上,没有大力宣传经厦门口岸赴金马澎旅游的优势,以及经厦门赴台湾本岛游的便利。
5.对台旅游特色产品亟待开发提升。近年来,随着两岸航点数量和密度的增加,厦门对台旅游产品已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6.五通码头交通配套设施不尽完善。公交线路非常少;五通码头位置较偏远,打车难造成“黑车”猖獗;道路交通标识不清,不熟悉道路的司机很难找到五通码头。
7.对台旅游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存在许多不具备资质的旅行社在市场上压低价格招揽游客,对正常市场秩序造成一定冲击。存在借壳非法经营,低价拼团经营,个人游“入金证”和“入台证”收费不透明等问题。
对策与建议争取对台游新政策练内功促两岸合作
1.争取出台更为有利的对台旅游政策。建议我市适当提高涉台旅游补贴标准,鼓励涉台旅游业者努力扩大客源;对台湾游客给予不超过门票面值50%的折扣,以吸引台湾游客来厦旅游;积极向国家旅游局争取早日设立邮轮产业发展实验区,并邀请台湾旅游机构共同开辟厦台邮轮旅游线路;向公安部争取,批准在厦乘坐邮轮的省外游客可以异地办理赴台通行证。
2.进一步简化办证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建议向国家旅游局争取,将我市赴台游团队名单表审核权下放至厦门市旅游局,以简化审批流程;向公安部争取对赴金游实行一次有效单纸通行证,让赴金游更加便捷;向公安部争取批准厦门居民赴台个人游一年多签,先期可争取厦门居民赴金个人游一年多签;向国台办、公安部争取开放持有效台胞证的台胞在厦落地72小时免签注,并扩大我市五年期台胞证受理范围,由金马澎扩大到台湾本岛。
3.打造免税购物天堂,增强旅游吸引力。建议向海关总署、商务部争取赋予我市免税商场政策,并与金门国际免税岛建立对接机制,增强旅游吸引力。具体形式可考虑:在中山路名汇广场建立台湾商品免税商场;在大嶝岛建立进口商品免税专营店;在五通码头设立入境免税购物中心。
4.整合宣传渠道,有效传递厦台旅游信息。进一步梳理我市各旅游宣传渠道,重点突出厦门对台旅游特色。旅游部门要精心规划具有对台特色的厦门旅游线路;在旅游宣传营销时多体现厦门本土文化和对台特色。
[责任编辑: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