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陈团治内心充满了阳光。
旋转挪出来晒太阳。
1月23日,厦门同安洪塘镇新厝村。陈团治拄着拐杖挨着自家红砖房,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地走着。陈团治前一天晚上没睡好,她还需要时间适应比原先高了20厘米的床铺和堆满房间的鲜花,以及自己可以站着行走的事实。
2013年底,靠双手大力甩动进而带动全身“坐地行进”已经长达26年的陈团治,在海峡两岸爱心人士和慈济慈善基金会的帮助下,前往台湾花莲接受治疗。在长达319天的治疗期内,陈团治的双膝、双踝共动了7次手术。终于,“L型”身形被“扳了回来”,团治的身高从93厘米“拉长”到128厘米。
“啊,太阳好温暖啊!”望着高挂空中的太阳,陈团治咧开嘴,开心地笑了。
两岸大爱让她站了起来
1月22日上午10时27分,一架从台北飞来的飞机缓缓降落在厦门高崎国际机场。
“哐当……”,接机大门打开了,陈裕荣目不转睛地盯着每一个从通道里出来的人,眉梢上的神经竟然不自觉地跳动起来,旁边的妻子苏选早已泪流满面。
时近11时,包括陈裕荣夫妇在内的接机人群开始骚动起来,他们知道陈团治快出来了,一个个伸长了脖子,仿佛这样能更早一秒看到她。
“团治!是团治!”、“看到团治了 !”、“是她!是她!她自己在走!”……还不等陈团治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缓缓地走出来,一众亲戚早就拥上前,这一刻,他们已经盼了26个春秋。陈裕荣热泪盈眶,不停地爱抚着团治的头,将她紧紧拥抱——或许是想起了26年前第一次看见宝贝女儿“L型”身形的样子,或许是26年间照顾团治的酸甜苦辣,陈裕荣哽咽着说不出话。
“感恩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人,是两岸共同的大爱,是你们的无私帮助、医治,才让我站立起来……”曾经经历过痛彻心扉的手术与康复治疗都极少落泪的陈团治,说起近一年没见到的家人,却开始声音变调,脸部逐渐抽搐。
她稍稍停顿,仰起了头,想以此框住不断涌出的泪水,但眼泪却依然滚出眼眶,簌簌滑落。
陪伴在陈团治身旁的厦门、台湾的慈济志工,有的轻轻抚摸她的背,有的拿出纸巾为她擦泪,有的对团治及家人说,“不哭,现在能站起来了,是好事”。随后,陈团治在两岸爱心人士的护送下,一起抵达慈济会所,在这里,两岸联合为她举办了一场温馨感人的庆生会。
陈团治拉着慈济志工的手,激动地走进慈济会所,当踩到大门口的地毯时,她笑着说:“原来,地板不仅有硬的,还有这样软绵绵的啊!”一句话,让在场的人又红了眼眶,他们不敢想象,在此前,陈团治是如何坐地行走的?
一念之间差点抛弃女儿
提起陈团治,这真是个命运多舛的女孩子呀——
1988年,带着全家人的期待,长女团治出生了。可是当苏选看到女儿的第一面,差点没晕过去——两条细小的腿呈90度角,而且裸关节有极度严重的马蹄足变形。
看着隔壁床欢欢喜喜,陈裕荣夫妻心头无比沉重。产后第五天,陈裕荣就抱着陈团治从同安坐车到厦门第一医院就医。
上世纪80年代,同安通往厦门岛内的路,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土路。等车,上车,转车,再上车,陈裕荣足足坐了2个多小时,才到达厦门第一医院。“站在医院门口之时,我很害怕医生告诉说这孩子救不了。”陈裕荣酸楚地回忆起往事。
陈裕荣的担心成了现实,医生告诉他,陈团治的脚是因为天生没有抵抗力所形成的,这种病在全球还没有发现,很难治疗。不死心的陈裕荣又辗转回到同安中医院,他祈求老天,让他折寿多少年也没有关系。但是同安中医院医生的一席话却像给他判了死刑,“这孩子就算花费100万元也治不好”。
心灰意冷的陈裕荣只好把团治带回家。“他一回到家,我就绝望地哭了,因为孩子爸爸脸上挂着泪。”苏选说,“可是这孩子到底要怎么养?”
或许是承受不住心里的痛苦,又或许是难以抵挡村里的流言蜚语,“把孩子丢到山头去”的想法萌生了。隔天一大早,苏选给陈团治穿好衣服,外面整整裹了两层小棉被,又往棉被里放了一些钱,便交给了陈裕荣。抱着还在熟睡的陈团治,陈裕荣狠狠心,踏出了家门。
越往村外走,陈裕荣的步伐越缓慢,他看着陈团治红扑扑的小脸蛋,叹了一口气,“除了双脚,她还是个漂亮的孩子啊”,他抱紧了女儿,在风中站里了十几分钟,随即折返回家。而这时,苏选也哭着追了出来,她冲上前去,抢着抱女儿,放声大哭,她说:“要是坏人把钱拿走,把孩子丢掉可怎么办啊?她是我亲生的啊!”
坚强女孩诠释社会正能量
长大后的陈团治并不惧怕别人的目光,她向家人提出想上学的愿望,那年,陈团治与妹妹一起进入新厝小学就读。
妹妹骑自行车,陈裕荣骑摩托车载姐姐。这样奇特的组合成了学校里一道特别的“风景”。因为都是同村人,上学时老师和同学也都很关照团治。每当陈裕荣因为农活耽误了接团治下课时,同学们就主动去教室里背团治,把她送到妹妹的自行车后座上,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同学们甚至一路在车后“保驾护航”,直到团治和妹妹平安回到家中。
有人曾经说过,爱能让人变得勇敢。团治就是这样的人,她对记者说:“残疾是事实,可是从小大家给我很多关爱也是事实,为什么不能看到好的一面?我希望能当爱的使者。”
2012年,辞去同安漆线雕工作的陈团治来到助残超市当义工。只要有活动,她就一个人坐公交车来到岛内,也不要爸妈陪同,因为“这样就永远独立不了”。
同年4月,在一次关爱自闭症的活动中,坐在椅子上,热情回应市民咨询的陈团治引起了天康自闭症教育培训学校负责人陈新的注意。被陈团治笑容吸引的陈新走上前,准备打招呼时却大吃一惊,因为他看到陈团治的下肢竟然是反曲的!
“一时间,我的内心无缘震撼,这样的一个女孩却如此乐观,而且还要帮助别人,她身上这种精神不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正能量吗?!”
2013年5月,陈新吸纳陈团治进入她的学校,提供一份办公室文员的工作给她。
陈团治走路的方式很特别,常会吸引自闭症儿童的围观,甚至被小孩们追着走。可她丝毫不恼,总是笑眯眯地对鼓励孩子们说:“你们的腿很正常,能走会跑,不像我的腿是残疾的!所以你们千万不要悲观,要快乐起来!”她还经常把自己从书上看到的故事进行改编,说与孩子们听。
渐渐地,孩子们从最初的好奇演变成了依赖,一天没见到团治就寻找她的身影并亲切地称她“贝贝老师”。陈新说:“她很追求完美,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每做一项都要反复检视自己。这正是她自身的坚强感动了我们,促使我们萌生了强烈的愿望:一定要想方设法地让她站起来!”
携手救治两岸亲情血浓于水
“右膝盖、左膝盖、左膝盖、右脚踝、左脚踝、右膝盖、右脚踝……”拉起裤子,指着两条腿上长长的疤痕,陈团治清楚地记得在花莲七次手术位置的顺序。可她更记得每一次手术台湾慈济志工的呵护与陪伴。
2014年3月,在陈新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厦门市慈善总会和台湾慈济基金会决定再度携手,启动救治陈团治计划。
2013年年底,台湾义工来到厦门,带陈团治到医院进行检查,并把团治身体基本资料和片子带给花莲慈济医院院长、团治的主治医师陈英和分析;同年12月,志工再次来到厦门,带来好消息,院方表示陈团治的情况在可治疗范围内,并专程与陈团治一起“飞”到花莲慈济医院,进行系统检查;2014年,陈团治在母亲的陪同下,前往慈济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7次手术,每一次都是冒险。
2014年3月12日早上8点30分,陈团治首次进行手术。手术室的门关上的那一刻,母亲苏选彻底崩溃。会不会失败?失败了要不要截肢?早知道还是不要来台湾,怎么那么久还不出来?担心就像风雨如磐、激流咆哮,冲得苏选的身体像树叶一样摇晃,她一度血压升高到160,作呕的感觉在胃部迟迟散不去。
“苏大姐,你别紧张,我们都会陪着你,不如来说说陈团治治愈后你最想和她做什么。”所幸在场的志工们轮番地开导,转移苏选的注意力,才免于她被情绪湮没——一直咬牙坚持到当天下午2点30分陈团治被推出手术室的时刻。
每次治疗前,陈英和都会亲自对陈团治讲明手术的要点,有时为了更好地观察脚部状况,他直接跪在地上工作。手术台上是医生,病房里是“院长爸爸”,第五次手术后,陈团治站起来并迈出人生第一步,陈英和为她四处奔波买合适的鞋子并动手裁剪鞋底。慈济志工也一直对陈团治悉心照料,为她裁剪合适的衣物。
在陈团治住院期间,大陆方面也十分关心,陈新副校长、长庚医院院长、社会爱心人士都曾特地去花莲慈济医院看望过她,“说是络绎不绝也不为过。”陈团治幸福地说。
从“坐地行走”到“亭亭玉立”,陈团治的挺立,是风雨之中的坚定信念,是亲人朋友的满满关爱,是两岸跨海接力的大爱奇迹。她的“站立”,再一次感动了海峡两岸,印证了两岸亲情血浓于水。(邓婕 林世雄 孙龙炜 杨心亮 文/图)
[责任编辑: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