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如大船过海载万物

2015-02-10 10:03 福建日报

  坐落于岐山海拔148米处的保生大帝雕像,面朝大海,遥望海峡东岸。 施辰静 摄

  青礁慈济祖宫又称东宫,系重檐歇山顶砖石木结构三进建筑。施辰静 摄

  在厦门海沧岐山东南麓,有一座巍峨壮观的青礁慈济宫——它与龙海白礁慈济宫并称保生大帝两大祖庙。

  每年农历三月,闽台及东南亚的保生大帝分灵宫庙进香团,便来回穿梭于祖庙之前的马青路。待到保生大帝神诞当日,旗帜猎猎,香烟袅袅,长长的蜈蚣阁舞动,威风八面的阵头与响彻云霄的锣鼓,为沐浴在暖阳之中的祖宫增添了喜庆气氛。庙里庙外,人山人海。

  回拨时间的指针,再把目光投向海峡对岸。2010年,应台湾保生大帝信仰总会邀请,青礁慈济宫保生大帝神像首赴台湾,自北向南,巡经包括台北、台中、台南等在内的18个县市,巡游台北、台中、南投、台南、高雄、屏东等地9座保生大帝宫庙,所到之处,无不受到恭迎和膜拜。沿途民众,动辄数千人簇拥恭迎,可谓万人空巷。

  保生大帝信仰之所以能超越时空,赢得两岸民众的虔诚膜拜,是因其扶危济弱、治病救人等悬壶济世的精神内核,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深刻意义,寄寓了两岸民众共同的情感。

  因医而神

  青礁慈济宫矗立历代名医雕像的长廊上,一队来自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正在聆听老师的讲述:“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傅宗文博考典籍,通过考察人、事、物、地,认定南宋进士杨志与郡守庄夏各自所作的《慈济宫碑》,是有关吴夲生平的最早资料。”

  吴夲是一个清操自守的民间医生。碑文曾记载,吴夲医术高明,享誉远近。

  当然,吴夲深受民众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其医术高超,还因为他高尚的医德。《温陵探古录》记述,宋明道二年(1033年),泉州疾疫横行,吴夲率门徒赶来施救,“驻足在重疫区,悬壶于花桥坛(亭)”,活人无数。相传,他还爬山越岭,深入德化普施丹药,也曾在漳州各地义诊施药。庄夏的碑文称,吴夲对求诊者“无问贵贱,悉为视疗,人人皆获所欲去”,其医者仁心,跃然笔下。

  吴夲到山崖采药不幸摔伤去世,当地民众“追悼感泣”,将其遗像奉祀于龙湫庵用于追忆与思念。这就是保生大帝祠祀的肇始。

  为什么吴夲会作为医神信仰出现在闽南地区?学界已有共识——闽南地区历史上“高温多湿、瘴疫为毒”,加上缺医少药的社会现实,促成吴夲因医而神。

  华侨大学宗教研究所副教授范正义补充说,当时民众为求生存而与艰苦条件抗争,迫切希望有一种力量能够帮助他们战胜病魔,更好地生殖繁衍。吴夲拥有高明的医术,作为医神出现,即是这种迫切愿望在精神世界的一种寄托。

  原乡认同

  台湾民众对保生大帝的崇拜,还寄寓了早期移民对原乡的深深认同。

  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中说:“台湾原名‘埋冤’,为漳、泉人所号。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为天气所虐,居者辄病死,不得归。故以埋冤名之,志惨也。”这就是说,当时台湾的自然环境与闽南地区相似,同属“瘴疠之地”。早期移民刚到此地时,多因水土不服,疾病丛生。另一方面,这些移民大多是来自沿海的贫苦民众,处在缺医少药的恶劣环境下,从事艰辛繁重的劳作,不仅迫切需要医药,也需要精神依托,以增强与大自然抗争的信心和勇气。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条件与情感需要,移民们萌发了对原乡神明的认同和依恋,希望能够在保生大帝的护佑下安居乐业。

  台湾保生大帝信仰总会理事洪成发说,人是宗教的动物,有人群的地方便有神灵和神庙。大陆移民信仰和崇拜保生大帝,是他们热爱家乡、不忘祖先的表现,是中华文化从大陆向台湾的延伸。

  由厦门吴真人研究会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真人与道教文化》论文集有这样的论述:“保生大帝崇拜的传播与发展,恰恰说明福建与台湾同属一个‘信念和实践的完整体系’,这是两地同胞的共同文化财富,因而在闽台关系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大船过海

  保生大帝崇拜寄寓了两岸民众共同的情感,其悬壶济世的精神内核于当今社会仍获得认同。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漳州、厦门、泉州先后组织各种纪念活动与学术研讨会,这些活动也促使两地宗教、医学、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发展。

  这种交流,随着保生慈济文化节的举办走向高潮。2006年以来,厦门海沧先后举办七届保生慈济文化节。在文化节成功举办的促进下,保生大帝神像先后于2007年、2008年赴金门、澎湖巡游,促进了厦澎航线成为首批两岸周末包机航线。2010年,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节成为由两岸共办并在台湾举办的民俗文化活动,保生大帝神像首次赴台巡游,增进了两岸同胞的情谊。

  省道教协会会长谢荣增说,诸如保生大帝神像赴台巡游这类的两岸宫庙交流,就好比大船过海,承载了医疗、教育、旅游、文化、经贸等多方面内涵,为两岸加强合作提供了新途径,也使民间交流交往从较为单一的祭祖交往,发展为综合交流。

  事实正是如此。借助这些活动,两岸在这些领域的交流取得丰硕成果——大陆首家台资医院运营,社会效益良好;两岸旅游业者缔结以保生大帝为纽带的联盟,整合旅游资源,逐渐形成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闽台合拍电视剧《神医大道公》首到台湾取景,被誉为两岸影视业交流合作的破冰之旅……(林世雄 潘抒捷 傅益平 林广明/文)

  记者手记

  继续打好这张牌

  近些年,“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逐渐成为两岸同胞的共识。这背后,民间信仰的交流功不可没。正如省道教协会会长谢荣增所言,宫庙交流好比大船过海,承载着医疗、教育、旅游、文化、经贸等多领域合作。

  保生大帝信仰这艘大船,起于两岸宫庙交流,兴于保生慈济文化节这一交流平台,并逐渐开枝散叶,拓展到影视、医疗、教学研讨等各方面。台湾同胞对大陆的认同感由宫庙交流而起,这份骨肉情谊先是转化为投资兴业,又转而推动情感更上层楼。在这种良性循环中,两岸同胞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那么,在新的起点上,如何继续打好这张牌?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福建重要的文化品牌,也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共同的历史记忆,东南亚是保生大帝信仰的主要集中地之一。如果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或将有助于我省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建设,为拓展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提供又一动力。

  从传承上看,这份割舍不断的浓浓亲情,要持续发挥特殊的纽带作用,就必须让新一代握好接力棒。台湾保生大帝的分灵庙通过组织奖助学、贫苦救济等社会公益活动,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加入义工群体,在共同体认和文化传承中增进感情。或许,我们可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潘抒捷)

[责任编辑:段雯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