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畲人过台湾 住地取名樟普寮

2015-03-12 16:35 海峡之声网

海峡两岸族谱对接恳亲会

  

蓝氏家庙“种玉堂”

  

蓝氏家庙种玉堂理事会会长蓝宏令向记者介绍蓝氏家庙

  

蓝氏宗亲族谱对接

  

台北蓝氏宗亲会贺漳浦蓝氏种玉堂重修落成

  

台北市蓝姓宗亲到赤岭寻根谒祖

  

漳浦蓝氏祖祠种玉堂

  

漳浦县赤岭畲族乡与屏东县雾台乡缔结友好仪式

  

种玉堂蓝氏族谱

  在南投市的凤山里、嘉义县梅山乡安靖村及彰化县社头乡都有一个叫“樟普寮”的地方。其间居民多以“蓝”为姓。溯其源,皆出自漳浦的种玉堂。

  种玉堂坐落在漳浦县赤岭畲族乡石椅村,是漳浦蓝氏也是台湾漳浦蓝氏宗亲的总祖祠。赤岭畲族乡位于漳浦县东北部山区,全乡3589户,13500人。其中畲族人口12400人,占全乡人口约92%,是大陆畲族人口聚居度最高的少数民族乡。

  “种玉堂”取“种玉蓝田”之意,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66年)。明清时期,种玉堂蓝姓或随军或与人结伴渡海到台湾。据《台湾姓氏研究蓝氏姓考》记载:“清代,蓝氏族人渡海来台者以福建漳浦为最众。”他们在台湾垦荒种粮,为表达对祖先和故土的纪念,特将垦荒所在地用“漳浦”谐音命名为樟普寮。

  “除了出于拓荒谋生的跨海迁徙,蓝姓其实与台湾还有着特殊的渊源。” 漳浦蓝氏家庙种玉堂理事会会长蓝宏令介绍,漳浦蓝氏历史上最显赫的当属蓝理、蓝廷珍、蓝鼎元,此三人为平台、治台、筹台名将,被后人称为“蓝氏三杰”。这三位来自漳浦蓝氏种玉堂的族亲,对台湾的收复、治理和开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至今,在种玉堂的显要位置,仍悬挂着康熙赠予蓝理的“所向无敌”匾、康熙赠予蓝廷珍的“平台大将军”匾以及雍正赠给蓝鼎元的“公正廉明”匾。

  “我们蓝氏在台湾有56000多个宗亲,主要分布在9个县市:台北、高雄、宜兰、屏东、南投、桃园、金门、新竹等等。每年他们都组团回来谒祖。”蓝宏令说,“台湾宗亲之所以那么多,是因为历史上每次战斗胜利后,都要留一些士兵在那边维护社会治安。而且台湾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当时大量抛荒,很有开垦的价值,很多人组团去开发。”

  2010年5月,福建省组织万人经贸文化交流团赴台参访,种玉堂理事会也携蓝氏族谱同行,参加闽台姓氏族谱展,许多台湾蓝氏宗亲携家带口拿着族谱前来对接查询。

  “台湾有9个县市来对接,都对得上。台湾宗亲族谱保存得比较完整。”蓝宏令回忆说,“比如,台湾退役海军少将蓝成龙也是我们的宗亲。到台湾后,我们受到宗亲们的热烈欢迎和接待,在族谱对接中还带回了三本台湾地区的《蓝氏族谱》。族谱能对接上,大家都很高兴。”

  近年来,随着浦台交流的增多,台湾蓝氏宗亲纷纷飘洋过海回种玉堂寻根谒祖。蓝宏令告诉记者,族谱对接上之后,台湾宗亲来得更频繁。“这几年他们都是带着儿子、妻子、孙子过来寻根,说不能断层,这样以后老人不在了,儿孙才知道根在大陆。”

[责任编辑: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