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海洋学院与三所台湾高校及多家台资企业合作办学,构建高素质应用型海洋人才“三联合”的培养模式——
跨越海峡的人才培养合作
在台湾海洋大学四个月,任聿飞惊奇地发现,原来用数值模拟的实验能够解决这么多实地操作中无法逾越的难题,“感觉整个实验观被颠覆了”。去年9月,得益于福州大学闽台合作办学项目,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专业研究生任聿飞,赴台湾海洋大学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访学。
同样受益的还有福州大学海洋学院本科2012级物流班学生黄争争。“台湾老师注重知识和实践的接轨,教给我们很多实用的经验。”作为学院去年9月首批赴台学习的99名学生之一,她觉得台湾高校大不同。
2012年,福大海洋学院结合我省产业布局,以海洋工程及海洋科学领域人才的培养为重点,相继开设了近海工程、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海洋生物等7个专业,现有学生850多名。同时,与台湾铭传大学、东吴大学、台湾海洋大学三所台湾高校及亚新等6家台企合作。在联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组建教学团队,联合开展专业、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上,大陆高校、台湾高校、台资企业三方人才培养的融合正逐渐成为现实。
两岸联合授课,差异带来冲击
闽台人才培养合作项目试点采取“3+1”的培养模式(即在福州大学学习3年,第三学年赴台湾相关合作高校学习一年),尝试多元化的学习实践,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海洋人才。
为了让学生适应台湾的学习生活,福大海洋学院从大一开始,就在课程安排上充分考虑两岸教学的衔接问题,进行两岸教师“1+1”联合授课的探索。例如,2013级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微生物学》,就由福州大学林娟老师与台湾海洋大学曾惠中老师承担教学任务。
“曾教授上课会比较多地跟科研前沿关联,知识点的讲解比较有重点,而且他的课件上有不少英文,这是需要我们今后去掌握提高的地方。”差异化的教学,让学生们体验了台湾高校“国际本土化,本土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并尽快适应赴台学习期间要面对的全英文教材、全英文授课的教学模式挑战。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李振宇觉得,业界导师不仅讲授享誉全球的经典案例,还讲授台企在大陆发展的案例,挺接地气。
在台湾高校学习期间,台方安排了具有20年以上职业经验的业界导师为陆生授课,其中不乏阳明海运总经理、日本NEC公司顾问这样的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丰富的从业经验给陆生带来新鲜也是渴望获得的知识。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