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剧与歌仔戏:花开两岸 跨海传戏

2015-07-31 11:33 福建日报

  7月30日,福建省漳州市芗剧团排练厅内,传出悠扬的闽南曲调。一班芗剧本土艺人正在排练原创大戏《保婴记》。故事以闽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邻里一心,共同护婴的故事。这出来自漳州已故剧作家汤印昌的大手笔,在大陆各大戏剧节上,几乎收获了“大满贯”。按照计划,今年年底,漳州芗剧人将带着它跨越海峡,赴台交流演出。

  在过去的20年间,漳州市芗剧团曾8次赴台演出,台湾艺人也频频入闽交流。两岸戏人与戏迷因戏结缘,在古老的闽南曲调中,两地共诉乡情,共筑闽台情。

  两岸共育并蒂莲

  在漳州芗剧团团长王文胜看来,作为大陆300多个地方戏中唯一跨海而生的剧种,芗剧是两岸艺术家共同创造的结晶。它的形成与发展,正是一部海峡两岸交流与互动的历史。

  两岸戏剧界早已形成共识,台湾歌仔戏缘起于古老的漳州锦歌。300多年前,大量漳州人随军入台,带去了家乡的锦歌、车鼓弄等民间艺术,以解思乡之情,并逐渐将其搬上舞台,在清末民初流变为台湾歌仔戏。上个世纪20年代,台湾歌仔戏班渡海回闽,歌仔戏因此回传故里。

  “漳州戏曲土壤深厚,京剧、汉剧、梨园戏等外来剧种都颇为流行,更何况是一脉相承的歌仔戏。”王文胜说,有着相同乡音、相近曲调的歌仔戏一经落地,便传遍九龙江流域。

  抗战期间,歌仔戏被迫停演。为了避免这项传统艺术就此消亡,老艺人邵江海、林文祥等人将其改良为闽南改良戏,重新唱响漳州大地。1951年,台湾歌仔戏霓光班与漳州改良戏新春班强强联合,成立新剧团,该剧种也因发源于芗江流域而被重新命名为“芗剧”。

  然而,跨海传习的两岸情缘并未因此而中断。1995年,受台湾业者之邀,漳州市芗剧团一行60多人,带着《三家福》《李妙惠》等八出拿手好戏首次赴台,在10个城市开展为期一个多月的巡演。这也是第一个赴台演出的大陆地方剧团。

  “隔绝了这么多年,台湾老百姓突然听到如此熟悉的曲调,非常兴奋。”漳州市芗剧团副团长陆逸红跟团参加了这次巡演,她如此形容当时火爆的场面,“每场都爆满,我们团到哪里巡演,不少戏迷就跟到哪儿”。

  省级传承人郑娅玲最大的收获,则是培养了一大票台湾粉丝。她的手机通讯录里,至今还保存着不少戏迷的联系方式。他们中既有9岁的狂热粉丝小娟,也有高雄大学的高龄票友汪教授,还有一大帮大学生戏迷。“小娟看完我演的《五女拜寿》,就喜欢上了漳州芗剧,连续一个多月让父母带着跟我们巡演。我住哪个酒店,她一定要跟我睡在一起。”郑娅玲说,多年以后,这些戏迷仍常常跨海到漳州听戏。

  之后的赴台交流演出,漳州市芗剧团还带去了《西施与伍员》《珍珠塔》《武松杀嫂》等剧目。

  与此同时,台湾的同行也是漳州的常客。郑娅玲印象最深的是2011年漳州市首届海峡两岸艺术节上,她与台湾歌仔戏男旦李显源联袂出演的《益春留伞》。那是两岸艺人的一次深度合作。“剧本是台湾创作的,唱腔也是台湾惯用的,漳台两地艺人共同演绎。”郑娅玲说,这次“漳台合璧”的表演在当地颇为轰动,台湾演员唯美的扮相迷倒了一众戏迷。这次以后,在台湾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剧团明华园歌仔戏剧团与漳州市芗剧团结成“姐妹剧团”。

  互动中相互借鉴

  尽管漳州芗剧与台湾歌仔戏枝相连、根相通,但在长期的演变中,各自发展出了不同的特色。因此,跨海传戏也是两岸在互动与碰撞中,相互学习与借鉴的过程。

  “漳州芗剧更忠于传统精髓,讲究表演的层次与精细,表演程序上更考究,水秀功等基本功是歌仔戏中较为欠缺的。”王文胜说,两岸歌仔戏交流重启后,主动赴漳州拜师学艺的台湾艺人络绎不绝。1998年,台湾复兴剧校便派了几批学生到漳州市芗剧团,向来以演丑角著称的老艺人洪镇平学习唱腔、身段。

  同时,漳州芗剧艺人也频频成为台湾各大艺校与民间剧团的客座教师。1998年,陆逸红便受明华园等邀请,赴台开展了100天的唱腔教学。“当地民间剧团,有不少演员发声方式不规范,有时容易把嗓子唱哑,因此亟须这方面的专业指导。”她说。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