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对台特色 推动两岸同胞融合

2016-12-12 11:22 厦门日报

    12月10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厦门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举行。 (本报记者 姚凡 摄)

  2012台南大(中)学生海西乡土文化研习营闭营晚会现场。

    台盟厦门市委陈紫萱主委(左二)参加“海峡杯”青少年棒球交流赛开幕式。

  五年来,台盟厦门市委完成150 篇调研课题,报送信息、社情民意294 篇,其中涉台调研55篇,涉台信息近百篇。《台湾社会运动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获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一等奖;《厦台产业深化合作创新发展的研究》获省委办、省府办评选的重点调研课题优秀成果三等奖;5 篇调研报告在历年“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建言献策论坛”获一二三等奖;2篇调研报告在福建省统战理论研究评比中获二三等奖;9篇调研报告在厦门市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

  向全国政协提交10件提案,2篇书面发言材料;向省政协提交30件集体提案,33篇政协大会发言材料;向厦门市政协提交92件集体提案,5篇大会口头发言材料,20篇书面发言材料。《关于促进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被定为全国政协重点督办提案;《关于建立新型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系》、《关于助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基础的提案》获台盟中央优秀党派提案特别奖;2件提案被列为省政协重点提案。

  五年来,台盟厦门市委年年荣获台盟中央地市级参政议政先进集体称号。累累硕果,体现了台盟厦门市委过去五年参政履职的成绩。

  随着两岸交流日趋频繁,在大陆长期居住、工作学习的台湾同胞数量日益增多,厦门也成为台胞出入境人数最多的口岸之一。近年来有许多台胞反映,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即台胞证)作为他们在祖国大陆长期工作、生活的唯一身份证件,在使用上存在不便。首先,台胞证为纸质,极易磨损,不便携带。其次,台胞在乘坐高铁、动车及国内航班出行时,取票仍要到窗口排队,无法自助取票,也无法凭台胞证快速通过车站闸口。台盟厦门市委通过调研,撰写并提交信息,建议发放卡式台胞证,实现与大陆居民二代身份证相同的功能,方便台胞携带和日常使用。该信息被中央统战部《零讯》采用,推动了相关政策的推出和落实。

  这是台盟厦门市委在参政议政、履职建言中,发挥独特的对台特色,拉近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情感融合方面做出努力的一个小例子。

  加强对台联络 关心台商台胞

  加强对台联络,关心来厦投资经营的台商和在厦发展事业的台胞始终是台盟厦门市委关注的重要领域。五年来,台盟厦门市委接待了北美洲台湾乡亲联谊会等团组或个人1077人次;经常走访台资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并根据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形成调研材料并提出意见建议。

  厦门长庚医院是福建省唯一一家台资三级综合医院,台盟厦门市委从其设立之初就主动建立联系,经常走访了解医院运营情况,通过调研报告、信息等渠道积极为其发声呼吁、排忧解难。2014年与台盟中央青委会、台盟上海市委联合课题组共同就台资医院在大陆发展情况到长庚医院调研,调研报告报送台盟中央后,台盟中央在高层协商会议上提出了相关建议,得到李克强总理的高度重视,刘延东副总理即刻要求整理报送专报,又随即亲自到厦门长庚医院开展调研,实地了解情况。报告得到俞正声、刘延东、杨洁篪等国家领导人批示,为长庚医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大支持。今年7月,台盟厦门市委再次走访长庚医院,了解到医院人才引进困难和规培基地建设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又立即通过相关渠道积极为其反映。

  打造对台交流品牌 支持两岸棒球赛

  棒球运动作为台湾最主流的体育运动,在两岸体育交流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台盟厦门市委从2010年开始积极推动两岸棒球运动的交流,参与筹划两岸棒球赛事,推动棒球在祖国大陆的普及与发展。

  台盟厦门市委2011年向国台办申报“海峡杯棒球邀请赛”对台交流重点项目,获得立项。为办好赛事,台盟厦门市委多方协调,助推赛事场地大嶝中学棒球场的规划和建设。

  2015年8月,由中国棒球协会、“中华台北棒球协会”等四家单位联合主办,台盟厦门市委作为支持单位的2015年“海峡杯”青少年棒球邀请赛正式开幕,来自北京、广东中山、福建厦门和台湾新北、高雄、台南的6支棒球队伍相聚大嶝,切磋对战。比赛期间,台盟厦门市委与两岸主办方还就如何开展两岸体育交流和青年交流进行探讨。这一赛事将长期举办,成为厦门对台体育交流的又一项品牌赛事。

  深入台情研究 关注台湾社会发展趋势

  近年来,台湾岛内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和两岸关系局势不断变化,为真正了解台湾社会发展趋势,把握台湾民意发展的动向和脉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台工作建议,台盟厦门市委选择合适议题,深入开展台情研究,与有关智库单位协同合作,不断提升研究研判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台盟厦门市委近年来针对台湾选情、政党格局演变,两岸政治关系合情合理安排,两岸青年认同,新媒体对两岸关系影响,促进两岸融合先行先试等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台情研究报告。与市委统战部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台湾社会运动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关注台湾社会运动年轻化、网络化的趋势,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获得了2015年度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一等奖。另16篇研究报告在各类评选中获奖。这些报告通过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并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台工作取得实效。

  开展涉台调研 推进厦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海峡对岸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轫较早,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已形成诸多脍炙人口的文创品牌,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值得厦门借鉴。

  台盟厦门市委联合市政协台港澳侨外事委组成课题组,走访了市文广新局、厦大台研院、厦门宏泰集团等单位,与有关文创业界的企业家、专家座谈,参加市政协就“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开展的专题视察活动。通过走访、座谈和视察,对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情况和面临的问题进行较深入的了解,并与台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历程中的相关经验进行对比借鉴,形成调研报告《借鉴台湾经验,大力推进厦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该报告得到时任市主要领导批示,报告中提到的建议多数都得到了落实,有效地促进了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党派名片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简称台盟,是由台湾省人士组成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在台湾省“二二八”事件以后,一部分从事爱国民主运动的台湾省人士,根据当时台湾人民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实现民主政治和地方自治的愿望,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作为名称,于1947年11月12日在香港成立。

  台盟厦门市委成立于1983年7月20日,至今经历了七届委员会。现任第八届委员会主任委员:陈紫萱,副主任委员:廖明宏、陈敏伟、郑直、许勇铁、郭海峰,秘书长:陈敏伟。

  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市盟员229人,其中高级职称43人。有区总支4个(下设10个支部),直属支部5个,专门委员会5个。

  目前共有34名次盟员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1人,省人大代表1人,省政协委员2人(其中常委1人),市人大代表2人(其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人),市政协委员10人(其中常委3人),区人大代表 4 人(其中常委会委员1人),区政协委员14人(其中副主席1人,常委1人)。

  台盟厦门市委内设办公室、宣调处、组织处。逢双月出版内部刊物《厦门台盟》,开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厦门市委员会”网站(http://www.xmtaimeng.org),“厦门台盟”微信公众号。

  主委简介

  陈紫萱 女,汉族,1961年4月出生,台湾台北人,大学本科,1989年12月加入台盟,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台盟中央委员、监督委员会委员、两岸关系政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台盟福建省委副主委,台盟厦门市委主委。

  本版文/通讯员 丘岱

  本报记者 陈璇

  本版图/台盟宣调处

  亮点

  点亮一盏“心灯”

  照亮回家的路

  2014年3月,在台北发生了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以“反服贸”为号召的所谓“太阳花学运”;2015年又发生了以台湾高中生为主体的“反课纲微调运动”,这都反映了两岸青年在认同问题上的疏离倾向,对两岸关系发展造成直接冲击。如何促进两岸青年交流,有效化解两岸青年认同疏离问题,是台盟厦门市委近年来在参政履职中关注的重要课题。

  在一次“议政沙龙”会上,委员陈奕雍提出“用讲述台胞家史,增进两岸情感,用曾经发生在两岸家庭的史实来教育两岸青年”,台盟厦门市委采纳了他的建议,启动两岸台胞“口述历史”项目。通过对在历史动荡年代来到大陆的台湾老人的采访,以文字、纪录片等口述历史方式,抢救性地记录下那些跨过海峡来到大陆生活的台湾居民的个人史,铭记先辈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投身于台湾光复和新中国建立的革命事迹,弘扬台盟爱国爱乡情怀和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心愿,让两岸青年近距离地感知真实的历史细节,进一步增强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促进两岸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目前,口述历史项目前期成果《东门街34号》、《台湾老兵》、《我的“飘零一家”》等9篇访谈稿已在两岸互联网平台“讲古”“犀牛故事”发表,并被网易云阅读等平台进行二次传播,数十家自媒体转载,在两岸青年阅读人群中引起较大反响,浏览人次已达百万以上。

  “口述历史”的主要传播对象是海峡两岸青少年群体,用互联网的方式去发现、保存、传承自己的家史,无疑是让两岸年轻一代接近历史的最好方式。只有让历史事实说话,才能让那些肆意歪曲历史、否认和美化日本殖民台湾历史的人彻底哑口无言,也才能让那些对历史一知半解却被人盲目利用的部分青年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如何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让他们真正体悟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是多么令人骄傲与自豪。

  台湾网友阿喜留言:“对于我们这些七年级生来说,这个故事闻所未闻,这些历史对于更年轻的台湾人来说,就更遥远了,令人唏嘘、令人感叹,真希望多读到一点过去的故事。”台湾网友蚂蚁跟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看了这个故事,一种感觉,很多事情都不应该被遗忘,而今天两岸交流中的很多误会,真的没有想象中重要,也没有想象中不可改变。”一位在海外留学的台湾青年读者这样写道:“这些故事化解了我的心结,犹如一道火光,点燃了我的‘心灯’……”。

  “口述历史”项目得到了海峡两岸有识之士的鼓励和支持,全国台联、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等机构提供了诸多便利和帮助,三联国际文化公司、南方家园出版社、CNEX纪录片团队加入成为项目合作伙伴,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杨渡,台湾知名文化人方文山等都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其中,为项目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赵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