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对标国际,积能蓄力再出发

2017-01-20 09:20 福建日报

  平潭台湾创业园成为两岸青年创新创业新平台(资料图片)

  图为,舞台剧《平潭映象》在北京首发。

  18日晚,“远方的惦念”2017华侨华人春节联欢晚会在福州举行,由两岸青年表演的《平潭石头会唱歌》登上舞台。

  图为,石头厝是平潭“真宝贝”。平潭流水北港村定义为“文创村”,吸引了两岸青年前来创业。

  平潭公铁大桥正在加快建设。陈澜清 摄

  平潭加快城市配套建设,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林映树 摄

  2016年,平潭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一岛两窗三区”发展定位,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力推进实验区、自贸试验区、国际旅游岛建设,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据初步统计,去年平潭地区生产总值205.72亿元,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37.57亿元,增长50.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46亿元,增长35.4%;固定资产投资395.71亿元,增长15.3%。

  体制机制再优化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平潭最大亮点。

  去年以来,平潭加快行政审批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出‘三减两化一提升’(即减前置、减环节、减时间,模块化、标准化,提升机关行政效能)。“三减二化一提升”在全区铺开后,所有区直部门单位从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制度建设入手,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改进措施,全面“瘦身”本部门的行政审批前置、环节和时间。如台湾工作部、教育局和旅游发展局,对本部门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面进行精简,精简面达100%;区交通与建设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和社会事业局精简事项数量分别达212项、188项和114项。

  推行“三减两化一提升”后,成效显著。跟老百姓办事有关的1400多个行政审批乃至公共服务事项全面进驻中心,基本实现只要“进一扇门、办全部事”;区直各部门全面对审批流程进行梳理再造,制定了标准化申请文本,650多项业务大幅度缩减办理时限,运转效率普遍提升了30%-60%。

  “三减二化一提升”只是平潭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生动实践。以自贸试验为契机,共推出124项创新举措和开放措施,首创举措量和开放措施量位居全省前列,企业设立快车道审批机制等5项入选“十大创新举措”、旅行社及旅游业务对台开放等7项入选“十大开放措施”,台湾商品免税市场入选“十大功能性平台”。

  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与智慧岛建设结合在一起,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

  2015年10月,平潭被确定为全省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试点。作为建设试点,平潭网格化信息平台率先受益,实现全民信用和全行业、全领域数据汇聚,逐步成为数据汇聚的大平台、信息共享的大通道、数据应用的大入口。

  以试点建设为契机,平潭结合“智慧岛”建设,确立了“全岛一张网、全岛一平台、全岛一中心、全岛一号通”的总体建设理念。去年11月,平潭12345便民服务热线、“五彩麒麟”APP、“平潭智慧岛”微信公众号等上线运行,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慧平台建设,大大方便企业、群众办事,并推动全民参与,实现共治共管共享。

  新兴产业增活力

  15日,舞台剧《平潭映象》首发仪式暨平潭国际旅游岛推介会在北京举行。该剧以平潭的历史人文和秀丽的自然风光为创作源泉,以“平潭蓝”为核心,对平潭民间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深入挖掘,将平潭及两岸的历史、人文元素通过舞蹈艺术形式完美呈现,融入3D裸眼等高科技手法,打造了一场高水准的视觉盛宴。

  据悉,《平潭映象》计划于今年10月份开启亚洲巡演,预计巡演150至200场次。更让人期待的是,平潭国际演艺中心即将落地平潭,《平潭映象》将在此迎接八方游客。

  围绕国际旅游岛,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产业发展迅猛。据统计,2016年全年游客突破29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1亿元,分别增长25.2%、66.3%。

  新常态下,平潭围绕自身优势,全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根据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产业优”要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退”有“进”,“退”低效产能、退污染产业,“进”易培育、有优势、见效快的特色产业。按照这一思路,平潭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即“5+2”产业体系:旅游文化康体、金融保险产业、航运物流产业、建筑产业、风能产业等5个优先产业和会展、电子信息等2个重点产业,集中力量培育特色产业体系。

  产业发展思路明晰,实施精准招商是关键。为此,平潭在北京、杭州、深圳等地召开多场招商推介会,主动上门与国旅、东湖高新、乐视等大企业进行点对点对接,做到地点、对象、政策、项目的精准,吸引了一大批优质企业落地。如金融产业发展迅猛,截至去年底,特色金融集聚区共有金融及类金融企业995家,金融和类金融业税收占税收总额的26%。

  走出产业发展新路子,平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预计去年全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1.7亿元、比增15.8%,占GDP比重提升6个百分点至56.2%,产业投资占固投比重提升13个百分点至40%,产业项目占重点项目比重提升14个百分点至39%。

  对台融合再突破

  对台融合是平潭开放开发的主题,平潭在对台交流合作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位于平潭台湾创业园的台企宗仁科技(平潭)有限公司,是一家创新型半导体技术公司。

  公司总经理陈孟邦来自台中。去年3月,他带着深圳团队前来平潭创业,仅用了9个月销售额已突破千万元。看好平潭发展前景,陈孟邦把公司总部从深圳搬到平潭。

  “企业发展顺风顺水,这得益于平潭良好的投资环境。”陈孟邦说,平潭有着很好的投资环境和创业平台,并出台许多优惠政策,已成为台胞投资新热土。

  像陈孟邦这样,来平潭投资兴业的台胞越来越多。

  去年初以来,实验区积极探索“一区两标、包容共存、融合发展、两岸共赢”的理念,推动在经济、文化、社会、行业管理等方面执行大陆和台湾两个标准、同时采用。去年,平潭先从台湾部分领域企业资质、从业人员资格、建筑、旅游、医疗、教育等方面入手,已有50多家台湾相关机构和100多名执业人员落地从业。下一步,将继续在公共服务、通关机制、贸易规则、社保制度等方面大胆探索,推动通信、会计、律师、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促进两岸服务要素自由流动。

  如今,共同家园元素持续集聚。在两岸海上直航航线方面,台车入闽、对台海运快件实现常态化,全年累计运送旅客8.71万人次、货物6.7万吨。实施“为拟经平潭入境的台湾本岛居民办理五年期台胞证”“为省外居民来岚赴台团队旅游办理出入境证件”等两项全国唯一的出入境优惠政策,办证人数突破20万人。

  两岸创业平台日益完善。在台湾创业园,已有台达电子、宗仁科技、迈康生技等一批知名台资企业入驻,已成为两岸创业创新新平台。在澳前台湾小镇,许多台胞在这里创业,台湾产品在这里汇聚,已成为平潭一张新名片。两岸经贸合作态势良好,去年全年新增注册台资企业227家,投资总额11.41亿元。

  “随着开放开发进一步推进,台胞参与度越来越高,两岸共同家园正由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平潭将成为两岸深度交流合作新样本。”平潭台商监事长薛清德说。

[责任编辑:赵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