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暖 台企留得住

2017-02-27 09:36 福建日报

  2月10日,台企漳州灿坤实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员工们,总算舒了一口气。根据节前的统计,灿坤的用工缺口近千人。但现在,用工荒难题终于迎刃而解。当天在漳州台商投资区举办的春季招聘会,吸引了近1.5万名求职者。为了办好这场招聘会,当地不仅事先走访各家台企,了解用工需求,还线上线下联动,将招聘信息广而告之。

  作为全国三大台商聚集区之一,近年来漳州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打造营商暖环境,构建出了一片有人情味的投资热土,让台企引得来、留得住。

  投资热土 温情家园

  不久前,漳州市台胞台商服务中心主任郑学哲收到一张特殊的感谢状,感谢漳州出钱出力让台胞刘志章平安返台。发来感谢状的,是台湾台东县县长黄健庭。

  原来,去年漳州市台办接到报告,在蓝田经济开发区发现病倒在地的台胞刘志章。当即,郑学哲就与台湾关公文化两岸交流促进会总顾问常金海取得联系。他了解到,智力低下的刘志章是台东人士,父母已故,相关证件均已遗失,其哥哥也无法亲自到漳州接他回台。为此,郑学哲对接上台东县户政部门,并与漳州出入境部门协作,特事特办,加急为刘志章办理了一次性出境手续。当年5月,刘志章顺利返台。

  “我们主动为台商台胞办实事,让他们不仅能够在这片投资热土上投资兴业,还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郑学哲说,人情味就体现在为台商解决就医、就业、子女就学、身份认证、祖籍地查询等服务细节上。

  前阵子,来自新北市的台商罗金龙找到漳州市台办,请求协助解决购房纠纷事宜。在接待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罗金龙额角有一块硬币大小的痂疤。原来,为了医治脸上这块牛皮癣,罗金龙在岛内辗转多地寻医,8年多却始终不见好转。

  “我们来帮你想办法。”漳州市台办工作人员发动自家亲属寻医问药,最终找到一位老中医。一个多月后,罗金龙的旧患便好了大半。

  据统计,2010年以来,漳州市台办已累计办理台商求助服务323件。为了更好地服务台商,去年12月漳州市台胞台商服务中心成立。“台胞台商服务中心专司台胞台商投诉求助件的协调处理,为台胞提供服务。”郑学哲表示,台胞台商可通过面诉、函件、电话、信息或微信等多渠道提出诉求,他们将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主动介入 快速审批

  最近,位于漳州台商投资区的台企统一实业有限公司在办理QS认证时,遇到了麻烦。眼看着产品无法如期上市,企业负责人急得团团转。就在这时,漳州台商投资区的相关负责人主动介入,直奔福州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相关事项。最终,原本需要一个月的认证手续,在三天内就拿下了。

  行政审批缘何可以步入“快车道”?漳州台商投资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会跟进项目洽谈、履约、办证、审批、投建、投产等各个环节,帮助台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在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方面,漳州不遗余力。2011年开始,当地便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建立涉及多部门审批的预约协调机制、容缺受理制、联审联办制、限时办结制等创新性工作机制,不断加快项目审批速度。

  创新司法 案结人和

  最近,台胞陪审员李士铭参与了龙海市人民法院的一场调解活动,成功化解了一起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原告温某是龙海市某台资食品企业的员工,入职不足半月便因不慎滑倒受伤。事后,劳资双方因赔偿方案分歧而诉诸法庭,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作为台胞陪审员,李士铭与经办法官一起参与了庭前调解。经过不懈努力,他与承办法官做通了被告方的思想工作,双方冰释前嫌。

  司法服务,是打造涉台营商暖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漳州司法系统在全国率先创设涉台法庭,聘请台商台胞人民陪审员、台商台胞检察监督员,形成了120名涉台案件调解员、84名台胞陪审员、138名司法联络员的“三员联动”涉台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台商黄信辉是第一批台商陪审员和调解员,几年下来,他已成为一名调解能手。在黄信辉看来,诉诸法庭并非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调解优先、案结人和才是最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涉台司法改革不断取得突破。以往囿于户籍、固定住所以及立法层面等限制,台籍犯罪人员在服刑期间,难以获得假释机会。2015年,漳州市出台《台籍罪犯适用假释与社区矫正对接工作的意见》,设立涉台社区矫正基地、构建涉台社区矫正监督员聘任制度,让台籍犯罪人员的假释工作因此得以突破。

  2013年,彰化人刘某因犯交通肇事罪,被判处3年半刑期。服刑期间,刘某确有悔改表现,为此当地监狱向漳州市中院提出假释建议。去年1月,漳州市中院作出假释裁定,准予刘某前往涉台社区矫正基地——南靖县钰丰乐器(福建)有限公司进行社区矫正。这也是台籍犯罪人员被准予假释的全省首例。

  本报记者 张辉 李烈 通讯员 刘荫花

[责任编辑:赵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