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一场特殊的媒体说明会在台南举行。会议的主角,是仿古福船南台二号的5名船员。两天前,他们从金门料罗湾出发。按照原计划,他们将在50个小时的时间里,经澎湖至台南安平运河,完成风帆重渡台湾海峡的壮举。
这条线路,正是356年前郑成功船队,以及日后闽南先民航渡台湾的线路。但1949年以后,中式帆船的身影从未在台湾西海岸出现过。
遗憾的是,从料罗湾出发6小时后,由于风高浪急,航渡宣告失败。南台二号在之后消失在台湾海峡的广阔海域中。但5名船员说:“只要有机会,就会重回大海。”
让古老福船重渡台湾海峡
许路是航渡计划的发起人。他与大海的故事,开始于2007年。
这一年,许路在厦门发起成立福龙帆船中心。其目的是挖掘中式帆船制造工艺和传统航海技术,并进行海洋实验考古。第一个项目,便是次年成行的太平公主号横渡太平洋计划。太平公主号以明清时期福州海域流行的“赶缯船”(清代水师的一种战船)为原型,在82天的时间里,它从香港出发,途经台湾基隆、日本那霸港,最后抵达美国西海岸。
但许路最终并未参加这次横渡北太平洋之旅。从那时起,他的心里便埋下了一颗种子,复原一艘传统福船,亲自完成一趟海上航行。而他最期待的航线,便是跨越台湾海峡。
福船是中国古代三大传统船型之一,为闽浙沿海尖底海船的统称。早年,唐山过台湾,驾驶的便是福船。那时的台湾海峡被称为“黑水沟”,由于海况凶险,民间流传着“六死三留一回头”的说法。
“300多年前,一艘艘福建帆船渡过台湾海峡,从当年郑成功登陆的鹿耳门进入,渡过台江内海,于台湾府城的五个港口上岸。”许路在厦门沙坡尾开展田野调查时,收集到不少与福船有关的故事。
1949年以后,随着海峡航运中断,中式帆船再也没有去过台湾。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现代钢板船的普及,木质帆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古法造船工艺,也成为游走在失传边缘的脆弱文化遗产。
比起造船工艺,许路认为业内对传统航海技术的认知更加有限。因此,许路希望借由福船东渡,复苏传统造船技艺,传承古老的航海技术,同时探寻两岸的历史关系。
2012年年底,南台二号在福州闽侯县新岐造船厂开斧,并在第二年年初完工。它以早年在闽江流域流行的单桅小型福船为原型,船身长5.99米,宽1.99米,不计压舱石重约1200公斤。“南台”二字则源于历史上福州古老港口的名称。“在制造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依循古法工艺。”许路以风帆为例,南台二号的船帆由宁德霞浦沙江82岁的老师傅黄立松专门制作。帆布由薯莨染制而成。明清时期,闽粤一带曾广泛用薯莨染制衣物、渔网、船帆。
此后的几年间,由于中式帆船检验标准缺失和航行手续办理等原因,南台二号航行计划迟迟无法成行。其间,它长期停泊于厦门沙坡尾、漳州龙海月港、东山等地。
2015年,许路的计划在两岸民间组织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得以继续推进。
沿着先民航渡台湾的路径
今年5月19日,一切准备就绪后,南台二号从厦门沙坡尾出发,次日到达金门料罗湾候风。除了许路外,还有4名船员参加了这次航行。
船长王铁男,出生在西北,却对海洋充满向往。几年前,他参与“厦门号”环球一周的故事广为人知。来自鼓浪屿的陈朝远,是著名的“不辍旧物馆”的馆主,收藏了2000余件闽南民俗老物件,同样对海洋饱含热情。从秦皇岛远道而来的王杨,是“太平公主号”航行计划的参与者,为了逐梦海洋,他两次辞去在电视台的工作。何尔单则是团队中唯一的女将,同样有丰富的航行经验。
按照既定计划,他们21日从金门料罗湾出发,途经澎湖马公港,最后于23日进入台南安平运河,全程近150海里。这条航线,也是300多年前郑成功船队东渡台湾的线路。
但是,即便这个团队有着丰富的现代航海经验,当遇到未卜多变的海况与传统航海技术,依然感受到困难重重。“古帆船为横帆,适合侧风与顺风时起航;现代帆船则为纵帆,抗风性比古帆船好,因此驾驶古帆船,对于海象的掌握更应留心。”王铁男说。
21日10时,在维多利亚号的护航下,南台二号从料罗湾出发。按照数天来跟踪研判的气象信息,当天台湾海峡中部浪高1.3米,风速为18至20节,适合帆船航行。但他们还是将航向从马公港,调整为位于澎湖南部的七美岛海域。
航行至午间,海上风浪持续增大,浪高超过3米。其间,甚至出现了撩绳断裂,风帆顺风飘出去的情况。因此,护航船船长要求南台二号的船员立即转移。
“尽管船只依然处于可控状态,但考虑到接下去风浪还将继续增强,撩绳还会有断的可能,以及天黑后看不到海浪,为船员的安全,我们还是决定接受建议。”王铁男说,此时驶离料罗湾已近16海里,船头浪高近4米,大大超出海况预报的水平。
在转移过程中,船员们则经历了一场生死时速。“大船接近后,大家很快把拖缆绳固定在缆桩处,开始由大船拖行,结果船头羊角和铁环在浪中被拽断,我们足足花了10分钟才重新固定好拖缆。”王铁男说,在两名船员成功登上大船后,王杨在登船时,恰逢浪头打来,踏空落水,瞬间被水流冲走,“最后多次抛出救生圈,才完成救援”。
船员全部安全转移后,维多利亚号开始拖着南台二号,向七美岛方向行驶。因为船速过快,南台二号霎时间扎入海浪中,大量海水灌入船舱,船体呈90度倾斜。“此时再拖行南台二号已无可能,我们决定弃船。”无奈之下,他们割断了拖缆。
按照原计划,南台二号将在完成航行后,被捐赠给台湾一家博物馆进行展览。但此时,全体船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南台二号从视野中漂离远去。
只要有机会,就重回大海
至此,筹备了近6年的航行,在经过约6个小时的航行后,以失败告终。22日凌晨4时,一行人安全抵达台南安平港。
回忆起这次未成功的海上冒险,王铁男感触良多:“先民在没有气象预报,没有护航船的情况下,遇到凶险海况,无路可退,只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穿越海峡,驶向彼岸。”他说,这次航行让他再次加深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勇渡“黑水沟”的沿海先民的敬意。
航海家们并没有打算就此放弃。事实上,他们已经开始规划下一次航行,最快将在2019年实施。为此,他们将进行更加充分的准备。
从台湾返回厦门的当天,许路就拜访了老渔民余龙发。他是厦门港最后一批淘海人的领头者。许路希望老余能够充当未来航渡台湾团队的技术总监,为他们提供更多传统航海技术指导。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推动中式帆船领域的航海技术出台。
许路更大的愿景,则是通过航海之旅,重新唤起大众对海洋文化的关注,并探讨保持城市记忆的文化策略。
[责任编辑:赵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