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是两岸共同的根——第五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侧记

2017-11-22 11:10 福建日报

  日前,“第五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在厦门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福建社会科学院以及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世新大学等两岸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1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本届论坛以“两岸文化深耕与融合”为主题,围绕文化、教育、艺术、文学及妇女设立五个分论坛。对于台湾当局不断推动“去中国化”动作,与会专家从各自领域开出良方。

  上月初,福建师大两岸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师大文学院、台湾中华文化教育学会三家单位的协作成果——两岸合编高中语文教材在台湾正式出版,并在台北、台中、高雄等地的多所高中使用。

  作为该教材台湾方面的主编,台湾中华文化教育学会理事长、台湾戏曲学院副校长孙剑秋教授表示,合编教材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精选了两岸现行大、中学教材中共同选用的名篇,如《师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同时也选入了台湾一些本土名家的作品,如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郑愁予的《错误》。

  教材一经面世就受到台湾教师欢迎,因为如此才能确保学子有较大的古文阅读量,而且这套教材有着两岸共同的文本记忆,对于增进了解、共同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大有裨益。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以80岁高龄为这套教材撰写了400多篇解读文章。他在论坛发言中表示,自己曾七次赴台考察交流,看到以“四维八德”“忠孝仁爱”命名的道路时非常感动,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根植于台湾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但他也指出,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如今民进党当局又不断做出降低高中课本文言文比例等“去中国化”举动。“这就像一只手被砍下来,虽然根子还在,但要把断手再接回去,仍然要费时费力。”孙绍振表示,必须警惕现在台当局的“去中国化”举动,要有忧患意识和长远的眼光,并采取行动积极应对。因此,两岸合编语文教材,增加中华文化的内容,对增强台湾青年的文化认同尤为重要。

  大陆电视节目自上世纪90年代获准在台播出以来,日益受到宝岛观众的喜爱,已成为大陆推动两岸文化交流的拳头产品之一。中国社科院台研所副研究员陈桂清在论坛上表示,近年来在台湾热播的《甄嬛传》《武媚娘传奇》等古装剧,虽然有艺术虚构成分,但植根于历史,而且融合了宫廷礼仪、诗词歌赋、饮食起居等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历史中国的想象,对岛内民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具有加深效果。

  据陈桂清介绍,1996年2月,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大陆影视节目入台,伴随着《三国演义》《水浒传》《雍正王朝》等一批电视剧入岛,大陆剧在台湾掀起第一波收视热潮。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大陆电视节目在台迎来高潮期。2011年,台湾自大陆引进的戏剧达151部。陈桂清说,大陆剧在台湾引进剧的收视率占比也逐年上升,2009年仅为18%,2013年达到49%。此外,大陆节目的种类也日益多元化,除了电视剧之外,像动画片《熊出没》、综艺节目《我是歌手》等也进入台湾观众的视野。由于制作精良,有的节目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康熙来了》等台湾本土王牌综艺,这也意味着大陆流行文化在渐渐地被台湾民众所接受认可。

  陈桂清还建议,未来不仅可以加大对民间故事、信俗、历史传说等题材的挖掘利用,还可以推动网络剧、现代都市剧等入台,增强对台湾的影响力。(本报记者 陈梦婕)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