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陈习珍来平潭开设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引进台湾先进的康复经验和理念,其推行的融合教育让“慢飞天使”走进校园——
陈习珍引导自闭症儿童逐步学习。
适龄儿童入学,这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却是一条铺满荆棘的道路。然而,来自台湾的陈习珍却迎难而上,在平潭推广普校融合,为这些孩子的教育寻求更多出路,让他们更好地走好人生路。
自闭症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在陈习珍的眼中是“慢飞天使”。“他们不是不会做,只是学得比较慢。”日前,在平潭台湾创业园平潭慢飞天使特殊儿童康复中心,谈及自己的选择,该中心创办人陈习珍说。
这是一场以爱为名义的持久战,想要突破困局,可能需要一辈子的时间持续研究和实践。对此,陈习珍义无反顾。扎根岚岛的过程中,陈习珍开启全盘计划,向内开设各项课程引导“慢飞天使”实现蜕变,向外联合教育部门,让普校融合这一试点工作“落地生根”,为“慢飞天使”带来新的春天。
蜕变,从“门外汉”到讲师
熟悉陈习珍的人都知道,因女儿的爱开启了她的这份事业。“我理解‘慢飞天使’家庭的苦,因为我的女儿曾经也诊断出患有自闭症。”陈习珍说。
14年前,陈习珍被医生告知患上癌症,而彼时,她5岁的女儿已被确诊为重度自闭症患者。因为血浓于水的亲子缘分,这位母亲不甘被命运安排,毅然开启了与癌症、自闭症“赛跑”的旅程。
为了改变女儿的命运,陈习珍从一名“门外汉”,一步步迈入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专业领域,不仅将女儿培养成为舞台上的“钢琴公主”,她自己也从一名记者转变成为自闭症巡回讲师。在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融合教育及儿童心理咨询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是台湾融合教育的实践者之一,一路见证着学校和社会对‘慢飞天使’态度的转变——从最初的排斥到如今的‘零拒绝’。”陈习珍说。
两岸一家亲。看着女儿一天天变好,陈习珍心中开始惦记大陆“慢飞天使”的酸楚。2009年4月,陈习珍来到大陆,成功考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带着女儿四处奔走,为自闭症儿童做宣导,成为两岸自闭症推动校园融合讲师。8年时间,受邀举办近1200场公益讲座。“我想用我的经验帮助家长们以生活化教学的方式,给‘慢飞天使’和他们的家庭带来新的希望。”陈习珍说。
爱的呼唤,引进台湾经验
近几年,围绕“爱的互动”这一中心,陈习珍的演讲吸引了大陆各地的自闭症患者家属慕名而来,家长的期待在她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今年3月,陈习珍创办平潭慢飞天使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把台湾融合教育的经验带到大陆。
选择在平潭开启新事业,陈习珍看重的是当地的政策优势和与台湾的地缘优势。“台创园给我们提供了宽广的平台,服务很周到。平潭到台湾本岛的客运航线,让闽台‘一日生活圈’逐步形成,来往岚台非常方便。”陈习珍说。
如今,康复中心汇聚了来自台湾、河南、云南、四川等地的特教老师,还有大学生志愿者,共同为自闭症家庭提供帮助。中心针对“慢飞天使”开设了康复、个训、认知等课程,而针对家长开设的“妈妈学堂”,让家长逐步掌握陪伴孩子精准的自然引导方法。
今年夏天,陈习珍初遇来自江西、不满3周岁的小壮(化名)时,他仅能发出单个字。在4个月的时间里,通过系统学习,小壮能够用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这让小壮的妈妈黄女士欣喜若狂。“小壮开朗多了!”黄女士说,陈习珍是她和儿子生命中的恩人,现在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
普校融合,从无到有的突破
普校融合——让“慢飞天使”步入校园与普通学生一起成长,是陈习珍一直希望实现的目标。而不久前,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有了新的突破——
11月9日,平潭金井湾片区一所学校迎来两名新生——小鱼(化名)和小胜(化名)。小胜来自南平,这是他第一次踏入校门,也是小胜妈妈此前不敢想的事情。小鱼来自福州,今年9月开学后由于种种让老师感觉“奇怪的行为”仅一个星期就被劝退。这次他终于重返校园了。
这是两岸教育交流一次新的探索,也是平潭教育界新的突破。在此之前,陈习珍几乎走遍岚岛,只为找到一所愿意接受自闭症儿童的学校。“在平潭综合实验区教育局的帮助下,最终确定金井湾片区的一所学校,首批有两名学生入学试点。”陈习珍说,“试点学校提供支援教室,前期两名学生先在该教室中学习适应,后期若常规建立好后即可到普通班上课,实现随班就读。”
平潭是对台先行先试的地区,岚台正在深化各方面合作,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新的蓝图也在酝酿。“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平潭探索两岸融合教育,扩大普校融合的年龄层,让孩子们都能上学。”陈习珍说。(林霞 王凤山 文/图)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