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这一片金色稻田里

2018-11-21 10:43 福建日报

  偏乡池上,在种出台湾最好的稻米的同时,又是如何成为岛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文艺界人士纷纷来此采风、演出,到底看上了什么?

  云门舞集在池上的金色稻田里表演《松烟》。

  池上便当的前世今生

  从台北坐三四个小时的火车,一路楼房渐稀,视野越来越开阔。进入台东池上乡境内,从眼前穿梭而过的电线杆突然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成片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游客或漫步田埂,或骑车穿梭其间,或找棵大树坐下。若天气晴好,稻香会弥漫整个乡村。

  池上是坐落于花东纵谷平原间的一座小镇,日夜温差大,山间云雾缭绕,台湾中央山脉的水弯流而下,散流平原之上,又穿越水田,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池上全台第一的稻米。

  早年,花东铁路需要八小时车程,来往旅客需自备食物充饥,因池上地处中转站的位置,当地民众开始制作饭包贩卖给外出人。初期的饭包配有瘦肉、猪肝、炸虾饼、黄菜头、一小块蛋饼,辅以梅子开胃,用麻油绳系紧,就是第一代的池上饭包。此后,又改以木片制成的盒子装盛,不仅能吸收饭包中多余的水分,也使米饭更加香糯可口。

  随着池上米畅销全台湾,冒牌货也冒了出来。2005年,池上米及时注册了台湾第一个地理认证标章。池上乡乡长张尧城告诉记者,现在池上的每一包大米都可以追溯到种植的地块和农民,还可以查看到种植日记、生产履历等。“要取得池上米产地认证标章,必须向池上乡公所提出申请,在稻米收割前两周,当地农民进行报备,乡公所则派人前往地里采样检验,确认农地位于池上乡境内,再通过农残等多项严格的检测后方能使用产地认证标章。”

  这里的农民世代以种田为生,为了鼓励农民们进一步提高品质,池上乡推出了每年两期的米质竞赛。曾获得“全台米王”称号的农民林龙山介绍说,农事是一件辛苦又繁杂的工作,比如,田间必须无杂草、稻子不能过于密集;再比如,雨天空气里的氮气多,肥料里的氮就要相应减少,以免过多的肥料剥夺了稻米原有的活力。与此同时,创新实验也不可少。林龙山将自己种的番茄倒到田里当作有机肥,让稻子吸收充足的茄红素,使稻子长得更加健壮。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精耕细作,成就了全台湾最贵的稻米,售价每公斤从100元(新台币,下同)到400元不等。

  林怀民的舞台

  秋天,稻子成熟的季节,池上乡也迎来了第十届“秋收稻穗艺术节”(以下简称“艺术节”)。2009年,当地居民与台湾好基金会合作,举办首届艺术节,首度将钢琴搬到稻田中央,台湾钢琴家陈冠宇在金黄色的稻田背景中忘我演奏,成为当周全球最佳影像。池上与艺术结缘之路从此开启。今年,池上金色舞台上演出的是林怀民领军的云门舞集。在上百顷的金色稻海中,云门舞集的舞者们为观众带来经典舞作《松烟》。云门舞者以气引体,对应山峦流云,与风中稻浪起伏呼应,与天地万物一起吐纳。

  林怀民告诉记者,2013年,他曾带领云门舞集在池上采风体验长达半年,并由此创作了《稻禾》,在艺术节登场之后,又在全球巡演了100多场,成为云门的代表作之一。虽然云门的舞者走遍世界各地,但是池上仍是他们最向往的舞台,因为这里“天美、地美、人心美”。今年的艺术节,林怀民特地带来了自己心爱的《松烟》,献给以水墨习字为生活日常的池上农民,向书法之乡致意。

  近十年来,张惠妹、伍佰、优人神鼓等知名艺人、表演团队接连登上艺术节舞台,使得艺术节成为台湾重要的艺术盛会之一。2014年,台湾知名画家、作家蒋勋来到池上,并与乡亲们一起向天地敬酒,宣告“池上艺术村”开门。同年,蒋勋入驻池上大埔村的艺术家宿舍开始创作。在一年时间里,蒋勋除了创作出大量以池上为题材的画作,还出版了《池上日记》,记录他在池上的生活点滴。他写道:“声音带我到了池上,气味带我到了池上,春夏秋冬,晨昏和正午的冷暖痛痒,都在身体里带我一点一点在这里落土生根了。”

  全台各地乡村大都有稻田,为什么艺术家偏偏爱来池上?“池上各村每月发动村民大扫除,是台湾环保观摩乡镇。池上稻田里的电线杆全部移除,天际线没有被切割,视觉效果最好。不少地方一旦看到旅客络绎不绝,就开始抢盖民宿、摆摊设点赚钱。但在池上,是明文禁止在田间搭盖、路边随意摆摊的。当别人一味追求物质利益,他们要的却是心灵的富足与生活的质感。村民不一定能完全理解艺术,但都非常尊敬这些艺术家。而在农民日常的弯腰、拾穗中,艺术家也重新找回了人和土地的价值。”张尧城说。

  给稻子听音乐

  建兴米厂是池上最早的米厂,有80多年历史。“从我爷爷辈就开始在这里碾米了。”记者见到梁正贤时,他正在自己的多力米故事馆里招呼参观者。故事馆由家传的碾米厂改建而来,如今摆放着老式碾米机和各种农具、知识展板,每件物品都在讲述一粒米的故事。梁正贤是池上最早推广有机种植的农民。

  因为热爱艺术,梁正贤和池上乐赏基金会于2014年共同发动了“给稻子听古典音乐”活动。金色稻田间,古典音乐响起,路过的农民、游客都会驻足欣赏。他还将“音乐米”义卖做公益回馈,推广古典音乐教育。在基金会和乡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池上建起了一座音乐馆,每日播放古典音乐,池上的孩子可以免费学习小提琴。

  梁正贤提供自家有60年历史的老谷仓,改造成池上艺术活动基地——池上谷仓艺术馆。梁正贤估算,从2000年至今,池上农民平均每人上课时数达300小时。“以前大多上农耕技术课,2014年开始上古典音乐、插花等课程。农村子弟同样可以爱上艺术、享受艺术。”

  梁正贤没想到,自己种下的“种子”开出了意想不到的“花”。他的三个孩子这几年接连回到了家乡。儿子帮助管理米厂,大女儿用池上米和初鹿农场的牛乳研发出了不加乳化剂的米冰淇淋,三女儿则以米为主题开了一家餐厅。梁正贤告诉记者,现在池上游客越来越多,其中年轻游客占七成。这些人流为池上带来了人气和商机,年轻人返乡创业自然多了起来。此外,进驻池上艺术村的艺术家来自不同领域,除了自己的创作,他们还不忘回馈乡里,有的到学校教小朋友木雕,有的到村里教大家水彩画。

  李永善是一名返乡青年。之前他在花莲一家五星级饭店工作,月薪两万多。回家后,他接手了家里的7公顷田地,专门种植有机米,一年收入300万元,扣除成本,还有150万元的利润。今年,李永善报名参加村长选举。他说,回家了,故乡的山水和人情味依旧。不同的是,这几年家乡欣欣向荣蓬勃发展,自己也更想为这片土地尽一份力。□本报驻台记者 陈梦婕 文/图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