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高点”抢占“制高点”

2018-12-25 10:52 福建日报

  近年来,作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地区,厦门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立足产业发展特色,不断释放政策红利,以更大诚意、更活机制、更大力度持续吸引台湾人才“登鹭”,以人才聚集促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台湾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

  这是厦门市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引擎的成果。究竟有什么魅力让台湾人才汇聚鹭岛,实现“拼在厦门、家在厦门、乐在厦门”?

  政策引才

  在厦常住台胞约12万,其中台胞员工2.3万人,台生2400人,台胞高技能人才超过2000人;全市累计评选台湾特聘专家(专才)、高层次人才等领军人才近千人,其中特聘专家116名、专才79名……这一连串数字,诠释着台湾人才“登鹭”发展的热潮。

  “当时,大陆多个地方都在招揽我,但我最终还是选择厦门,主要是因为政府重视、政策给力。大陆‘31条’、福建‘66条实施意见’、厦门‘60条惠及台胞措施’发布后,我在台湾的同行经常打电话来咨询,有意到厦门来发展。”来自台湾的林忠谕具有多年高科技产业从业经验,今年10月在厦门成立骅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个多月就拿到七部侧叉AGV无人搬运车的订单,总价值400多万元。

  这只是厦门人才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厦门将台湾人才作为全市人才政策体系的重点,先行先试多项优惠政策,向台湾青年、技术人才、专家学者伸出橄榄枝,积极打造台湾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据统计,厦门市、区两级出台的专门对台人才政策文件多达10余个,覆盖了从高端领军人才、专才,到创业青年、实习实训大学生等各类人才。

  端出好政策,引来“千里马”。近几年,厦门人才政策的叠加效应和“磁吸效应”愈加明显,一大批台湾领军人才纷纷“登鹭”,在高端产业集群发展、企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洼地效应”,创造了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厦门对台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不仅加大了对台湾人才的补贴力度,也进一步转变了引才理念,不单单奖励人才个人,还关注引才主体,这大大提升了用人单位自主引进台湾人才的积极性,使台湾人才引进由政府向社会各阶层逐步延伸。”厦门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厦门在对台人才政策方面持续领跑,创下多项大陆第一:设立大陆第一个台湾人才服务机构“台湾人才服务部”,建设第一家面向台湾科技人才的孵化基地“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举办第一个专门针对台湾人才的交流会“台湾专业人才厦门对接会”,启动实施大陆首个台湾特聘专家、专才引进制度等。

  产业用才

  “公司良好的发展平台,还有厦门完整的产业链打动了我。”在厦门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凃如钦感叹道,厦门光电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猛,行业景气度高,又背靠大陆庞大的市场,三安光电更是全球LED芯片巨头,为台湾人才提供的机遇和发展平台比台湾更多、更大,可以尽情施展才华。

  2014年,凃如钦加入三安光电。如今他是厦门市台湾特聘专家,按有关政策将获得2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和工作生活补助。在公司里,凃如钦“双肩挑”,一头是整合中心总经理,负责LED外延、芯片的工艺技术平台整合和新产品开发,另一头是品管中心负责人,对产品的品质标准、技术规格进行把关。每天搞研发、抓品质、忙整合、做推导,一忙就是一整天。

  “来冠捷一年后,我先后评选上厦门市第四批台湾特聘专家和福建省第一批台湾高层次人才,按政策获得了一笔工作生活补助。另外,政府针对入选的台湾人才,还会提供子女就学、配偶就业、人才公寓、白鹭英才卡等方面的福利政策,这些贴心的服务,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甩开膀子干事业。”2016年,梁经杰加盟全球第一大显示器研发制造商冠捷集团,工作重心从台湾转移到厦门。

  如今,在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梁经杰的身份既是客户服务总监,也是公司技术骨干。他一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经常是上午与全球分公司沟通售后服务,下午开现场会推进大陆智能呼叫中心建设,并且每天与品质、研发部门研讨如何改善产品品质和工作流程。

  吸引力不仅来自光电和平板显示产业。璩泽中从事的是集成电路产业。近年来,伴随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的热潮,“在大陆市场成功,意味着在全球市场成功。”已成为两岸IC业者的共识。

  “台湾越来越多的IC制造和设计企业逐步向大陆转移,台湾IC厂商与大陆厂商合作的步伐也在加快,而厦门正在打造集成电路千亿产业链,集聚了近百家大企业,最适合承接台湾集成电路产业梯度转移,这为我们创业提供了大好机遇。”三年前,璩泽中和闾邱祁刚等人成立了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明晟鑫邦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公司成功开发出适用于智能卡领域的WLCSP芯片模块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银行卡、身份识别、安全管控等领域,预计今年将实现产值2300万元。

  人才引进来,更要留得住。据厦门市委人才办介绍,为避免台湾人才水土不服,厦门从细节入手,以产业用才需求为导向,先后推出涵盖补贴、住房、科研经费、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服务举措,并不断补齐人才政策体系短板,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打造舒心的生产生活环境。

  互促共赢

  水积鱼聚,木茂鸟集。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实现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是厦门打造台湾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引领两岸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法宝。

  习惯了在大陆生活打拼的梁经杰,闲暇时喜欢爬山、爱逛菜市场,还参加了厦门马拉松,成为“新厦门人”。“梁经杰的到来,为企业带来了活力。”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梁经杰加盟后,一方面,降低企业运维成本,将冠捷集团的全球服务成本从2016年的1.8亿美元减少到2017年的1.6亿美元,预计今年的服务成本将进一步降至1.3亿美元;另一方面,客户体验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冠捷客户的满意度指标从2017年的91%提升到今年的94%。

  依靠人才引领,企业脱胎换骨,受益的不止冠捷一家。陈慧昌是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厂长,也是厦门的台湾特聘专家。加入友达后,陈慧昌带领技术团队攻克了数以百计的理论、技术和工艺难题,研发出全系列高品质车用显示器产品,获得多项行业内大奖,友达也成为全球面板产业首个通过SED2020认证的厂区。

  产业是人才集聚的“蓄水池”。有了产业支撑,高端人才纷至沓来。近年来,随着厦门“千亿产业链群”的延伸壮大,当地引进人才瞄准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重点发展产业,并依托火炬高新区、海沧生物医药港等科技园区对台人才及产业的吸纳集聚作用,先后推出各类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培养计划,面向台湾释放出大量的工作机遇和岗位需求,为越来越多的台湾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台湾人才的不断涌入,也给厦门产业转型升级安上了助推器。以火炬高新区为例,作为厦门对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载体,火炬高新区累计吸收台商投资85.3亿美元,引进包括联电、友达、冠捷等龙头企业在内的300多家台企,吸纳了各类台湾人才3000余人,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持。

  厦门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台湾高端人才的引领带动,形成以人才吸引人才的磁吸效应,在人才项目实施过程中又集聚了一批管理、技术和销售方面的人才,有力推动了产业科技创新和企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厦门不断集聚融合政策、产业、技术、资本、市场等资源,为台湾人才在厦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撑,形成了台湾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互促共赢的良好局面。

  “厦门将继续采取‘项目+资本+人才’模式,大力引进集成电路、光电、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人才及团队。同时,成立两岸产业人才及项目对接平台,推动两岸人才及产业项目携手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发展。”厦门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本报记者 刘深魁 林娟)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