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台海新闻

这么温馨的“家”,怎能不留下

2019-01-09 10:00 福建日报

  

  在思明区台胞驿站前埔西联谊点,两岸青年在联欢。(资料图片)

  大力引才,重在留才。厦门市、区两级出台了10多项支持台湾青年在厦创业就业、实习实训的扶持政策,覆盖了从高端领军人才、专才到创业者、大学生等各类人才。先行先试的对台人才政策,以及熟悉的文化生活环境,让越来越多台湾青年愿意跨海兴业。

  住得好还花钱少

  兴业的前提是安居。

  背靠青山、面朝大海,走进厦门泊寓环岛山庄,四周清幽的环境让人惬意。这里是思明区台胞驿站前埔西联谊点和台青公寓,共有1307间房屋开放出租,面积从15平方米至70平方米不等,租金根据房型从百元至千元不等,都低于市场价。去年5月挂牌后,首批就有10名台青入住,包括经营传媒公司的余曜州。

  “我一个人来厦门创业,住在青年公寓的这段日子,认识了许多两岸青年。在公共活动区域,我们一起看电影、一起打桌球,经常聚会,感觉就像在家一样。”余曜州表示,思明区政府给予他所住公寓的租金补贴是2000元/月,他只需支付600元,大大降低了创业成本,让他能够安心留在厦门打拼。

  记者了解到,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海沧区都推出了类似的人才公寓,它们采用“政府承租、市场运营”模式,为台湾人才提供低租金、高服务的居所。此外,符合条件的台湾青年,还可以享受一定年限的免租金待遇。公寓内家电一应俱全,房屋清洁、门禁管理、设备维修、网络等生活配套也均有保障,台湾青年可以拎包入住。

  除了人才公寓外,厦门市还将台湾青年人才纳入市级公共租赁房保障范围。同时,在厦居住满一年的台湾人才即可购买商品房,台湾高层次和骨干人才还能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保障型商品房,或申请最高100万元的购房补贴。

  去年3月搬入翔安区洋塘居住区的林欣德,是首批入住公租房的台青之一。“公共租赁房月租金约1000元,为原先住房成本的三分之一,极大减轻了日常的经济负担,也坚定了我留在厦门创业就业的信心。”林欣德说。

  没有顾虑放手干

  近年来,厦门光电产业在新项目研发、新技术应用上表现突出,吸引了台湾光电、集成电路人才“批量”来厦发展,厦门三安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中英就是其中的一位。

  由于在半导体材料及电子组件技术等方面的特长,2017年张中英获聘为“台湾特聘专家”。随着事业蒸蒸日上,张中英的妻女也随他来到厦门。“一家人跨海而居,最需解决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张中英的双胞胎女儿出生于2012年,去年9月适龄入小学,一开始他和妻子担心龙年宝宝多,入学有困难。想不到厦门市根据台湾特聘专家的政策给予照顾,两个孩子顺利入读家附近的新翔小学。

  “和台湾比,大陆是大池塘,能够养大鱼,在这里创业让我有了一番作为。”15岁即随父亲来厦生活的“85后”台湾姑娘郭沛礽说,无论在外多忙,最幸福的是回到在厦门的家。

  年纪轻轻就入选厦门市的台湾特聘专家,郭沛礽的创业经历令人称奇:16岁雅思、托福考试双满分,23岁成为雅思考官,27岁成为中国籍雅思考官培训官,后来她创立英学教育科技(厦门)股份有限公司,为两岸青年提供留学培训服务。“厦门不仅重视人才引进,而且社保、医疗、养老等各方面保障措施落实到位,让台湾人才在此有家的感觉。”郭沛礽说。

  “台湾特聘专家”是对台湾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最高荣誉,是厦门首创的对台引才政策。入选者享受薪酬津贴、生活补助、创新支持等奖励政策,并在出行、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优惠待遇。对此,厦门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落实好各项对台人才政策,才能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让人才发挥特长,助推两岸产业融合发展。

  乡情浓浓暖心扉

  “除了扶持政策优厚、市场环境成熟,厦门留住我的还有熟悉的乡音、浓浓的乡情。”回忆起从台湾到厦门创业的日子,厦门凌阳华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副总张家源感触良多。

  “进入厦门市场后,我们将显示器产业上下游环节串联起来,获得了更大发展空间。”张家源告诉记者,2017年8月公司初创时,不少台湾员工对于西进有顾虑,但如今许多人不仅愿意留下来,还喜欢上了这里。

  “试想一下,去菜市场可以听到亲切的闽南语,去街边小店可以吃到熟悉的蚵仔煎、烧肉粽,想回家走‘小三通’几个小时就到,这样的工作环境真的非常难得。”张家源透露,创业初期,他们入驻的厦门火炬高新区管理方不仅提供了办公场所,还帮忙装修。厦门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则提供了先进设备协助研发,并帮助解决了许多难题,使他们降低了成本,更快在市场站稳脚跟。“我们不是在单打独斗,我们身后有人关注、有人帮扶,这犹如一股暖流,让台湾员工安心地留下来。”

  与张家源有同样感触的,还有郑焜泰。2011年,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郑焜泰负责项目建设工作。“起初刚在翔安建厂的时候,吃饭要跑很远。如今,周边配套和交通已经逐步完善,到码头和机场也非常便捷。”郑焜泰说,高新产业技术更迭快,对资金、人才的需求度越来越高,仅仅依靠民营企业的力量很难支撑行业的持续发展,只有顶层设计主导,才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他说,有了这么多支持,在厦门创业不孤单,他相信未来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潜力在大陆。

  土亲人更亲,厦台一家亲。厦门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厦门将不断创造有利条件,引进、吸收台湾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吸引更多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的台湾专家到厦门创新创业,以人才聚集促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本报记者 吴洪 林娟 周思明

[责任编辑:福建省台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