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在台湾云林的影棚拍摄霹雳布袋戏影视作品。(资料图片)
布袋戏,又称掌中戏、木偶戏,起源于17世纪的福建泉州,随着先民跨海传到台湾。几起几落,布袋戏在台湾最终借由电视、网络等平台走向复兴。这其中,以霹雳布袋戏最为知名。它是如何在二次元中“圈粉”,并成功实现上市?将发展重心转向大陆之后,它又如何将其发展成为文创大IP,并成功将这一小众的中华传统戏剧艺术推向普罗大众。
霹雳之“武功秘籍”
“世事如棋,乾坤莫测,笑尽英雄啊……”诗号一出,如同通关密语,霹雳布袋戏迷便知,“一页书”(霹雳布袋戏里的一名男主角)来了。这个由台湾霹雳多媒体公司(以下简称“霹雳公司”)所创造出来的江湖传说已经上演了几十年。
台湾云林虎尾镇,是霹雳公司总部所在地,也是所有霹雳戏迷心中的圣地,2000个小时的剧情,多线布局的智谋,铺陈扑朔迷离的剧情,发展出几多爱恨情仇,外加飞沙走石,令人惊叹的视觉特效,几十年来这里上映的霹雳布袋戏,让无数戏迷为之痴迷。
清朝末年,云林黄家由漳州迁到台湾,到黄强华已经是布袋戏第四代传人,黄强华的父亲黄俊雄用当时流行的音乐代替了传统布袋戏配乐中的锣鼓,开创性地将剧集在电视台推出,获得空前的成功,为当时面临电视电影等流行文化冲击的布袋戏文化,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由于娱乐业快速发展,传统布袋戏再度陷入市场萎缩的困境。从父亲手中接棒的黄强华转变思路,大量使用特效,令布袋戏的影像、声光效果更具震撼力和表现力。黄强华等人推出《霹雳金光》剧集,在这部戏里,“霹雳一哥”“素还真”登场,霹雳的戏路从忠孝节义的民间传说,变成了江湖争霸、快意恩仇的新派武侠。操偶也由早期的单人变为2到3人共同完成。戏偶飞天遁地,起手沉腕,无不惟妙惟肖。
黄强华至今仍保持着每天坚持亲自参加编剧会议的习惯,集体编剧让多线布局复杂的剧情成为可能。他认为,这是霹雳布袋戏2000集剧情能够吸引观众的关键所在。立体丰满的人物,辞藻优美的口白,几番打磨才能与观众见面。有人说,看霹雳布袋戏,除了欣赏引人入胜的故事,还可享受集音乐、雕刻、刺绣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文化大餐。
把年轻人“拉进来”
布袋戏在台湾渐渐峰回路转,但黄强华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在布袋戏的消费群体中,年轻人仍然不多。于是他决定将市场定位转向年轻人,而要获得年轻人的喜爱,必须用年轻人的方式。
打造“偶像”,拓展“粉丝经济”是黄强华的“第一板斧”。为了打造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偶像”,霹雳布袋戏对戏偶的造型、偶头、剧情等做了一系列调整。从《霹雳英雄榜之江湖血路》开始,霹雳将戏偶的尺寸增大到近100厘米。大尺寸让偶头、偶身比例变成更加接近真人,整体表现力更加丰富。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审美标准,偶头的雕刻从最早的圆脸大眼,变为瓜子脸;眼妆精致,甚至加有眼影、长睫、水钻,体现眼部神韵。主角大多外形俊美、气质脱俗、武功高强。黄强华告诉记者,这一方面快速提升了男性功夫迷的认同度,同时也俘获不少女戏迷。由于霹雳布袋戏中的人物大多有着华美的造型、浓烈的古风,这与角色扮演的审美有着高度一致性,大量角色扮演爱好者被其中的人物所吸引,也把布袋戏这个概念带进了动漫圈及二次元圈。
在维系好中老年观众的同时,公司成立了“霹雳会”,会员多数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是最主要的消费群体。公司定期邀请会员参加外景拍摄、茶话会、庆功宴等活动。此外,公司也经常举办签唱会、布袋戏主题曲比赛、绘画比赛等,以此加强与戏迷的互动。
此外,早期的布袋戏,都是拿现成的音乐来用,对知识版权并不重视。霹雳公司首先提出布袋戏音乐的概念,培养了一批专属的布袋戏音乐人,打造音乐品牌。大陆电视节目引用的曲子,也有一些出自霹雳布袋戏。这些翻唱歌曲再流入其他圈子,对霹雳圈也形成大量引流。
打造亿元级产业链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霹雳布袋戏通过东南卫视等卫视台进入大陆。此后,公司每年都定期参加两岸布袋戏交流大会、动漫展等。2013年,霹雳公司与优酷土豆、爱奇艺、腾讯等视频网站合作,授权播放剧集。2015年,霹雳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黄强华的儿子黄亮勋担任总经理。自此,霹雳布袋戏正式西进大陆。为了吸引大陆戏迷,公司开通了官方微博和“霹雳布袋戏”专题网页,秒拍上传剧情彩蛋;选择配音名家推出普通话配音,还与哔哩哔哩网站合作,推出免费剧集……
“传承传统文化之难,难在继承和创新,更难在发掘一种稳定的盈利模式,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公司财务长郭宗霖介绍,有了原创剧本和制作团队,公司开始争取稳固的发行平台,开展多元化经营,触角拓展到电影、游戏、周边商品、主题餐厅、肖像授权、剧场展演等领域。除了与各大视频平台合作,霹雳公司在线下还参与广州、上海、武汉等地动漫嘉年华及汉服节活动。去年6月,在上海虹桥天地购物中心,大陆首家霹雳木偶戏快闪店开张。同年4月,在乌镇大剧院,霹雳公司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2014年,霹雳公司在台湾柜台市场挂牌上市,目前总市值达到24亿元(新台币,下同)。霹雳去年前三季度营收超5亿元,较上市同期大增176%,毛利率超50%。
“布袋戏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要让它走向强盛。”黄强华本名“黄文章”,为了理想,26岁那年,他改用“黄强华”为笔名。如今,他的霹雳江湖已扩及至影视制作、平面出版、游戏软件等领域,一个亿元级产业链逐步形成。(本报记者 陈梦婕)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