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双飞 艺动两岸——厦门台湾歌仔戏交流纪事

2019-11-29 09:50 福建日报

  

  开营式演出

  24日,跨海前来参加歌仔戏培训的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团12名青年演员,与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的青年演员在厦门南音阁同台共演了一台有关“梁祝化蝶”的折子戏,为期一周的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培训——歌仔戏冬令营至此圆满画上了句号。

  由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厦门市非遗保护中心和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团共同举办的这场冬令营,旨在培育、挖掘出更多优秀的歌仔戏人才。7天来,两岸青年演员一道参训,在唐美云、庄海蓉、陈志明、苏燕蓉等两岸歌仔戏名角的手把手传授中,提升了演艺水平,播下了友谊的种子,两岸同根同源的歌仔戏传统艺术在新时代得到了进一步传承。

  再续情缘

  “眼神要盯着云中青一会儿,不要马上移开。”

  “想象一下,雨秋霖痴痴等了38年,历尽沧桑再次见到云中青时,他眼神里依然纯真又痴狂的那种感觉。”

  “不得相见的爱情,延续了38年,是凄美而残酷的,更是伟大的,雨秋霖跟云中青的感情变化有多个层次,要更丰满一些。”

  ……

  为了在闭营式演出中诠释好同一个角色“雨秋霖”,台湾的杜健玮跟厦门的郭少鹏两位青年演员天天脑弦紧绷参加排练,“全身每根骨头都僵硬了”。但台湾歌仔戏名角唐美云、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一级演员庄海蓉、歌仔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志明等两岸歌仔戏一线明星的亲自传授,让两位青年演员力尽犹不觉倦。

  “雨秋霖”是唐美云歌仔戏团与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2009年合作创排的剧目《蝴蝶之恋》中,由唐美云饰演的男一号。

  这部由两岸首度全面合作排演的剧目,在当时开创了60年来两岸歌仔戏剧团同演一台戏的先例,也开创了台湾演艺团体首次参演中国戏剧节和中国艺术节的先河。因为“雨秋霖”,唐美云成了首位获得中国艺术节表演奖的台湾演员。

  此次冬令营的举办,也被誉为两个剧团“蝴蝶双飞,再续情缘”。“时隔9年,再度来到厦门,我感觉就像回家一样,仿佛雨秋霖回来了!”唐美云说,两岸歌仔戏在艺术发展上存在差异,但双方对歌仔戏传承与发展的理念、执着、使命感及努力极其相似,“两岸借此共同培育传承歌仔戏的‘种苗’,是一种更有意义的事”。

  “培育更多歌仔戏的‘种苗’,是两岸歌仔戏界共同的目标。”庄海蓉说,两岸歌仔戏同根同源,但表演跟唱腔风格有所差异,让两岸青年演员同台学习、交流切磋,对他们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她跟唐美云都发现,两岸青年演员互相帮助的同时也都暗中“较着劲”,“大家想着多学一些东西,练功更勤快了,几天下来,进步都很大”。

  渐入佳境

  在18日晚开营式表演中,自称唐美云歌仔戏团中“资历最浅演员”的梁芳毓饰演武旦“扈三娘”,扎实的基本功跟充满韵味的唱腔博得了满堂喝彩。

  舞蹈科班出身的梁芳毓,为了表演“扈三娘”,苦练了三个月。从未系统接受过戏曲基本功、表演程式训练的她,将这次冬令营当作难得的学习机会。七天下来,这个活泼的台北姑娘进步非常大,尤其是水袖的收放更自如了,大陆的表演跟唱腔风格也被她融入得毫无违和感,连指导她的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演员简志静跟黄舒都惊叹不已。

  “两岸歌仔戏各有优点,台湾的表演更生活化一些,大陆的基本功更扎实,表演更细腻。”梁芳毓说,体验不同的唱腔、表演方式是一种宝贵经历,有利于自我提升。

  来自新竹的李谨年原本主攻丑角行当,此次被安排表演小生。因为转换行当,又面临唱腔、口白、表演等方面的差异挑战,他坦言起初压力很大,但在老师一手一步地指导下,也渐入佳境。

  “台湾的唱腔更草根点,大陆的唱腔更具艺术性,细细品味,就能切身感受到两岸歌仔戏的同根同源。”李谨年说,“不夸张地说,只要听听歌仔戏那些熟悉的旋律、唱腔,两岸同胞的心自然而然就通了。”

  “这次时间太短暂,大家都投入在学习上,没有太多时间玩,但总体感觉两岸青年蛮像的,文化和兴趣都很相近。”来自台北的杜健玮说,一开始两岸年轻人都比较拘谨,但很快就融在了一起,会互相对戏、探讨彼此如何转腔,闲暇时还一起玩起了抖音。

  在庄海蓉看来,同根同源的文化包含着共有的记忆与追求,在交流切磋中,两岸青年的情感就会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未来更好

  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培训冬令营,是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去年为响应大陆“31条措施”策划的艺术研学项目,目的是播撒闽南传统艺术种子,让台湾青少年有机会到大陆学习,传承中华文化。此前举办的高甲戏、南音两期冬令营成效显著,受到台湾文艺界称赞。

  两岸艺术交流早已有之,但专门针对年轻人设计的有深度的项目还不多。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学文认为,借鉴“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培训”的模式,把教与学串联起来,让两地的师生都能亲身体验对方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两岸未来在艺术教育交流合作方面可以探索出新的路径,譬如合编教纲、互派学生和老师。

  日前,大陆出台的“26条措施”提出“台湾文艺工作者可进入大陆文艺院团、研究机构工作或研学”等措施,让曾学文看到了探索更多两岸艺术交流模式的可能性。“台湾很多文艺工作者缺乏平台,基本是单打独斗,‘26条措施’对于台湾文艺工作者颇具吸引力。”曾学文说,比如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歌仔戏《侨批》,就多次邀请台湾的同行参加,他们非常乐意参与这样的演出,感谢提供这么好的平台。

  首期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培训,也促成了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和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合作创排的地方戏《阿搭嫂》2018年在台湾演出的轰动,继而参加2018年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开幕演出,入选2019年中国艺术节展演,均获好评。“学员培训之后有了展示、展演的平台,对学员演技的提升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提升了台湾艺术团队和个人的知名度。”曾学文说,很多台湾年轻人在两岸合作演出中崭露头角,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两岸年轻人在一起,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主任林德和表示,两岸艺术交流合作一直在探索新模式、新路径,“未来引进台湾优秀歌仔戏人才也不是不可能的”。

  “若有机会到大陆专业文艺院团学习工作,那是非常令人期待的。”杜健玮说。本报记者 林泽贵 文/图

[责任编辑:福建省台港澳办张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