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茂食品去年又追加投资400多万元,新建了一套污水处理系统。
连日来,漳浦县台企大茂食品的酱瓜生产线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忙着分拣、灌装、搬运,加紧赶制订单产品,发往海内外市场。
“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初有部分订单推迟生产交付,不过现在已经迎头赶上了。前不久,我们的产品还第一次打进了北方市场。”台干、大茂食品市场经理林介洋说。
食安至上
“漳浦是农业大县,盛产水果、蔬菜、水产、食用菌等,再加上农产品基地多、品质优良、交通便利,发展食品加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更重要的是,漳浦跟台湾地缘相近,语言习俗相通,营商环境好。”谈及公司当年落户漳浦的原因,林介洋打开了话匣子。
创立于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大茂食品,是岛内知名的酱瓜、酱油生产企业,大茂酱菜更是许多台湾老百姓餐桌上必备的食品。1992年,因为看好大陆市场,该公司来福建种植小黄瓜等台湾果蔬,其后又在漳浦投资设厂,生产酱菜、果蔬罐头、酱油等系列产品。抓住机遇的大茂食品事业蒸蒸日上,如今在漳浦、将乐、宁化等地拥有5000多亩蔬菜基地。在生产模式上,大茂主要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地方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帮助农户增收致富。
“我们跟农户建立契约,统一向大家供应种苗,按生态农业的方式种植,然后高价回收。种植期内,公司会派技术员全程指导,对种苗、技术、防病虫害管理等进行培训,教农民种菜,带领大家致富。”大茂食品副厂长杨雄辉说,一开始推广时农户的积极性并不高,但随着产量和收益的提高,越来越多农户主动找上门来。仅在漳浦县,大茂食品就拥有小黄瓜种植基地700多亩,与三四百家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形成集产、销、深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这样的模式既保证了企业食材原料的供应,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问题,农户收益更有保障。目前,公司已带动数百户农户平均增收近万元。
订单农业带来的红利,也让大茂公司尝到了甜头。“公司2015年的销售额就突破了6000万元。这两年虽然受到电商影响但整体业绩平稳,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林介洋说。
亮眼的成绩单,源自大茂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坚守。在食材供应上,严把品质关。公司在采购黄瓜、竹笋等原材料时,讲究匀称、大小统一,精选品质最好的原料做酱菜,上等的原料加上独特的配方及加工工艺,成就了产品的认可度及知名度。在生产环节,严把安全关。公司引进国际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的标准化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对原料、产品和销售各环节质量全过程的监控和追溯,确保产品处于优质稳定状态。
凭着对食安的较真,大茂实现了效益和声誉双丰收。在大陆市场,“大茂黑瓜”“大茂幼笋”“大茂酱油”等产品走俏市场,受到消费者青睐。公司还通过美国FDA认证,以及国家质量认证中心的HACCP认证。出口有了金字招牌,大茂的产品远销北美、欧洲、澳洲、东南亚等地。
整治废水
树立环保先行的发展理念,是大茂食品的另一个成功秘籍。
记者在公司的污水处理区看到,深色有异味的酱菜废水经过处理排到出水口处,已经变得清澈透明。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酱菜废水因高盐、高氮、高磷、水质和水量不稳定等问题,一直是酱菜企业头疼的“顽疾”。这些废水处理难度大、成本高,若不能妥善处理,将影响生态环境。
为了打赢“废水治理战”,公司专门成立了环保管理领导小组,由公司总经理挂帅,公司骨干分工负责,确保环保机制运转,达标排放。公司还将环保设施全面升级,去年又追加400多万元,新建了一整套污水处理系统,运用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确保废水应收尽收、应处尽处,真正实现循环利用。
“你瞧,最后这个池子是一个净水池,污水经过从头到脚的处理,到这里就变身成了再生水,不仅干净无异味,甚至还能浇灌花草呐。”顺着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池子里栽种着几盆荷花,水质状况一目了然。
又脏又臭的生产污水,如何重获“清白”?负责厂区环保日常管理的戴爱坤道出了其中的秘密:第一道工序是初沉池,废水经细格栅拦截后,初步沉淀掉里面的杂物和硅藻土;然后是生化处理阶段,流入均质调节池的废水,在溶气系统及药剂的作用下,悬浮颗粒和油脂被去除;接下来,到了活性污泥池和二沉池,水中微生物能利用污水中所含污染物作为营养源,通过自身代谢作用使污染物被降解。“最后一步,污水经接触氧化池进入三沉池,由于污泥菌群与污水的充分接触,有机污染物被彻底净化掉,净水和污泥实现分离。其中,净水进入排放口达标排放,可以用作灌溉用水,而下层的污泥经脱水处理后可做堆肥使用。”
“处理后的生产污水,除了不能喝,干啥都行!保护好绿水青山,才能长出酱菜‘金疙瘩’。”林介洋说。□本报记者 刘深魁 文/图
[责任编辑:福建省台港澳办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