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一中台籍教师吕学棱把快乐体育带进校园,用多学科“混搭”教学提升了课程趣味性,让师生们一起动起来。他丰硕的教学成果也让他赢得了“福建青年五四奖章”——
吕学棱(中)在指导学生训练。
跨界体育课
在平潭一中,说起台湾来的吕学棱老师,上过他课的同学都会情不自禁竖起大拇指:“太有趣了!”
一堂体育课除了运动还能做啥呢?前不久,吕学棱做了个“实验”,在学校开设了一堂以“在运动情境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为主题的篮球综合练习教学观摩课活动。福清一中、长乐一中等兄弟校近80名同行到场观摩。
音乐响起,课程开始,学生结合充满动感的音乐节奏,进行“单足跳+单手晃球、双足垫步+胯下绕球、双足垫步+护球动作”等一系列热身活动。接着吕学棱带领学生进行篮球基本动作训练,讲解及示范本节篮球练习的内容:防守脚步、传接球、移位运球、篮下投篮、上篮动作等。学生们分组进行练习,每5分钟轮转换一次项目。
课程最精彩的部分在第三环节:运球词语接龙竞赛。学生八人一组组队。各小组组长先要与成员一起分析每个人的优势,分派运球员、词语记录员等工作。然后各组成员运球进入场地,在最短时间内搜集球场中心堆放的中文和英文词牌,并将搜集到的词牌拼成中文成语或英文短句,在规定时间内拼得最多词句的小组获胜。哨声响起,学生们争先恐后,运球—拿词牌—运球回转—词语接龙,环环紧扣,现场加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60分钟的体育课,同学们可谓十八般武艺齐上阵,在球场上尽情挥洒汗水,酣畅淋漓。吕学棱说,这堂精心设计的体育课,不仅结合了语文、英语、音乐等不同领域的学科内容,在运动中,还有助于锻炼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寻找大舞台
2018年,吕学棱从台湾师范大学运动教育专业研究生毕业。在校期间,他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交换学习一年。台湾由于少子化的原因,教职有限,很多运动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无法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大陆一年的学习,吕学棱看到这里的蓬勃发展,以及教育行业的广阔空间,更坚定了他留在大陆发展的决心。
为打造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平潭综合实验区出台了许多先试先行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采认台湾教师从业资格。台胞持有台湾教育事务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到平潭片区学校从事美术、音乐、体育、表演艺术(舞蹈)等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予以直接认可其教师资格,不再组织考核考试。“这项政策对台湾老师非常有吸引力,大大降低了我们登陆就业的门槛。我从大学到研究生阶段一直是学习体育,毕业后能有舞台继续从事本专业工作特别开心。”2019年,在华东师大老师的推荐下,吕学棱选择了来平潭工作,并竞聘成为平潭一中的教师。
初来乍到,吕学棱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好在有学校同事的热情支持,从租房到推荐加入当地教师工会,甚至还有帮忙介绍对象的。吕学棱说,他的体育公开课,因为涉及跨学科教学,大家也是群策群力齐上阵。语文老师帮忙审定成语教案,音乐老师负责播放现场音乐,美术老师做海报……和谐友善的工作氛围让吕学棱仿佛回家一般温暖。
快快来运动
去年暑假,平潭一中第一支女子篮球队成立。说起这支篮球队,吕学棱满是自豪:“这些孩子可以说是零基础,但经过训练,愣是从门外汉变成了能征善战的篮球好手。”
吕学棱说,体育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每个孩子都训练成“灌篮高手”,而在于让他们爱上运动,养成运动的习惯,强身健体。高中学习任务重、时间紧。为了让学校男女篮尽快进入角色,他坚持训练和实战一起抓,除了每周挤出三次时间进行训练,还主动找兄弟校打友谊赛。去年,平潭一中男篮获得平潭综合实验区中学生篮球赛第二名的好成绩。
除了基本的体能训练外,吕学棱平均每个月给学生教授一种运动项目,从羽毛球到排球,甚至很多人没听说过的藤球,全部纳入教学范围。每个月末,他还会组织几场简单的比赛,让大家把学到的动作要领、比赛规则运用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广泛地接触到不同的运动项目,从中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项目坚持锻炼下去。
对于身体机能尚未完全成熟的同学,只要有所进步,吕学棱就给他们高分。而程度较好的同学,吕学棱则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每节课的体能训练环节,吕学棱都是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他认为,老师的用心同学们能感受得到。自己的学生永远都是十几岁的少年,作为老师,保持年轻的心态和体态,才能更好地和学生打成一片,陪着他们共同成长。□本报记者 陈梦婕 文/图
[责任编辑:福建省台港澳办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