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图

有厦门口音的女台商:爱上厦门,择一城而终老

2016-07-29 13:49 福建日报

  林姵蓁在献血。(资料图片)

  有厦门口音的女台商

  与林姵蓁第一次见面在厦门。当时,她正在与朋友打电话,讲一口流利的闽南语。作为一位台湾人,会讲闽南语并不奇怪。但是,当她挂掉电话,她的第一句话却让人惊讶:“其实,我的闽南语是在厦门学会的。”

  林姵蓁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学生时期正处于蒋经国在台湾推广普通话的时代。“当时台湾为了推广普通话,几乎不允许人们在公众场合讲闽南语。所以,我也只能从父母私下的交流中,听到一些闽南语,但并不会讲。”林姵蓁说。

  2001年,林姵蓁放弃台湾的资产评估工作,来到厦门一家亲戚开的公司做管理。公司里的员工、客户几乎都是来自厦门、漳州、泉州的闽南人,浓浓的闽南语环境让她开始学习讲闽南语。“所以,我的闽南语口音是很多元的,不仅仅有厦门的口音,还掺杂着漳州和泉州的口音。”林姵蓁说,这种感觉很奇妙,比如在跟同事们说“下班”的时候,她脑海里会同时出现三种不同发音。回到台湾,朋友们听到她说的闽南语,甚至觉得她“一点都不像台湾人”。

  林姵蓁在商海打拼多年。她说,自己要在45岁过上退休生活。45岁那一年,她做到了。可是,没过几年,她就闲不住了。

  前年,林姵蓁投资了一家环保公司,致力于旧轮胎的回收与再利用。“我先是在台湾收购了一项这方面的专利,然后打算在大陆投资办厂。”如今,公司还处于研发阶段,至于公司的地址,林姵蓁想选择在厦门或者漳州。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厦门还是漳州都说闽南语,这样的一座城市,对林姵蓁来说,已是亲如故乡。

  给厦门捐辆献血车

  与林姵蓁第二次见面是在台北,当时正值清明时节。每年的这个时候,林姵蓁都要回到台北为母亲扫墓,另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便是给父亲过生日。

  说到给父亲过生日,林姵蓁至今都记得,2009年是父亲的70岁生日,她送给了父亲一份最好的生日礼物。

  在第一次献血过程中,林姵蓁得知自己是RH阴性血型,俗称“熊猫血”。于是,林姵蓁就有每年献血的习惯。

  刚来到厦门之时,林姵蓁到厦门市中心血站献血,发现那儿的设备、服务一点儿也不比台湾差,从此便成了那儿的常客。

  有一次,在开车时听到广播说有一名RH阴性B型血的孕妇急需输血,她马上掉转车头赶往血站,为这位孕妇献血。

  渐渐地,林姵蓁与厦门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熟悉起来。2009年1月,在与血站的工作人员聊天时,林姵蓁突发奇想地问道:“请问,你们接受个人捐赠献血车吗?”没想到就这么一句话,竟然促成了一次孝心行动。

  “当时,我一直在想着要如何给父亲过70岁生日,后来我就以父亲和母亲的名义,捐了一辆献血车。”林姵蓁说,献血车取名为“宏和号”,“宏”“和”二字分别取父亲和母亲的名字。林姵蓁还特意找来一位厦门的画家,为父亲画了一幅画。画上,父亲和母亲在一棵开满鲜花的树下团聚,身后便是那辆“宏和号”献血车。这辆以父母名义捐赠的献血车及这幅画,便是林姵蓁送给父亲的生日礼物。

  引入环保技术让厦门更美

  “我有很多亲人住在台北,丈夫在美国,而我在厦门住了15年。虽然每年会回去台北小住几日,也偶尔去美国跟丈夫团聚一段时间,但这两个地方的生活都不如厦门,可能是一种习惯吧!有人说要择一城而终老,我想我应该会选择厦门。”在厦门,林姵蓁有属于自己的事业、朋友、房子,还有一条可爱的金毛狗。

  正是基于对这座城市的喜爱,林姵蓁才选择再次投身职场。“台湾的垃圾分类已做了很多年,垃圾分类的背后应该是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林姵蓁说,因为之前在与客户打交道时发现,如今的废旧轮胎处理方式依然只限于燃烧,而台湾刚好有这样一项新专利,可将废旧轮胎打成粉末,用于锂电池的加工制作。林姵蓁希望,将这样的环保技术引入厦门,让厦门因此变得更清新、更美丽。

  “把台湾的这项专利技术引入,让环境变得更好,大家就能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说不定还能变得更长寿呢!”对于林姵蓁来说,爱上一座城市,就要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尽自己的力量,让这座城市变得更美。

[责任编辑:赵苗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