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图

品读陈玲 一位对台工作者与她的四十载两岸芳华

2017-12-26 10:58 中国台湾网

全国政协台籍委员、福建省台办原副主任陈玲接受中国台湾网专访。(中国台湾网 扶海涛 摄)

  寻亲始末 我的离休父亲与我的台湾亲人

  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不论老人孩童,谁都知道海的对面就是宝岛台湾,特别生活在福建沿海居民,很多都与台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陈玲的家庭也不例外……

  陈玲介绍,自己的父亲于70多年前从台湾只身来到大陆。1949年以后,与海峡两岸所有被迫分离的家庭一样,父亲与岛内亲人音信隔绝,咫尺天涯。好在80年代时家中有一位旅居海外的亲戚,是位学者,并经常去岛内讲学,在听过父亲的叙述后便帮陈家去岛内寻亲,结果一去竟十分顺利地找到了。陈玲转述,该亲戚依照父亲提供的线索回去一问,“没想到第一个问到的就是我的祖母。”但老人家只会讲客家话,闽南话、普通话都听不懂,一时间根本不理解人家问她什么,于是赶忙把家里人叫出来用普通话沟通,这才知道自己失散四十几年的儿子托人找回来了。

  失散的亲人总算寻到了,彼时陈玲的祖父母都还健在,无奈两岸仍处敌对状态,亲人间相认亦难相见。直到台湾方面准许大陆民众赴台探亲后的1990年,依照台当局当时规定,只有一等亲直系亲属才能赴台,所以陈玲的父亲在离家40多年后,才第一次得以返台。“父亲回到岛内时我祖母还在,很遗憾祖父已经不在了。祖父80年代找到的时候还健在,过了一两年就去世了。所以说,父亲自他十几岁离开台湾后,就再也没见过他的父亲、我的祖父。但万幸的是,他见到了我的祖母,而且后来也得以为我的祖母送终,以探亲的方式申请返台奔丧,送他的母亲最后一程。”陈玲说,关于两岸直系亲属走访探亲的那段历史,自己也都是听家中长辈讲的。多年来,自己家经常帮一些与对岸亲人失联几十年的人士寻亲。每有机会回到岛内,父母总会帮忙四处打听,竟也真的帮不少身在大陆的老台胞寻到了岛内老家的亲人。

  时间来到1997年,陈玲终于有机会亲身踏上台湾的土地了。那一年,她作为福建省唯一的代表,跟随全国妇联组织的全国各界妇女团组到台湾访问。那一次,她真正回到了祖地,拜祭了宗祠,见到了自己素未谋面的的台湾亲人。

  “那天的行程安排刚好有大半天参观活动,我就向团里请了半天假,说我要探亲访友,团长就同意了。当时,是我堂弟开车来接我。”陈玲回忆,由于家族成员分居在岛内各县市,因而那次主要是到老家拜见了一些长辈,“都是叔公叔婆,我父亲他们那一辈的,大家几十人在饭桌上集体见面,他们非常高兴。”陈玲介绍,“按照我们客家人的传统,初次见面小辈要给长辈包红包,寓意添福寿,我当时准备了十几个红包。”反过来,老人们也依当地风俗,比照长辈送女儿出嫁时的习惯,送她一些饰品。

  与亲人初次相聚的时间只有短短半天,陈玲在长辈们的带领下来到老家所在地的宗祠祭拜祖先。在内瞻仰祭拜一番后,她请长辈们拿出族谱,仔细翻阅。细观之下得知,陈家的开台祖(到台湾的第一任先祖)是于清雍正年间,从广东梅县,即现在的梅州到达台湾的。依族谱记载,陈家每一代都可谓枝繁叶茂,人丁兴旺,到自己这一辈已是第25、6代了。如今台湾本岛的各县市都有自己的家族成员,“但在大陆生活工作的,只有我们这一家。”

  70多年前,陈玲的父亲在十几岁的年纪来到大陆,并为新中国的建立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如今老人年过九旬,身体健朗,思维清晰。作为为祖国奋斗了一辈子的离休干部,老人一天到晚仍在关心着国家大事,“直到现在他还一直关心两岸问题,时常念叨着自己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祖国统一。”陈玲透露,多年来,父亲养成了收看电视新闻这一雷打不动习惯,“每天晚上两个半小时,从中央台看到省台,再看到市台;从cctv1套看到4套,只要有新闻类节目都是必看。”

  平日里,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素喜低调的人,不会主动过问陈玲的工作,但心中却十分有数,“偶尔蹦出来一句,还真是挺有见解的”,陈玲笑着说。记得抗战胜利60周年前夕,曾有民间涉台机构专门找到她,希望请其父亲“出山”,撰写回忆录,如若老人年纪大了不便书写,就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讲出来即可,对方派人记录整理。陈玲拨通电话,向父亲说明原委,得到的回答却是“都已经离休了,退了就不要再提这些事,过就过了”,最后事情只得作罢。不过,据父亲当年的战友向陈玲“揭发”,从战争年代一路走来的父亲,身上还是挺有故事的。时至今日,老人家记忆力仍非常好,只是鲜少提起过去的事,“偶尔我们在家中问起,父亲才简单地讲上一两句。”

  或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多年的工作、生活中,陈玲也始终保守着“乃父之风”,事事遵循传统,低调本分。40几年的工作中,她从不让别人关注到自己那多少有些不同寻常的台湾籍贯。直到80年代,她当选区长前后,“候选人简介、籍贯公布出来,人家说,我们还选一个台湾人当区长”。此时众人才得知,平日与大家相处在一起的陈玲居然是个台湾人,只是她自己对这一切向来只字不提。

  “将心比心 求同化异” 两岸挚友情谊更真互信更深

  由于对台交流经验丰富,待人接物周到细心,多年来,陈玲因工作关系与岛内不少上层人士不断熟识,并建立起亲密、真挚的情谊。

  “每次送他们离开前,他们讲的话总是那样动情,有时甚至潸然泪下,年长的总会拥抱我一下。他们总是很客气地称我‘主任’。我说叫名字就好,您们是长辈。他们说不行,公开场合得以职务相称,私底下我们就叫你‘小妹’”。陈玲口中的“他们”,包含了太多为促进两岸交流而来回奔走的岛内贤达,为推动两岸关系而贡献力量的昔日政要,为拉近两岸心灵距离而不断付出的对岸同胞。

  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辜振甫先生的遗孀辜严倬云女士,自年少时离开福州后便再没回过福建。直到2004年其祖父严复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举行时,方才再次踏上福建的土地。辜严倬云在闽停留的期间,陈玲全程陪同。当时的辜严倬云已是80多岁高龄,头两天见到陈玲仍以职务相称,此后渐渐熟悉,并得知陈玲与自己的小女儿同龄,于是便拉着手亲切地称她“小妹”,陈玲对她则以“辜妈妈”相称。分别的那天,陈玲将辜严倬云送上飞机。舱门就快关闭了,辜严倬云拉着她一再叮嘱,“小妹,等你到了台湾一定要来找我。”陈玲嘴上答应着,只是日后无论哪次赴台,也没真正登门叨扰过。

  对于陈玲待客中的“往而不来”,许多台湾各界人士曾当面提出过“批评”:“你是不是都没有去台湾?有去?那你怎么不来找我。”他们“抱怨”陈玲:每次我到福建去都麻烦你,你到台湾来怎么都不给我略表心意的机会。陈玲则推说自己行程匆忙,很多时候都是“今天去一下明天就回来”,“抱歉,实在没时间去看您。”

  回顾与岛内新朋旧友几十年的互动交往,陈玲觉得,无论台海局势如何变化,自己与岛内社团、党派人士等的互动,都还是比较顺畅的。毕竟大家交往了这么多年,彼此将心比心。她谈到,与岛内朋友的互动中,当他们对一件事不太理解并与自己交流时,她总会以平等的姿态,推心置腹地将自己的想法如实相告,对方认同当然更好,不认同的部分下次有机会大家可以再聊聊。经过多年交流、你来我往,彼此间已建立起一定的信任关系,即便是在特殊的时刻,与他们沟通一些特殊的问题也都比较容易。不管局势怎么变化,自己与岛内各层级朋友间的友谊还是比较深厚牢靠的。

[责任编辑:赵苗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