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庙挂满了红灯笼迎接两岸东石民众。
“三公宫,正月半。人点灯,恁来看。看什么?数宫灯……”这是一首传唱久远的闽南语童谣,描述的是福建晋江东石镇元宵佳节数宫灯的场景,儿时记忆里那高高挂起的一盏盏大红灯笼,是根植于两岸东石人脑海里最美好的回忆。
蔡尤资说:“数宫灯这个时间我看有几百年了,我们这个庙是明朝盖起来的,宋朝就有了,宋朝是另外一个小庙,因为朱元璋封魏氏祖孙三代为九龙三公后就盖这个庙了……”
闽台东石灯俗代表性传承人蔡尤资接受本台记者采访。
说起数宫灯的历史,闽台东石灯俗代表性传承人蔡尤资是头头是道,嘉应庙,俗称三公宫,位于东石沙堀,供奉的是宋代名臣魏天忠。相传,魏天忠的祖父魏了翁,父亲魏国佐是朝廷忠臣,魏天忠随宋幼主端宗南逃时,被元兵追上,元兵迫使宋主自尽,情急之下,魏天忠请皇帝赐他九龙袍加身,代皇帝饮鸩而死。因魏府三代忠臣,又加上魏天忠身着九龙袍殉国,故有“九龙三公”的尊号。
自古以来,东石人信奉三公爷,将“九龙三公”视为护佑一方百姓平安的神明。每年元宵佳节,东石家家户户都会挂灯礼佛,渐渐的,上一年结婚的人家开始陆续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嘉应庙,祈求人丁兴旺,于是,正月十五挂宫灯便逐渐演变为当地特有的风俗。
“我们东石跟台湾很近嘛,以前做那个木帆船一昼夜就可以到台湾,东石又是土地少人口多,生活要找出路所以就到台湾去了,那因为东石要过那个澎湖沟很危险啊,他们就塑造一尊九龙三公过海峡,过海峡平安了,他们到台湾就塑造佛像盖庙起来侍奉,他们的庙也叫嘉应庙,佛也是一样的,他们元宵也在庙里面挂灯,把我们的民俗也带过去了。”蔡尤资说。
嘉应庙里挂满了新婚夫妇送来的宫灯,蔡尤资向记者介绍今年的挂灯情况。
蔡尤资,多年来致力于数宫灯民俗的恢复与传承,他发现,嘉应庙所承载的这一古老灯俗,许多细节仅存于老东石人的记忆当中,正在流失的民间资料,急需形成抢救性的记录文字,为此,他写了百余篇文章,年过八旬的他至今依然为家乡的文化忙碌着。
蔡尤资:“本来中原有一个习俗,就是姑娘出嫁要有陪嫁宫灯,这个习俗也流到我们东南沿海过来,所以我们东南沿海姑娘出嫁才有陪送的宫灯,现在很少坐花轿了,但小车它也有,一定有两盏陪嫁的宫灯,就有两个小孩,男孩子,各提一盏在前面。那她们嫁过来了有宫灯,宫灯每到元宵节的时候她们都会自动带过来挂,到这边挂就是为了祈求婚姻幸福,早生贵子。”
记者:“那咱们现在看到嘉应庙里看到这么多灯就是她们陪嫁的宫灯吗?”
蔡尤资:“对对对,那为什么要挂这个灯呢,因为灯跟丁谐音,添灯就是添丁了。”
象征早生贵子的大红绣球灯。
对于东石的新婚夫妇来说,正月数宫灯,是他们一生难忘的美好回忆。正月十三开始,上一年的新婚夫妇便会提着新娘陪嫁的一对宫灯,陆陆续续来到嘉应庙,让庙里的人帮忙悬挂起来。
嘉应庙里挂满了两岸东石新婚夫妇们送来的宫灯。
蔡尤资:“十三挂,到春祭以后就跟台湾同胞一块数了,数到今年有几盏灯,说明我们今年在成丁了有几个。”
记者:“成丁是?”
蔡尤资:“成丁就是结婚了,结婚以后就叫成丁了,就说明他成人了,就是说我们家族兴旺了,那跟台湾他们结婚的几对,合起来我们两岸子孙兴旺的情况怎么样,代表一个吉祥。”
正月十三,新郎新娘们在东石嘉应庙副董事长蔡永平带领下来到嘉应庙挂灯。
苏毅温是今年前来挂灯的新郎官,因父辈早年到香港打拼,他从小在香港长大,今年元宵,长辈们特地嘱咐新婚的小两口要回到家乡挂灯祈福,老人们说了,这是家乡特别有意义的民俗,无论身在何处都一定要回来参加。
苏毅温:“我祖家在东石,我是香港出生的,今年新婚亲朋说好意头嘛。”
嫂子:“因为我们这边的习俗嘛。”
记者:“您是?”
嫂子:“我是他大嫂。”
记者:“那姑娘是?”
姚秋雅:“老婆。”
记者:“也是东石这边的?”
嫂子:“也是这边的,所以他们就按照我们这边的习俗过来挂灯,长辈有跟他们说这个习俗,所以他们也都很支持。”
姚秋雅:“祈求早生贵子啊。”
嫂子:“祈求全家都平安。”
这次回乡,小苏的嫂子几乎包办了他们所有的行程,带着弟弟弟妹到祖厝祭拜,走走亲戚,吃一吃家乡的美食,嫂子说但凡是东石新婚的夫妇,都会参加数宫灯的习俗,家里的兄弟姐妹都在嘉应庙挂过灯,祈求阖家安康、人丁兴旺。
苏东兴、蔡秀秀夫妇是此次新婚夫妇中为数不多已为人父母的小两口,两人去年三月结的婚,如今已经有了个可爱的儿子。
苏东兴:“我们就是土生土长的东石人,因为我们东石在市区嘛,有结婚的元宵都要来挂灯,说明要多子多孙,再在这边祈福一下,因为我们这边卜灯就是添丁嘛,生男孩子,其实我们已经生男孩子了。”
蔡秀秀:“想生女孩子,一男一女最好了。”
记者:“老婆有没有什么想跟老公说的?”
蔡秀秀:“加油,你可以的。”
东石新郎新娘嘉应庙内祈求早生贵子。
东石灯俗历史悠久,早在清道光年间,东石人蔡德辉所著《龙江诗话》就有这样的描述,“予乡东石春夜迎灯, 灿若繁星, 鱼龙百戏, 管弦间杂, 妆翁媪以扛火鼎, 行唱村歌, 甚乐盛事也。”而位于海峡对岸的台湾,同样也传承着这个祈求家族繁盛的活动。目前,台湾有二十三座宫庙奉祀“九龙三公”,都起源于东石嘉应庙。东石嘉应庙副董事长蔡永平说,虽是隔海相望,但两岸东石乡亲依然共同延续着这份血脉亲情。
“我们讲的口音,讲的文化都是一样,就是把我们的风俗习惯也是这样,他们那边要结婚女的也是要陪嫁宫灯过来,每年也是挂灯,所以说两岸共数一宫灯就是这个意思啦。”蔡永平说。
闽台东石灯俗于每年正月十三开始,为期三天的时间,闽台两东石上一年新结婚的新郎官都必须于正月十三前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所以,来自台湾的乡亲们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带上上一年的陪嫁宫灯,来到海峡对岸的嘉应祖庙共度佳节。
蔡武璋(左)与蔡永平(右)合影。
蔡武璋,祖籍晋江东石镇,早在两百多年前,他的祖先到台湾落地生根,他出生于台湾布袋镇,虽然长在台湾,但从小他就听长辈时时说起海峡对岸的家乡,知道两岸之间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祖辈的话他牢记于心,多年后他开始奔波于两岸,致力于推动两岸的交流及文化的传播,每年元宵,正是由他召集台湾乡亲们回到晋江东石,数宫灯,话乡情。
记者:“您这是第几次带团来这里?”
蔡武璋:“我是从2007年带团过来,到现在应该也有将近十年的时间。”
记者:“坚持每年都来?”
蔡武璋:“每年都来。同时我们希望每年都增加人数回来,因为两岸是同一个文化同一个血脉,同一个民俗,两岸是一家亲的,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华夏的子孙,这个是不可能改变的。”
蔡武璋盛装参加春祭。
2007年,晋江东石乡亲找到蔡武璋,希望共同推动数宫灯这一习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家乡的传统发扬光大。经过多方奔走,最终,他促成两岸嘉应庙联合申报,使“闽台东石灯俗”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今年,蔡武璋特地从台湾带来一盏彩扎走马灯,悬挂于东石嘉应庙,走马灯上写着“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四周灯片上的图片展示的是往年两岸东石人欢度元宵的盛景。
九年过去了,如今的元宵十五数宫灯,早已不仅仅是闽台两东石对于人丁兴旺的祈求,更是两岸东石人一年一度老友之间的狂欢,亲情凝聚的时刻。这次蔡武璋还从台湾带了支合唱团过来,为东石灯俗助兴添彩,歌声中他们欣喜地统计着,今年的东石灯俗有11个团总共178位台湾乡亲前来参加,是历年来人数最多的一次。
正月十五下午,闽台数宫灯活动在热闹的踩街中拉开序幕。踩街的领头队伍是一个富有闽南本地特色的民间曲艺活动——开路鼓。来自两岸的东石乡亲穿长衫、戴礼帽,所到之处爆竹阵阵,彩旗飘扬,震天的锣鼓声引得东石民众簇拥围观,争相留影。
两岸东石人盛装举行一年一度的春祭。
踩街队伍进入嘉应庙之后,紧接着的就是“春祭”。
春祭,实际上也是在祭祖,蔡尤资说,东石人当年初到台湾之时没有祠堂可供他们祭祀祖先,乡亲们就集中在佛庙里,对着家乡的方向祭拜,所以布袋戏有一句谚语:“布袋嘴真不通,祭祖祭三公。”如今,春祭更多的是表达外出打拼的东石人寻根谒祖的乡愁,闽台两地的乡亲在这里祭祖祭天,共同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闽台东石乡亲共数宫灯。
嘉应庙中,东石乡亲虔诚的身影,每一次叩首每一个鞠躬,无不彰显着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一对对的宫灯悬挂于庙中,闪烁着的点点红光就仿佛是东石血脉的延续,春祭结束后,闽台东石人不约而同举起手,兴致勃勃地数起这代表两岸东石血脉的宫灯。今年,来自晋江东石的宫灯达43对,台湾13对。
正月十五晚上7时许,东石灯俗的重头戏“卜灯”在嘉应庙上演,小小的嘉应祖庙挤满了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游客,前来卜灯的小夫妻们则互相加油鼓劲,都希望能卜得头彩,赢回那盏寓意生男孩的大红绣球灯。
正月十五晚上,新婚夫妇排队卜杯,祈求能赢回寓意“早生贵子”的大红绣球灯。
新婚夫妇按照前来挂灯的先后顺序依次在三公爷座前掷“茭杯”,一阴一阳为一杯,一次性掷得杯数最多的,就能将绣球灯赢回家中张挂,象征着人丁兴旺、大吉大利。最终,蔡江河以一次性卜得六杯的数目成为当晚的幸运儿。
乐器声、锣鼓声、鞭炮声……一路欢快的乐曲将一对新人和喜气一并送回了家中,卜得绣球灯的蔡江河进屋第一件事就是提着灯满屋子瞧,得寻个好地方将绣球灯挂起来。
2017年卜得寓意“早生贵子”绣球灯的蔡江河夫妇。
记者:“我刚才看到你们回来的时候都不知道灯要挂哪里,是没有想到?”
蔡江河:“没有想过嘛,没有准备说今年会卜到头灯嘛。”
记者:“那卜到后什么心情?”
蔡江河:“很兴奋。”
记者:“我刚才看到你卜完灯第一反应是拨通老爸电话。”
蔡江河:“我是让他们要准备嘛,很感谢父母。”
蔡江河的母亲看着儿子媳妇卜得绣球灯,难掩心中喜悦,在供奉佛祖的香案上点起清香,感谢神明。
百年宫灯百年明,宫灯细诉海峡情。又一届闽台东石灯俗在人们的欢声笑语和漫天花火中落下了帷幕,声声爆竹中两岸的东石乡亲依依不舍,相约着明年的相聚。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历史悠久的东石灯俗还将在两岸子孙的共同传承下,数着同宗同源,数着人丁兴旺,数着血溶于水,数着源远流长。
“数宫灯的文化是我们老祖宗早期留下来的非常优秀的中华文化,我们既然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也是龙的传人,不管身在何时或在何地,我们都是中国人,这个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贝,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要一代一代传下来,也有这个责任,这个使命感把这个文化继续推动发扬光大。”蔡武璋说。(东南广播公司记者林烯 文/图 )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