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福州发展实现新跨越
习总书记强调,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五年来,我们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抓发展第一要务,稳中求进、积极进取,全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促进经济规模和质量效益实现“双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年均增长10.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万美元、年均增长9.2%,三次产业占比由2012年的8.7∶45.3∶46调整为2016年的8.0∶41.9∶50.1,培育形成了纺织化纤、轻工食品、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5个千亿元产业和12家百亿元企业,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呈现出快速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发展是硬道理。我们要坚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和红绿灯,主动适应新常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努力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坚持抓创新、增活力,全力落实市里出台的创新发展十项政策49条措施,切实用好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片区建设,进一步打开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努力建设创新型省会城市,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抓产业、促转型,加快京东方面板、三峡集团海上风电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纺织、钢铁、冶金、船舶等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加快培育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规模和比重,促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坚持抓项目、强后劲,深入推进攻坚、招商两大行动,全力突破制约项目落地的“卡脖子”环节,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瞄准产业链缺失环节,实施定向定点精准招商,继续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推动榕商回归、激活民资、对接央企、引进外资齐头并进,努力集聚更多的发展资源;严把绿色招商门槛,坚决守住生态红线,更加注重“择商选资”,绝不引进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项目。坚持抓改革、优环境,重点抓好52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任务,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扎实开展“证照分离”改革、第六轮简政放权等,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充分发挥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试验田”作用,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着力在投资管理、贸易服务、金融开放、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制定出台制造业主辅分离、产业用地、工业园区等惠企政策,多措并举为企业减负,提升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努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三、坚持老城与新城协同发展,全力提升省会城市品质
习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倡导制定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东进南下”的战略构想,强调“旧城改造提高档次,新区开发一步到位”,为福州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持续传承这些战略思想,坚持东进南下、沿江向海,全力推动福州从滨江城市向面江朝海城市跨越。五年来,城市框架逐步拉开,福州新区、长乐撤市设区顺利获批,建成区面积从232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2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3.3%提高到68.3%。近期,我们明确把滨海新城作为城市拓展的主攻方向、福州新区建设的核心引擎,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中心城区的副中心。
当前,福州城市化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要求,坚持一手抓老城功能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城快速建设,同时带动三江口组团开发建设,努力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水平,让榕城人民更加幸福。在老城提升上,着眼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创新房屋征收、安置房管理等机制,用足用好政策性金融资金,加快实施旧改行动方案,力争三年左右完成五城区106个、总面积约2300万平方米、涉及群众9.4万户的连片旧屋区改造;深入开展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六湖三园二池”,扎实推进7个黑臭水体治理PPP工程包,不断提升城区防洪排涝能力,创建水清、岸绿、景美的内河环境;推动地铁加快建设、连线成网,抓好城区交通治堵、生态主题公园建设、西湖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全民绿化等15项专项行动、6700多个项目,促进老城有机更新、提升形象。在新城建设上,着眼建设品质一流的滨海新城,通过高标准推进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推动规划法定化,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通过建设滨海新城快线、综合医院、国际双语学校、地下综合管廊等,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打造民生基础设施样板;通过建设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临空经济区等平台,大力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努力打造福建乃至全国的数字经济示范区;通过构建涵盖青年创业公寓、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安置房、商品房等五类住房的供应体系,保护清新宜居环境,确保新城有人气、有生机、有活力。
四、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
习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坚持新增财力、公共资源、工作力量向民生社会事业倾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幸福更有质感。五年来,民生支出占全市财政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8.1%、65.7%,累计为城乡人民兴办实事项目368件,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2.8万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去年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综合考核位居全省第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锲而不舍、抓实抓好。我们要坚持一心为百姓、一心为基层,认真贯彻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完善城乡民生基础设施,加强污水治理,强化源头截污,新改扩建一批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科学布局一批城乡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加快推进6座中大型垃圾转运站和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等9个垃圾处理重点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村庄保洁常态化机制,全面提升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快构建以公办园、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全力补齐教育事业短板。做大医疗资源总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全力补齐医疗卫生事业短板。优先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挥好机构养老补充作用,深入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构建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全力补齐养老事业短板。坚持用“绣花”的功夫来抓精准扶贫,探索建立稳定脱贫机制,着力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等问题,确保今年底建档立卡的832户、2671人的扶贫对象全部脱贫和200个贫困村、永泰县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现摘帽退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加快建设新福州,全力当好排头兵,努力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作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