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专题

安溪:项目攻坚论英雄

2019年01月31日 11:08:35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故事三 从“引资”转“引智”

  三年前,在台湾工作的博士后研究导师谢斌晖接到晶安光电“求贤帖”,综合比较后,毅然带领团队加入。“从‘不愿来’到‘我要来’,再到‘留下来’,湖头光电产业园完善的产业链和人才配套服务吸引了我。”谢斌晖坦言。

  三年后的今天,在该团队的努力下,晶安光电的蓝宝石衬底品质大幅提升,产量从30万片提升到200万片,成本降低一半以上。

  这是该县利用“政策杠杆”,吸引人才的一个缩影。

  安溪县委书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高向荣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强县之基、跨越之本、小康之要,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招商引资不仅是种下“一棵树”,更要栽下“一片林”。项目引进来,如果没有人才支撑,则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为破解这一瓶颈,安溪在‘引资’时,同步谋划‘引智’,力求让人才和项目、资本精准对接、同频共振,激发‘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链式效应和‘核裂变’效应。”高向荣说。

  走进安溪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史思泉的办公室,只见案头摆放着一本厚厚的《安溪县落实泉州市人才“港湾计划”配套政策汇编》。该汇编涵盖了人才“引、育、用”的方方面面。

  “要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举,提升人才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通过事业、待遇和感情留人,把县域变成一块吸引人才的‘磁石’。”在日前召开的安溪县人才工作半年务虚会上,史思泉一针见血地指出“破藩”方向——当好企业和人才的“红娘”。

  如何让优秀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一箩筐’干货政策,从人才认定、人才津补贴、住房保障、创业扶持、科研经费资助以及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为人才引进、落地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史思泉如数家珍。

  同时,该县还注重人才聚集平台的搭建,设立人才基金、创业基金等,出台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的奖励补助办法,推行对优秀人才一季一联系、一年一体检、一年一疗养、一年一慰问等服务。目前,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省级专家服务基地1个、市人才工作联系点2个,并指导八马茶业、晶安光电和中科生物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此外,还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月协商、季小结、年度总结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该县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理念,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出台《高层次人才认定管理服务办法》,成立高层次人才发展服务中心,每年投入人才工作经费超过5000万元,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功以才成,业由才兴。安溪人认为,不仅要为人才提供实现梦想的“梦工厂”,还要谋划更大的“造梦空间”,真正实现“头雁高飞,雁自成行”。

  安溪县县委组织部人才办主任陈亚图介绍,按照“引进一个人,带来一批人;扶持一个项目,壮大一个产业”的引才理念,该县全面贯彻落实泉州人才“港湾计划”,聚焦新兴产业用才需求,精准发力,通过“产业+人才”,筑高产业、以业引才,情缘带动、以才引才,借力商会、牵线引才;通过“平台+基地”,建立人才飞地,构筑“候鸟栖地”,打造众创基地,引进集聚新兴产业人才3.8万人。

  即使如此,安溪依然求贤若渴,上半年,该县又发布了20多项人才新政,形成“1+N”人才政策体系。

  人才的集聚、创新的迸发,折射着安溪最真实的吸引力,积累起山区县最强大的发展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才沃土拥产业大树。人才,作为活水之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正如扬起的巨帆,在“东风”的劲吹下,必将加快推动安溪这艘巨轮远航。

  故事四 从“引见”到“包办”

  走进安溪县公务大楼,大厅巨大的LED屏格外醒目:完成时限、责任人、完成情况等,一目了然。“自从项目进度晒出来,我每周关注挂钩项目的排名,走路都变快了。”大坪乡人大主席肖铭煌说。

  时间就是效率,进度就是效益。如今,安溪每一个项目落地、开工、投产等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各条战线的同志们忙碌的身影。

  在资本青睐安溪的同时,安溪也在为资本的落地做好服务工作。为了确保项目引进来、留得住、能见效,实行“五个一”工作机制,全程跟踪服务。红色代办员、上门服务、绿色通道、疑难会商……完全免去投资者的后顾之忧。

  “为了项目顺利落地,安溪短时间就解决了7000亩规划用地,开辟绿色通道,落实项目审批。‘保姆’式服务,让我们吃了颗定心丸。”落户安溪南方水产城的万寿谷食品公司负责人彭长才说。

  “只要政策无禁止,我们全力给优惠。”刘林霜介绍,入驻南方水产城的企业除了可享受“安溪减负十条措施”外,还可在税收奖励、厂房建设补助等方面获得扶持。

  “进一个门,找一个人,跑一次腿,即可办完所有事。”这是印尼PPI贸易公司有关负责人在安溪办事的最大感受。

  “全县涉及823个审批服务事项被‘请进’县行政服务中心,331个审批服务事项入驻分中心。”安溪县行政服务中心主任蔡财强介绍,在项目审批时,确立“三个原则”(主官不审批,所有审批事项进驻中心,审批时限全部压缩至7个工作日以内),创新“五个一”工作机制(一窗受理、一码通行、一事一审、一网通办、一站会商)。

  据了解,围绕“放管服”改革,安溪县做好“减法”,累计下放行政审批权108项;做好“加法”,把该管的事情管好、管住;做好“乘法”,真正做到让企业和群众“点菜”选服务、政府“端菜”送服务,以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腾位”,让企业和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如今,事不过夜的工作作风在安溪蔚然成风,每个人都用行动履行“人人都是投资环境”,打通发展“任督二脉”,安溪已然成为服务“高地”、引资“洼地”、兴业“福地”。(本报记者 刘益清 通讯员 吴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