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他从台湾来到霞浦,开启了宁德与台湾精致农业的合作之旅;3年后,霞浦休闲观光精致农业示范园初具雏形,珍惜土地、珍惜资源的理念被传播给更多人,两岸农学学生互动交流日益增多——
陈中(右)正在指导学生对葡萄进行疏果。 李政纬 摄
住在“别墅”的葡萄
今年葡萄收成期已经结束,可在霞浦县北洋休闲精致农业示范园里,陈中依然日日穿着工装四处忙碌。“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把握一个好的时机,成就一件好事。”陈中说,这是他心底最大的愿景,也是能坚守在闽东大山里的最大动因。
陈中是台湾明道大学精致农业学系主任,长期从事山地农业科研开发。2011年6月,在省有关部门的牵头下,宁德津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台湾明道大学“喜结连理”,在霞浦合作建设休闲观光精致农业示范园。3个月后,陈中被派到霞浦,担任总顾问,指导生产,开启了宁德与台湾精致农业的合作之旅。
然而,示范园建设伊始,便首先遭遇施工难题。因为精细土壤整理,首先要将表土收集起来,等土地平整后,再将表土回填,可当地的施工队过去很少这样作业,一切得从零开始。为实现精细整理,保证土壤肥力并保护水土,陈中当起严苛的“包工头”,现场指挥督促施工队,不符合要求的,推掉重来。
困难不止于此。由于精细种植技术有别于传统种植模式,招聘的农业工人跟不上“节拍”,年逾花甲的陈中必须手把手来教。传统的葡萄大棚高度一般在1.5-1.6米、水平棚架约0.8米;而示范园内,种植葡萄的大棚高度达4.2米、水平棚架1.9米,面对几米高的钢管,陈中带头爬上钢架做示范。不少农户开玩笑:“这么高的大棚,是让葡萄住‘别墅’呐!”后来,大家渐渐意识到了这位台湾教授的高明。
今年夏天,示范园葡萄迎来收获季,吸引了不少游客来观光。“闽东的葡萄园大棚一般只有一人高,但在80厘米高的地方就开始分枝,游客出入大棚都得低着头哈着腰。在这儿,他们可以闲庭信步,自然更愿意来。”陈中说。
环境优先的理念
“我对精致农业的理解,其实很简单,就是科学、绿色、健康、快乐。”陈中说。然而,简单的理念,付诸实践却并不容易。
在示范园选址时,陈中宁可选择人烟罕至、偏僻荒芜、安全可靠的山地。这个想法,首先遭到了公司股东的反对,因为这样会大大增加土地整理成本、运输成本。但陈中不肯退让,一一说服众人,终获支持。
通过多方努力,示范园流转到了近2000亩荒地。未料,陈中首期只肯开发70多亩土地。理由是,发展农业必须首先善待环境,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更要节能、环保。
“减少对土地的利用,并不意味着减产。台湾农民种5公顷高丽菜,年收入20万元新台币;而运用精细技术,虽只种0.5公顷水蜜桃,但年收入也有20万元新台币。正是放弃了对4.5公顷土地的利用,才有了0.5公顷土地的高收成。”陈中认为,示范园刚刚运作,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发土地的能力,必须先保护好土地。这一番话,终于让股东们打消了顾虑,决定按照陈中的“节奏”走。
今年台风暴雨的袭击,让葡萄首次收成就受到重挫,但陈中依旧决定放缓开发脚步。“产量受损,主要是因为设施损毁后,人手不够,无法及时修复。”陈中坚信,没有安全的环境,就没有精致农业,而眼下关键要找到确保环境安全的方法,并培养一批技术熟练的农业工人。
最为欢乐的时光
在闽东,陈中最大的收获是,把珍惜土地、珍惜资源的理念传播给更多人,同时还推动了两岸农学专业学生的互动交流。
3年来,津田农业与台湾明道大学的合作,既为台湾学生提供了实训基地,也给大陆学生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截至目前,先后已有4批20名台湾学生来霞浦实习,福建农林大学等大陆农学专业的许多学生也慕名前来取经。
“在霞浦时,常会想念家人、朋友,但我找不到一个让自己安心离开的理由。”常有人问陈中,会在霞浦待多久?陈中却无法给出答案。在这里,有一群年轻人正在如饥似渴地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只要他还在,孩子们就能继续求教成长。如今,看着两岸学生在果园内伴着果香交流切磋,已成为他最欢乐的时光。
陈中希望,有朝一日能把示范园培育成“核心农场”,以点带面、向外扩散,带动周边更多村民将山地发展为“卫星农场”,然后统一培育人才、统一提供技术、统一供应资源,种出最优质的绿色产品,让更多百姓受益于精致农业。(本报记者王国萍 黄琼芬)
[责任编辑:福建台办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