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中南银行的创建过程。
中南银行
>>价值
由鼓浪屿华侨踊跃出资共同打造,当年唯一拥有全国发钞权的民营大行;
>>以往
作为游客中心使用,难以体现其价值;
>>如今
改为中南银行历史沿革展馆,并将引入银行网点。
新
旧
大北
电报公司
>>价值
中国最早收发电报的场所之一,将鼓浪屿与世界联通起来,为鼓浪屿之后的繁荣奠定基础。
>>以往
一度被挪为商业之用,格局大改,面目全非;
>>如今
恢复外观及建筑内部格局,作为共享遗产展示馆使用。
汇丰银行公馆、汇丰银行职员公寓
新
旧
>>价值
厦门最早的近代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以往
一度成为大杂院,标志性的外廊被完全封堵住,里面格局被重新切割,房子破损严重;
>>如今
打开外廊,恢复格局,再现当年荣光。
那是一个属于鼓浪屿的时代。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全球化浪潮席卷中国。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厦门首当其冲;而鼓浪屿,更是成为各种政治、经济力量汇聚的所在。
在这个袖珍的小岛上,电报早早传入,让她联通了世界,也让鼓浪屿人最早体验到科技为商业和生活带来的便利;国际金融巨鳄在此立足,带动了琴岛乃至鹭岛经济的飞跃;从南洋归来的华侨们,依靠自己在海外打拼的经验与殷厚的家资,在这里大施拳脚……奔腾的经济浪潮,一度让鼓浪屿成为近现代中国最耀眼的明星。
这些诞生于鼓浪屿的银行、电报公司和其他经济生活机构,将鼓浪屿打造成一个近似“区域经济中心”的所在。它们的存在,见证了那个时代鼓浪屿的极度繁荣。
如今,叱咤风云的商业实体或许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好在,当年遗存下来的建筑,在鼓浪屿整治提升和申遗中,或全面修缮,或还原格局,或展览其历史沿革,通过种种方式,重现了昔日的荣光。
文/本报记者 黄晓波 邬秀君
图/本报记者 王火炎
大北电报公司:
电报让厦门与世界相连
田尾路21号,大北电报公司旧址。
回望大北电报公司的历史,我们不禁感慨它在鹭岛近代化中所起的强大作用。在距世界上第一封电报发出27年后,厦门便出现了电报,报房就设在鼓浪屿——1871年初,丹麦国际电报公司在鼓浪屿田尾路开办大北电报公司。对于精明的商人们来说,信息的畅通,让他们占据商业先机。而对于身在异国他乡的外国人来说,这成为他们和家人联系的最便捷途径。克服了时空的限制,电报让鼓浪屿、让厦门成为与世界相连的一部分。
如今,当你走进大北电报公司旧址,可以在这里触摸到复原的发报机。“滴滴滴滴”,当与145年前别无二致的发报声响起时,似乎有种穿越历史的错觉。
这是整治提升与申遗带给鼓浪屿的馈赠。作为大北电报公司的旧址,这栋老建筑曾一度挪作商业之用,格局大改,面貌不再。经过最近的修缮,这里重现了往昔红顶白墙的外观,建筑内部更得以恢复当年格局。在国家文物局的建议下,大北电报公司旧址成为共享遗产展示馆,展示人类文明中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也让它成为展现鼓浪屿多元文化的重地。
汇丰银行:
最早进入厦门的近代银行
如果说电报在鼓浪屿的登陆,为鼓浪屿和厦门的近代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那么近代以来,外国银行的进入,则给鼓浪屿、厦门乃至整个闽南地区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1873年,汇丰银行首先在厦门开设分行,比中国自己的大清银行进入厦门早了36年,比日本的银行进入厦门早21年,成为厦门最早的近代银行。汇丰银行厦门分行当时主要的业务,是以茶叶贸易为主的汇兑,以及海外移民汇款的解付,同时,还发行了以西班牙本洋为单位的“银元钞票”以支付侨汇。外商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在稍晚一些的20世纪初,厦门大批本土钱庄以及近代化银行的出现,无不与此有着重要的关联。
这个曾经在琴岛金融领域红极一时的金融巨头,如今早已失去当年的影响力,只留下曾作为高级管理者居所的豪华住宅,以及银行职员们的公寓,安静地立于笔架山上,聆风听雨。其实,它们一度成为大杂院,改变了模样,消失了原有的风采。在原貌恢复之前,坐落在花岗岩基础上、单层砖木结构建筑的汇丰银行公馆,前后外廊的拱形门都已被砖块封堵,一度成为“包子型”的建筑,原有的建筑美学破坏殆尽;而职员公寓旧址同样是外廊全部被封闭,门窗也被换成铝合金材质,内部格局更改得杂乱不堪。
如今,公馆旧址的外部已然恢复到原貌,外廊打开,门窗如故,重现于笔架山断崖上,与重兴三和宫记摩崖石刻相伴为邻。中西文化之美交映成趣,再度展现它当年凭海临风的气势。相邻的公寓旧址也同样在修缮中恢复了旧时的面貌,外面连廊如初,内里格局如故,新换上的百叶窗一如当年。
中南银行:
鼓浪屿华侨的经世救国梦
龙头路依旧繁华如初,和百年前几无两样。只是,在这条路上,曾经繁忙不息的龙头路100号,早已不复当年的喧腾。这座占据龙头路三岔路口视角中心的小楼,是创立于1922年的中南银行的鼓浪屿办事处旧址。小楼并不那么气派,却蕴含着中南银行这个发端于鼓浪屿、唯一拥有全国发钞权的民营大行的传奇,更蕴含着那个年代鼓浪屿华侨名流的经世救国梦。也正因此,本报《鼓浪屿往事》系列报道特地选了中南银行为开篇(详见本报2016年2月3日A04版《鼓浪屿华侨名流 书写中南银行传奇》)。
如果说,从一墙之隔的厦门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可以看出定居鼓浪屿的印尼华侨黄奕住在市政领域的深谋远虑,那么,中南银行折射出的,就是黄奕住剑指全国金融领域的野心。
早在1920年刚回厦的时候,黄奕住便开设了银庄,这是他进军全国金融版图的第一步。当然,和他一样有着经世济国之梦的华侨名流不在少数,于是后来时机成熟,黄奕住振臂一呼,鼓浪屿华侨踊跃出资,共同打造了一个从鼓浪屿走出的全国大行。定名“中南”,也意涵了中国与南洋互相联络之意,体现了华侨创办银行的特色。
经过悉心修整,如今,中南银行旧址一楼、二楼已经变身中南银行历史沿革展馆,早期的单据、信件摆放在玻璃外罩的小橱柜中,一楼中间的格子造型,像极了当年银行办公的格局。更有意思的是,不久之后,这里还将引入了国内某大银行网点,重启当年的银行功能。
声音
●市民 郭逸恬:鼓浪屿老建筑很多,可知道背后故事的人却不多,如何将这些老建筑的往事传递给过往的市民游客,值得探讨。现在,岛上通过修缮、布展的手段,从外形到精神,重塑这些老建筑的魂,也让这些老建筑的内涵更好地传达出来,值得嘉许。
●四川成都游客 彭文亮:出去旅游的时候,我都是喜欢随意走走看看,不喜欢定好的旅游线路,这样说不定能碰到意外的收获。走到摩崖石刻这边的时候,其实我已经很惊讶了,这么一大片摩崖石刻,字迹清晰,历史感十足。令人惊喜的是,走上坡去,在石刻顶部竟然还有一个这么洋气的建筑(汇丰银行公馆、汇丰银行职员公寓),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处在一起,一点都不会给人奇怪的感觉,这简直是中西合璧的典范。鼓浪屿不愧是中西文化交融特色最明显的小岛。
●厦门晚报记者 龚小莞:鼓浪屿近来针对老建筑的特点辟出不少展馆,这样既能帮助很多游客更深层次地接触鼓浪屿、重温历史,又能帮鼓浪屿更多更好地留下文化记忆。
[责任编辑:赵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