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会展中心如期启幕,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漳州开发区)设在洽谈会上展位重点展示新港城建设成就,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立体交通、丰富的山海资源等不断吸引客商前来咨询。其中,厦漳城际轨道R3线和双鱼岛建设等备受瞩目。
近年来,漳州开发区以临港工业为基础,推动产业升级,围绕“一区多园”,打造产城一体“厦门湾南岸新天地 漳州市滨海新港城”。同时,开发区积极走出去,赴荷兰、芬兰开展招商引资推介和项目考察,积极参与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建设。
依港而生兴产业
今年是漳州开发区建区的第二十
四个年头,这里从乱石林立的偏僻渔村开始踏上改革开放之路。依托良好的岸线资源,漳州开发区累计投入37亿元,建成16个码头泊位,其中3.5万吨级以上泊位10个,开通了至美国、日本和台湾等地货运航线近20条,年吞吐能力达到4000万吨以上。拥有国家一类口岸、对台货物直航港和对金门、澎湖客货试点港三张名片,发展成东南沿海最大的粮食、进口木材集散地,是福建省最大的散杂货公共码头之一,建立起便捷完善的港口集疏运体系。
强大的港口吞吐和集疏运体系吸引临港工业在这里聚集,二十四年来,漳州开发区累计引进中外各类企业700多家,实现合同资金额超57亿美元。形成了交通机械制造、金属制品加工、粮油食品加工三大临港工业产业集群。以“世界海工巨头”豪氏威马、诺尔等为代表的交通机械制造业和以首钢凯西、中集为代表的金属制品加工业纷纷进驻,这里成为福建最大的板材加工基地、门类最多的交通设备制造基地,中纺粮油、路易达孚精炼糖和嘉吉饲料为代表的粮油食品加工蓬勃发展。
港口的龙头作用不仅培育了开发区的临港产业,同时服务了地方经济。据统计,漳州开发区港口2015年征收税款达10.4亿元,占漳州关区的70%以上。
产城一体造新城
便捷的交通,是城市的重要部分。对内,漳州开发区已建成市政道路62公里,形成了“四横三纵”道路网络。对外,招银疏港公路和厦漳跨海大桥于2013年通车,与沈海、厦成等多条高速连接,形成对外快速通道;推动和完善了陆路到达厦门的城际巴士K1线运营,实现往返厦门15分钟航程的海上快艇公交化,大力推进厦漳城际轨道R3线等项目,不断丰富城市交通配套。
漳州开发区已形成了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完善教育体系。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厦大附中、厦大附小、厦大幼儿园、南太武实验幼儿园、大径幼儿园相继建成投用。今年五月,总投资超1.8亿元的滨海学校开工建设,2017年就可以招生。
交通和教育只是新港城建设的缩影。早在2014年,漳州开发区在全省率先推行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年教育支出达1亿元,实现了户籍人口免费教育“全覆盖”。今年,漳州开发区还将投入1.27亿元,用于教育、医疗等各类惠民便民项目实施,不断完善城市各项软硬件配套,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居民获得感。
2014年,依托高起点规划和高品质营造的新港城入选住建部、科技部公布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这里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打造智慧开发区、智慧双鱼岛。2016年,在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上,漳州开发区获颁“智慧国家级创新经济开发区”奖牌。一座智慧新港城崭露头角。
“一区多园”聚产业
产城融合,产业是中心。经济新常态下,漳州开发区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出打造“一区多园”,发展特色产业园区。推动以招商局芯云谷为核心的信息服务产业园建设,这里将构建集企业总部、孵化器、众创空间、生活配套和商业配套为一体的第四代产业综合体。此外,漳州开发区还将打造食品产业园、检测认证产业园、医疗养生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和食品产业园。
一手抓产业的同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招商局集团在产融结合方面的优势,利用资本集聚效应及专业能力实现招商引资。
今年以来,漳州开发区已陆续在信息服务产业园和食品产业园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引进了台湾万星影视和平行威客等特色企业,助推“一
区多园”发展。
双鱼岛横空出世
双鱼岛项目是国务院批准的首例经营性用海项目,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由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建设,欲打造为可媲美迪拜棕榈岛的“海上明珠”,总投资约35亿元,是高端、低密度休闲度假项目。2016年,造岛工程基本结束,陆岛连接桥建成投用,综合管廊等市政设施接近完工,位于项目东岛“碧海银滩”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水域面积有4万平方米,可容纳近7000人。
双鱼岛首个旅游项目海梦湾度假露营地,已于今年五月对外营业。海梦湾以海洋主题、年轻时尚、活力欢乐为基调,集休闲旅游、生态观光、互动体验为一体。截至八月,营地已陆续举办狂欢节、啤酒节和露营大会等活动,接待游客4.75万人次。(文/胡引子 图/郑游楚)
[责任编辑:赵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