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视点

三明:加快创新转型,推动绿色发展

2016-11-04 09:26 福建日报

  “竹山铁路”成为竹农“致富路”。林文斌 摄

  ▲ 10月18日,一位竹编大师在2016国际(永安)竹具博览会上现场表演编制技艺。林文斌 魏兴谷 摄

  宁化月兔科技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完成投资3.75亿元,今年销售空调17万台套,产值2亿元。图为工人在安装空调。刘才恒 摄

  三明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形成立体交通格局。今年通航的三明沙县机场目前已开通三明至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城市的4条航线。林文斌 摄

  去年,三明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22个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之一,是我省唯一入选地区。一年多来,三明不断探索、积极作为:在市县开展林业金融创新,实现林权收储中心县(市、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启动整乡推进林改工作,今年来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6亿元,以“深化两岸合作,发展绿色产业”为主题的林博会由定期办会向“天天林博会”转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持续创新、致力转型,林业充满活力,是三明发展的一个缩影。

  三明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各项决策部署,特别是按照省委九届十六次全会和省委、省政府工作检查总结会精神,突出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五个一批”,扩大有效投资;突出惠民利民,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突出“马上就办”,提振干部精气神;突出党建主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奋力建设更富活力更具实力更有竞争力的新三明。1-9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9亿元、同比增长7.9%。

  创新驱动

  在供给侧发力

  在经济新常态的当下,三明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三明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战略。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全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方案(2016-2018)》,配套制定去低效产能、去金融杠杆、去房地产库存、降企业成本、补发展短板等五个文件,推动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落实。

  主要围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和承接自贸试验区外溢效应等三个方面发力。

  以医改为例,经过几年的努力,三明医改闯出了一条深受各界肯定的路径,其做法先后在中央深改组第21次会议、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作汇报发言,“三医”联动模式在全国试点省份推广,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培训班等在三明举办。医改红利惠及财政、医院和群众等多方。

  又如园区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由沙县与兴业银行合作,开展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试点,短短两三个月,为园区企业提供贷款近亿元,目前试点区域已由沙县向全市拓展,12个县(市、区)全部组建了园区资产经营公司,覆盖15个省级以上重点工业园区;试点领域,正由园区工业企业向第三产业领域延伸;试点银行,正由兴业银行向各商业银行推进,力争年内发放贷款30亿元以上。

  2015年6月,三明被国家五部局确定为全国首批15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以此为载体,三明实施“双创示范”工程,设立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风险基金,落实中央和地方投入的双创资金12亿元,可带动社会投资96亿元。

  有了资本的助力,更需要有“知本”的支撑。目前,三明市已引入中机院海西分院等“国字号”科研机构达到8家。以这8家机构为龙头,39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2家院士工作站为支撑,17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窗口,三明正在构建一个多层级、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体系,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创新有力,推动供给侧改革,产业发展有了强大的依托。比如钢铁、水泥、煤矿等传统产业,通过加快技改提升,增强市场竞争力,三钢扭亏为盈,目前的利润已近10亿元。项目延伸成产业,是三明着力的重点。目前,全市梳理出150个产业链关键节点项目予以大力推进,比如对于丰富的矿产资源,三明实行全市“一盘棋”推进资源整体招商,推动资源往产业方向延伸、向税性环节拓展。在现代服务业等方面,三明以融合发展为抓手,推进“互联网+”和“旅游+”模式,今年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76.8亿元,同比增长29.5%,呈现良好的态势。

  强力推动

  在项目上作为

  秋意渐浓,但三明各地项目建设的热度丝毫不减。当前,项目建设关键在围绕“五个一批”项目抓“大”抓“快”抓“细”。

  8月16日,三明市召开“大干150天、加快推进‘五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动员会,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省委九届十六次全会部署,以推进项目为主抓手,迅速将市委八届十三次全会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落实到位,促进形成项目持续滚动开发的良好态势,为推动三明发展再上新台阶提供支撑。

  三明市委书记杜源生指出,抓发展关键在抓项目,在拉动三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是支撑、项目是基础,离开项目谈发展就是空谈。要切实把省委省政府关于“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增资一批”的项目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为此,三明建立健全“五个一批”工作机制,明确项目主要节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项目进行实时跟踪、动态管理,盯住动工、投产两个环节,实行挂牌服务、一线服务,促进项目持续滚动开发。截至9月底,共生成“五个一批”项目958个、总投资5778.59亿元,其中谋划项目272个、投资2151.23亿元,签约159个、投资771.63亿元,开工430个、投资2535.26亿元,投产53个、投资136.38亿元,增资44个、投资184.09亿元,今年来闽中快递物流园、闽申棉纱生产等161个项目动工,电力物资配送中心、立雪山泉水等53个项目建成投产。

  为保障项目建设顺利实施,三明持续深化两个活动。

  持续深化“敢担当、解难题、立新业”活动,由市领导带头挂牌服务重大项目、挂包重点难题,30个市级挂牌服务重大项目中已有7个项目动工建设、10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62个市级重点难题中已有13个问题得到解决。全市各级班子成员主动对接项目、积极运作项目、协同推进项目。

  持续深化“千名干部服务千家企业”活动,把大量干部派到一线,推动干部在帮助企业落实项目、争取政策、解决难题中增强本领。引导广大干部发扬“钉钉子”精神,提高“马上就办”能力,做到大干、快干更实干。据悉,首批245名驻企干部共帮助229家企业争取政策支持196项,协调落实项目资金5.5亿元,帮助化解各类债务3.9亿元,为企业节约开支、降低成本5000多万元,目前第二批干部选派工作已全面启动。

  持续攻坚

  在扶贫上担当

  宁化县石壁镇杨边村的现代农业园共流转了500多亩土地,并通过土地入股分红的方式,让村里的贫困户当上了园区股东。62岁的张荣明就是其中一位。除了园区分红,他还因被村里聘为公园管理员,每月有了工资收入。

  2014年,为改变以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等问题,宁化、建宁等县开展了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帮扶等一系列精准扶贫试点工作。随后,三明市在试点基础上总结出“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3”为三步工作法,“4”为四因四缺分类法,“8”为八种帮扶模式。

  2014年底,全省精准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宁化召开。

  2015年,三明被确定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扶贫、改革、试验为主题,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精准施策为重点,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结对帮扶型、创业培育型、入股分红型、资产盘活型、基地托养型、订单带动型、资金互助型、搬迁改造型——三明试验区为全国相同类型区域实施精准扶贫探索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帮扶模式。

  “我们以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为载体,认真落实省里支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发展的各项政策,深化‘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开展精准扶贫到县、到村、到户三个层面16项改革。过去五年,全市共减少贫困人口50020人,目前还剩6.6万多人。”三明市领导表示。

  三明的探索,获得了百姓赞誉和上级认可。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社会保障扶贫、旅游扶贫、教育扶贫、社会团体扶贫等各领域扶贫“百花齐放”。比如在推进金融小额信贷扶贫上,目前9个县(市)建立了县级担保机构,54个乡镇(村)成立了乡(村)扶贫担保基金,1-9月全市扶贫小额信贷共筹集基金1.52亿元,为6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09家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服务,发放担保贷款5847.8万元。

  深入推进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建立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1-9月已承接省里造福工程易地搬迁投融资1.2亿元,落实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26个,扶贫搬迁22086人。

  未来,三明将继续全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18年现行国定扶贫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省定贫困线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责任编辑:赵苗青]